综述:2002中国通信业大盘点(下)
2002/12/30
信天:背靠中国电信和AT&T的小白鲨
如果以信天成立一年多来业务仍然为零而断言其失败的话,那这种观点肯定是错误的。
2002年6月信天召开了客户研讨会,开始游说驻在上海的跨国公司,向他们推荐其全球性IP宽带服务。
信天背靠中国电信和AT&T,可以提供世界级的网络解决方案主要业务包括IP虚拟专用网项、接入连接管理、用户端设备管理、防火墙管理、主机托管、电子商务等业务。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80家落户上海,只有信天既能利用中国电信先进的国内网,又能进入AT&T的全球网络,是目前唯一一家能为上海和全球850个城市的客户网点提供全面管理的端到端连接服务的中外合资电信运营公司。
信天一旦拢住这些含金量极高的客户,有谁还敢小瞧这只正在成长的小白鲨?
企业介绍
公司历史:创立于2000年12月,由中国电信集团上海市电信公司、AT&T、上海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
上市情况:没有。
主要产品:电信增值业务
核心竞争力表现:能为跨国企业提供与世界其它主要城市同样选择、同样质量和同样可靠性的通信服务。
科大讯飞:像微软做视窗一样做语音
科大讯飞第一次实现了电脑的汉语"能听会说"。随着语音技术在信息产业使用的越来越广泛,科大飞讯声称要像微软提供操作系统、英特尔提供CPU一样,专注于提供最核心的语音技术,最终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语音技术提供商。
目前,科大讯飞已经占领了国内桌面语音应用市场50%以上、系统集成语音应用市场60%以上、CTI语音应用市场80%以上的份额。在过去的二三年中,每年的增长率都达到100%。
科大讯飞还建立"中国语音技术创业联盟",一举囊括了中文语音技术的精英,成为行业的盟主。综观目前国内外的竞争对手,还真没有人能与之争锋。
企业介绍
公司历史:科大讯飞公司创建于1999年,是世界领先的中文语音合成技术的开发商,也是中国唯一一家以语音为产业化方向的"863成果产业化基地"。
上市情况:没有。
主要产品:中文语音及语言技术的软件应用、系统集成及硬件产品。
核心竞争力表现:拥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文语音技术。
连宇:至少还有4G
作为中国人提出的第二个3G标准,连宇的TD-LAS在被3GPP2接受为CDMA2000增强型三个备选方案之一后,一直试图在中国3G市场取得一席之地。
在中国3G频段规划出台后,TD-SCDMA得到了极大的"追捧",而同为TDD模式的TD-LAS却受到了冷落,甚至有人说连宇没戏了。
虽说TD-SCDMA已经被中国电信看好,但是目前中国网通的态度还不是很明朗,连宇的TD-LAS一直受到中国网通(控股)首席科学家的侯自强盛赞。3G遭遇困境,谁能得到运营商的青睐关键看商用化程度。在这一点上来说,TD-LAS也未必一点机会也没有。
此外,TD-LAS能绕过高通CDMA专利的钳制,在下一代移动通信(即4G)显然有很好的前景。
企业介绍
公司历史:创建于1999年,2001年12月2日,改名为北京方正连宇公司。
上市情况:没有。
主要产品:TD-LAS专利技术。
核心竞争力表现:拥有TD-LAS技术。
2002中国通信业十大热点技术
技术是通信发展的根本,也是通信发展的动力。2002年,通信技术发展是承上启下的一年。一方面没有太多新的通信技术出现,另一方面3G、NGN技术已经开始为未来作准备。我社技术部在广泛征求业内专家的基础上,对2002年通信技术进行全面的研究,总结出十大热点技术。这些技术是2002年通信业界人士广为关注的电信新技术,或是电信运营业在行业发展、业务发展、运营支撑系统建设中呈现出来的技术热点。
1. 3G
入选原因:世界范围内,3G的发展跌宕起伏,从3G牌照拍卖的热火朝天到欧洲运营商宣布推迟3G商用时间,再到中国3G频谱的确定,近两年3G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
3G技术主流标准有三种:WCDMA、TD-SCDMA、CDMA2000。
WCDMA(宽带码分多址)是欧洲国家全部支持的标准,也是全球获得3G牌照最多的标准,诺基亚、爱立信等公司是主要技术支持商。
WCDMA的主要技术特点:支持异步和同步的基站运行方式,组网灵活,核心网络基于GSM/GPRS网络的演进,并保持与GSM/GPRS网络的兼容性,但必须重新建立WCDMA的接入网;支持软切换、更软切换和功率控制等技术;MAP技术和GPRS隧道技术是WCDMA体制的移动性管理机制的核心。WCDMA允许每个5MHz载波处理从8Kbit/s到2Mbit/s的混合业务;同一信道上既可进行电路交换业务也可以进行分组交换业务;分组和电路交换业务可在不同的带宽内自由地混合、并可同时向同一用户提供;每个WCDMA终端能够同时接入多达6个不同业务,这些业务可以是话音或者传真、电子邮件和视频等数据业务的组合,并可提供无缝的GSM/UMTS接入;双模终端能在GSM网络和UMTS/IMT-2000网络之间提供无缝的切换和漫游。相应地,这也确保了无线网络运营商从全球漫游业务获得高收益的机会。
随着中国3G频谱划分的尘埃落定,信息产业部为大唐的TD-SCDMA标准规划了155MHz的TDD非对称频段,其中55MHz处于国际电联定义的核心频段中。TD-SCDMA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强劲支持。
TD-SCDMA是GSM网络向第三代移动通信演进中最具有竞争力的技术,TD-SCDMA标准的技术特点:智能天线加多用户检测多时隙技术加TDMA加DS-CDMA(帧结构)技术;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技术;接力切换实现信道编码和交织(和3GPP相同)等。TD-SCDMA的技术特点非常适合在大中城市、近郊等人口密度较高地区建设第三代通信网。TD-SCDMA的优势:频谱利用率是三大标准中最高的;设备成本(系统设备成本/用户)至少比FDD低50%;其系统容量是WCDMA和CDMA2000的1倍;TD-SCDMA使用智能天线技术,不需要线性高功放,成本比FDD低很多;TD-SCMDA手机芯片的时钟速率是FDD模式的三分之一,手机的功耗更小,造价就更低;TD-SCDMA几乎能够在所有现存的GSM频段内或者由UMTS和IMT-2000预留的频段内运行。这些优点都是业界所公认的。
CDMA2000标准,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主要支持的标准,美国高通公司是主要技术支持者。
CDMA2000与WCDMA这两类宽带CDMA技术都属于FDD(频分双工)制式,大多数关键技术都非常接近,性能上也基本没有太大差别。CDMA网络的主要优势就是它的兼容性,从窄带CDMA系统过渡到CDMA
1X,所定义的物理层信道都能得到保留,核心网络和接入网络均不必更换,手机用户也不用更换手机。在系统商用化方面,由于CDMA2000 1X是基于商用成熟的IS-95技术,系统演进升级的技术风险小、成本较低。从实际应用上讲,CDMA网络将沿着CDMAOne(IS-95A)、CDMA
1X、CDMA 1X EV-DO向CDMA 1X EV-DV平滑演进,综合经济技术性能较好。CDMA 1X同时也是目前前沿研究最有成效、吞吐率最高的无线通讯技术标准。
目前的移动通信网络在某些地区已出现的频率资源不足问题、用户对高速移动数据通信及多媒体业务的需求是促使运营商计划建设3G网络的最重要原因,从目前来看三种技术各有特点和支持者,三分天下是趋势。
2. NG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入选原因:目前业内专家一致认为通信网正向着宽带化、无线化以及统一的IP网演进,以软交换设备为核心,能够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业务的下一代网络成为研究的热点。
NGN是因特网、移动通信网络、固定电话通信网络的融合,是IP网络和光网络的融合,是可以提供包括话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是业务驱动的网络,是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与承载分离的网络,是基于统一协议的、基于分组的网络。在功能上可分为四层:接入和传输层、媒体层、控制层、网络服务层。NGN技术包含了电信网络各个层面的新技术,这里仅就下一代网络涉及的软交换、MPLS、E-NUM等技术的特点作一描述。
软交换是NGN的核心,软交换体系按功能可分为四层:媒体接入层(边缘层)、传送层、控制层、业务及应用层。其主要设计思想是业务/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各实体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以便在网上更加灵活地提供业务。更具体地讲,软交换是一个基于软件的分布式交换/控制平台,它将呼叫控制功能从网关中分离出来,开放业务、控制、接入和交换间的协议,从而真正实现多厂家的网络运营环境,并可以方便地在网上引入多种业务。软交换应用于四个方面:虚拟中继、多业务应用、电信级拨号接入、下一代本地交换系统。目前在固定网上软交换一般可以提供三类业务,第一类业务是传统话音业务,是指PSTN相关的业务、ISDN业务和智能网业务;第二类是话音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业务,如点击拨号和Internet
Call Waiting;第三类是多媒体业务,分为点对点多媒体通信和桌面共享(允许用户建立多方的会话)。
MPLS技术的全称是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路由交换技术,是面向连接的转发技术和IP路由协议的结合,它采用了ATM中的信元交换思想和高速分组转发技术。在MPLS域中的核心LSR,利用简单的标记查询在L2层进行分组的转发,使得转发速度非常迅速。MPLS技术通过为数据流定义不同的颗粒度(granularity),借助于支持QoS的协议,根据业务流QoS要求的不同分配不同的标记,可以实现QoS支持;MPLS还可应用于流量工程、路径保护和VPN领域;MPLS应用于光域,产生了GMPLS等技术。MPLS对下一代IP网络的QoS以及IP分组直接在光网络承载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ENUM是IETF的电话号码映射工作组(Telephone Number Mapping working group,简称ENUM)定义的一个协议-RFC2916,它定义了将E.164号码转换为域名形式放在DNS服务器的数据库中的方法,每个由E.164号码转化而成的域名可以对应一系列的统一资源标识,从而使国际统一的E.164电话号码成为可以在互联网中使用的网络地址资源。ENUM可以利用电话号码来查找注册人的电子邮件、IP电话号码、统一消息、IP传真或个人网页等多种信息。E.164号码是传统电信网络中使用的重要资源,DNS系统是互联网的重要基础,ENUM将两者结合起来,促进了传统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融合。
目前从整体而言,NGN技术和产品还不够成熟,还需要更加完善和可靠的解决方案,需要解决多业务的融合、网络管理、计费等多方面的问题,从传统电信网向NGN演进,还要假以时日。
3. IPv6
入选原因:目前基于Internet的各种应用正在迅猛发展着,有预测表明,以目前Internet发展速度计算,所有IPv4地址将在2005_2010年间分配完毕。IPv4在地址空间和安全性方面的不足使IPv6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与IPv4相比,IPv6具有长达128位的地址空间,可以彻底解决IPv4地址不足的问题,同时IPv6还具有许多其他新的特点,它采用了采用分级地址模式_新型IP报头、QoS机制、主机地址自动配置、认证和加密等许多技术,并对于移动IP有较好的支持。
IPv6的特点:
1.地址空间巨大:IPv6具有长达128位的地址空间,有2128个地址,相当在地球表面每平方米有67万亿个地址。
2.IPv6对流和资源预留的支持:IPv6报头的格式里,有20bit的流标记域。主机发送报文时,如果需要把报文放到流中传输,只需在流标记里填入相应的流编号。否则在流标记里填零就作为一般的报文处理。路由器收到流的第一个报文时,以流编号为索引建立处理上下文,流中的后续报文都按上下文处理IPv6的资源预留协议(RSVP),使用流标记来申请资源和相当的优先级,实现IP网中的QoS传输以及对于实时业务的支持,使得各种应用能够为其数据包选择服务等级。
3.IPv6可靠的安全性:由于IPv4在安全方面的脆弱性,IPv6提供的安全特性将是IPv4向IPv6迁移的重要刺激因素。IPv6针对通信中容易受到的以下几种类型的攻击,提供防范措施。
(1)获取数据包。非接收方从网络上获取发送方发的数据包。
(2)IP地址欺骗。冒充别人的IP地址。
(3)连接截获。发方和收方通信时,在中间冒充发方或收方,或者修改截获的包。
(4)重发。攻击者获取数据包后,不断重发该包。
4.IPv6对移动性的支持:利用移动IPv6和HOME Agent,移动终端可以在保持已有的通信连接不被中断的情况下,在不同的网络间进行漫游,同时还能保持自身的可达性。移动IPv6与移动IPv4相比有如下特点:更大的地址空间、取消了外地代理、路由优化、新的路由报头、取消了ARP、增加了家乡地址选项,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家乡代理搜索、双向检测、增加了宣告间隔选项。利用扩展报头,取消了"隧道软状态"(tunnel
soft state)机制,取消了多重绑定。
5.多样化的服务质量:IPv6包头中有一个业务类别域(Traffic Class),利用此域可以实现对关键用户和应用的优先服务。IPv6包头中的流标记域(flow
label)为流量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和负载平衡以及区分端到端的数据流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全球唯一的地址可以更详细地区分数据流,而结构化的地址则可以很容易地在边缘网络上实现数据流的聚合。
6.易管理性:结构化的地址加上主机的自动配置,使得网络和路由器的网络重编号得以轻松实现。对ISP和网络管理员而言,这大大减轻了网络管理和用户支持的工作量,地址的自动配置使得主机可以自动获得IPv6连接而无需人工干预。
目前IPv6标准在进一步完善中,有许多厂商已推出支持IPv6协议的产品,但离IPv6的规模应用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IPv6的优越特性,使我们有理由相信IPv6作为下一代网络技术的重要部分必将取代Ipv4,得到广泛的应用。
4.智能光网络(ION)
入选原因:在光网络的发展过程中,从SONET发展到DWDM,广域网络的传输连接目前都是通过网络管理系统配置来实现的,这种静态网络配置方式的缺点是速度慢、灵活性差,使得目前丰富的DWDM波长资源难以发挥效能,ION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
ION代表了光网络的发展方向,它主要通过光交叉连接(OXC)和光分插复用(OADM)等节点设备完成光路径的自动分配,智能光网络的核心技术包括控制面技术(ASON的核心技术)、信令技术-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GMPLS)、标准化的光接口-光用户网络接口(O-UNI)和智能光网络恢复技术。智能光网络吸收了ATM、IP技术的优势,首次将动态路由和信令的概念引入了传输网络,能与ATM、IP等业务网实现无缝连接,在全程全网上满足动态的带宽需求、提供质量品质保证,智能光网络通过智能控制技术来实现对带宽的动态分配、端到端的保护和恢复以及实现数据网元和光层网元之间的协同工作。它具有以下特点:良好的网络扩展能力,能有效地配置网络资源;灵活地提供带宽和服务;能高效地管理网络;减少运维费用;便于引入新业务。
对于传统的传输网络,基于MS-SPRing的网络恢复机制十分有限,而智能光网络还可以提供更多类型的网络恢复机制,并且智能光网络使网络业务的调配变得更加灵活,网络运营商可以提供更多类型的网络业务,如OVPN,带宽贸易等,智能光网络还可以让网络运营商提供不同种类的网络业务级别,对不同用户分别处理,实现光传输网络层次上的可区分业务。简而言之,智能化光网络将让目前所有的光网络增值。
5. 10G以太网
入选原因:2002年在各种通信技术会议和论坛上,10G以太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之一。10G以太网技术的出现使得以太网技术向城域网及广域网延伸。
10G以太网是高速以太网,可作为LAN,也可作为WAN使用。IEEE 802.3ae定义的10G以太网作为局域网和广域网所对应的物理层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共同点是:共用一个MAC层,仅支持全双工,省略了CSMA/CD策略,采用光纤作为物理介质。区别是:10G以太网作为WAN时,在物理子层具有从以太网帧映射到OC-192c帧的功能,在线路上它采用OC-192c帧格式传输,能实现与骨干网无缝连接并可达到10Gbit/s的高速率。同时,修改了千兆以太网的帧格式,添加了长度域和HEC域,以克服以太网作为广域网进行长距离高速传输时会导致线路信号频率和相位较大的抖动的缺点。当物理介质采用单模光纤时,传输距离可达300km;采用多模光纤时,可达40km。10G广域网物理层还可选择多种编码方式。10G局域网作为LAN时,物理层支持802.3
MAC全双工工作方式,MAC时钟可选择工作在1G方式下或10G方式下,允许以太网复用设备同时携带10路1G信号。帧格式与以太网的帧格式一致,工作速率为10Gbit/s。10G局域网可用最小的代价升级现有的局域网,并与10/100/1000Mbit/s兼容。
万兆以太网的目标瞄准了三个应用领域:局域网、广域网和城域网。10G以太网毕竟是从以太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它保留了以太网的管理工具和架构。与以前的以太网标准相比,万兆高速以太网只支持全双工操作,可以满足新的容量需求,解决了低带宽接入、高带宽传输的瓶颈问题,扩大了应用范围,并与以前的所有以太网兼容。一般,全双工的以太网协议并无传输距离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中是物理层技术限制了最大传输距离,不过可通过采用高性能的收发器或链路扩展器来延长以太网链路长度,因此,以太网技术也可以应用到城域网和广域网,而且采用以太网技术构建的城域网和广域网的费用比采用ATM/SONET技术构建的类似的系统降低约25%。正是这些因素促使以太网从局域网扩展到城域网、广域网,并建立工作速率为10Gbit/s的可靠、高速的数据网。这样网络将基于单一的核心技术,易于管理,费用低廉。
目前以太网技术正朝着可管理、可运营的方向不断发展。未来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网络的保护倒换功能以及网管功能的不断加强;端到端QoS技术不断成熟;组播技术发展成熟;用户管理功能更加完善;支持多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将广泛应用于城域网和广域网。
6.城域网技术
入选原因:由于目前各大运营商的骨干网带宽已较富裕,而各种高速的宽带接入业务蓬勃发展使得现有的城域网将成为瓶颈,因此城域网成了各大运营商的建设重点。
与骨干网相比,城域网具有业务种类多、业务调度转接多、业务流量变化大的特点。其应用的技术主要有三种:CWDM、RPR、MSTP。
CWDM(Coarse WDM,粗波分复用)特点:CWDM系统的结构基本上和DWDM系统相类似,但CWDM传输距离小于DWDM,一般应用的距离小于100km。由于CWDM考虑了传输距离较短,无须选择价格昂贵的高波长稳定度和高色散容限的激光器,使得它有较低的硬件成本,功耗和体积也较小,同时也可提供多种业务的透明传输,并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CWDM在城域网和接入网的应用较为经济实用。
RPR(Resilient Packet Ring, RPR)技术特点:弹性分组环协议是一种新兴的MAC层协议,是为优化在环型拓扑上传输数据包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千兆IP包直接由光纤承载(IP
over Fibre)的技术,扩展了以太网现有的点到点、点到多点和网状网拓扑应用。它一方面吸收了千兆以太网经济、灵活和可扩展等特点,另一方面吸收了SDH对延时和抖动性能的严格保障、可靠的时钟和SDH环网的50ms快速保护的优点,具有双环结构、空间复用机制、公平机制、灵活的业务带宽颗粒、IP业务映射、带宽动态共享和分配、统计复用、支持业务级别、拓扑自动发现机制、基于源路由的保护倒换等主要特点,是当前光网络上传输数据包的一种优化技术。以SDH为基础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特点:
可以利用传统的网络体系,支持多种物理接口;可以简化网络结构,支持多协议处理。在MSTP系统中,接口与协议相分离,通过可编程ASIC芯片技术,可以实现对新业务的灵活支持,避免运营商对新业务的新设备投资;光传输的容量保证低成本的容量提升,MSTP系统提供带宽容量从OC-3/OC-12到OC-48/192、波长复用窗口从1310nm到1550nm的DWDM的平滑扩容,实现运营商的低成本扩容;传输的高可靠性和自动保护恢复功能,MSTP继承了SDH的保护特性,实现99.999%的工作时间、硬件冗余、小于50ms的自动保护恢复,这对于服务质量非常重要。
三种技术CWDM较适合传输大颗粒的业务(如STM-16、STM-64、GE和10GE等),基于RPR技术的城域设备可承载具有突发性的IP业务,同时支持传统语音传送,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适合于大中型城域传送网的接入层和小型城域传送网的骨干和汇聚层。MSTP能够提供丰富的、高密度的群路和支路接口,具有强大、灵活的交叉连接功能和多业务传送、接入能力,非常适合于大城市传送网的汇聚和接入层。
7.宽带接入技术
入选原因:越来越丰富的多媒体通信应用需求使多种宽带接入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ADSL因其业务发展的迅猛势头成为一大亮点;VDSL也是在ADSL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DSL技术热点;WLAN更因其独特的优势而成为深受市场欢迎的技术。
ADSL是一种不对称的传输技术,下行速率要远远大于上行,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能够在现有的铜双绞线,即普通电话线上提供高达8Mbit/s的高速下行速率及1Mbit/s的上行速率,传输距离达3~5.5公里。ADSL系统设备可分为三代:第一代纯ATM结构的ADSL
DSLAM,从下行的线路到上行的接口全部采用ATM方式,而ATM网络接口发展到目前为止仍然仅能提供622M接口,交换容量通常也只有几个GB,因而在交换容量方面第一代ADSL
DSLAM受到极大限制;第二代ADSL DSLAM在原有ATM内核的DSLAM的基础上,经过协议转换提供IP上行,因而解决了第一代ADSL DSLAM完全依赖ATM网络的弱点,但是第二代ADSL
DSLAM实际也只能算是一种过渡性产品,其结构特点导致设备在进行ATM与IP转换时需要消耗大量资源,上行瓶颈现象严重;第三代ADSL DSLAM采用了纯IP内核,提供IP上行,在ATM与IP的转换上采用了分布式结构,在每个ADSL业务板上实现了ATM信元的终结和每条PVC与VLANID的一一映射,大容量的以太网背板保证了所有端口的无阻塞交换,上行可提供多个GE捆绑,在级联方式上采用以太网级联方式,不占用内部总线带宽,网络扩容非常方便,具有IP的丰富业务特性并继承了ATM的QoS特性。目前ADSL
DSLAM正向第三代发展。
VDSL (Very High Bit-rate DSL)技术是在ADSL技术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其基本原理和ADSL类似。它与ADSL的主要区别在于传输速率和传输模式。ADSL是一种不对称的传输技术,而VDSL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非对称的。对称的时候最高速率可以达到双向26Mbit/s,不对称的时候最高速率可以达到下行52Mbit/s,上行1.6Mbit/s。VDSL的调制方式主要有CAP方式和DMT两种。它在双绞线上的频谱范围比ADSL要宽,但是功率谱密度要比ADSL低得多。所以,VDSL的传输距离要比ADSL低得多,一般不超过1.5Km。由于目前很多光纤都到大楼、路边,很多双绞线离用户的距离也很近,这样的话VDSL就有发展的机会。VDSL由于功率低,离用户距离近,线间干扰相对来说比较小,带宽又比ADSL高好几倍,能够满足视频信号的传输要求,目前VDSL的价格已降到和ADSL差不多的水平,正逐步走向应用,主要应用是Ethernet
Over VDSL。
由于无线数据接入的应用越来越普及,WLAN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WLAN主要优点:接入灵活、方便、速率高,适合移动办公、移动商务、移动互联网接入等应用。支持无线局域网的标准主要有802.11、802.11b、802.11a以及802.11g。目前,支持802.11b标准的应用已占据了WLAN主要的市场份额。IEEE802.11b工作于2.4
GHz_2.4835GHz,采用直序扩频技术,调制方式为CCK(补偿码键控),空中最高接口速率达到11Mbit/s,有效载荷速率在6Mbit/s以上,用户通过CSMA/CA方式共享带宽。当工作站之间的距离过长或干扰过大,信噪比低于某个门限值时,其传输速率可从11Mbit/s自动降至5.5Mbit/s,或者再降至2Mbit/s及1Mbit/s速率。无线局域网的用户具有可移动性,可以在各接入点(AP)间漫游,而且可以达到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WLAN作为有线网络的延伸和补充,首先可以在传统有线网络难以实施或来不及实施的场所进行网络覆盖。
宽带接入技术高速、无线化是趋势,ADSL在未来的一年之内将是宽带接入的主流;WLAN作为现有接入网络技术的补充给人们无线高速数据接入提供了方便,在3G没有到来之前,WLAN正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即使3G来临,WLAN也还有发展空间,因为在无线数据接入方面WLAN有着3G不可替代的优势(3G最高接入速率只有2M,只能应用于一般性的多媒体业务),
WLAN高速接入可以用于高质量的多媒体应用。
8. MMS技术
入选原因:移动SMS短信业务发展的巨大成功使手机短信技术备受关注。随着移动彩信业务的推出,2002年MMS技术是短信技术中最为令人瞩目的。
MMS (Multimedia Message Service)多媒体消息业务,MMS信息可以传送包含图片、声音、视频剪辑等多媒体信息,多媒体消息业务支持点到点的业务和点到多点的业务。在多媒体消息网络中多媒体信息中心(MMSC
)是核心,多媒体信息中心(MMSC)由MMS服务器、MMS中继、信息存储器和数据库组成。它提供存储和操作支持,允许终端到终端和终端到电子邮件的即时多媒体信息传送,同时支持灵活的寻址能力。MMSC适用于二代和三代的网络,在从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演进的过程中,MMSC可以做到平滑过渡。MMSC除了支持一些现有的应用系统以外,还能提供开放的、标准的API接口,支持增值应用开发;手机终端通过WAP的Push、Notification和Poll的功能,完成与系统多媒体的通信。由MMSC对多媒体消息进行存储和处理,并负责多媒体消息在不同MMSC之间的传递等操作,最后到达接收一方。MMS网络承载方式上,现阶段支持基于CSD的承载方式和基于GPRS的承载方式,未来将支持3G承载方式。从发展趋势来看,MMS将是短信技术发展的终极,毕竟MMS有声有色的沟通相对于SMS有声无色的沟通更加吸引人。
9.互联互通技术
入选原因:随着多个电信运营商竞争局面的形成,网络间的互联互通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互联互通技术,也成为一个主要的热门课题,当然互联互通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互联互通的主要技术:
1.用户选网和运营者的标识码:用户对于网络的选择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即可以由用户自由选择,也可以将用户的选择进行预置;用户预置方式是指根据用户的意见,在用户所在的发话交换局设置用户的相应数据,表明用户在长途呼叫中选择什么网络,例如用户预置的长途网络是中国移动的长途网络,当用户进行长途呼叫时,用户的拨号与现在的拨号相同。由于在呼叫中要表明选择了哪一个运营者,因此需要给每一个运营公司分配一个运营者的标识码CIC。CIC采用的格式由信息产业部规定。
2.鉴权与拦截:用户在国内或国际长途呼叫时,在多运营者的情况下,有两种鉴权:用户国内长途呼叫或国际长途呼叫鉴权;运营公司对于用户是否有权使用自己的网进行鉴权。鉴权以后,有权使用的用户呼叫可以通过,无权使用的用户的呼叫将被拦截。通常,运营公司为了鉴权需设置相应的用户数据库,以使该公司能方便地向用户收费和提供服务。
3.路由问题:从技术和保证网络的质量方面考虑,网络路由的一般规则应是从发端或终端进入另一个运营者的网络,而不应在两个网络间兜来兜去。否则,一方面会增加结算上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不易保证服务质量。
4.网间控制方式:我国电信网上采用了多种呼叫控制方式:主叫控制方式;互不控制方式;被叫控制方式。
5.信令问题:在一个呼叫中,信令的准确传递是完成一个呼叫和正确计费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提供各种补充业务的基本条件。
6.服务质量:多个不同运营者的网络互联时,特别是不同的业务网络互联时,如何保证服务质量,成为需要研究的问题。服务质量的指标包括传输质量指标,如回声、时延的控制以及接续质量指标,包括接续试验、呼损指标等。
横亘在互联互通之路上的障碍,除了技术问题外,管制政策、结算以及运营商竞合观念的建立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10. BOSS(Business & Operating Surport System)
入选原因可以用一组数字来说明。2002年,中国电信年全部IT投资总额达40亿元人民币以上,BOSS占其中14%,中国移动BOSS占其本年度60亿人民币IT投资总额的25%。中国网通2002年全部IT投资总额达28亿元人民币以上,BOSS占有其中9%的投资比重......这一组数字说明BOSS建设已得到国内各大运营商的充分重视,
BOSS建设热潮也带动了人们对BOSS相关技术的关注。
标准化组织电信管理论坛(TMF)对BOSS提出了被业界广泛接受的功能模型。在这个模型中,BOSS包括三大功能:业务开通、业务保障和计费(或称业务计量)。业务开通是指电信运营商接受客户订购电信服务的订单,通过对电信资源的分配、配置、安装和部署为客户提供所需的服务,并能够对服务进行计费。业务保障要提供量化的测量指标,确保服务能达到客户的要求。业务计量则是测量电信网络中各种业务的使用情况,计算应收费用,并对收费过程提供支持。
我国运营商建设的BOSS在TMF提出的功能模型上有所扩展,它是一个综合的业务运营和管理平台,是电信运营企业的业务、流程及决策、管理等方面的全面信息化的解决方案,一般分为
1.营业、账务系统;
2.计费及结算系统;
3.客户服务系统;
4.决策支持系统;
各分系统间通过一定的接口相互通信,以完成对整个企业的运营支撑的作用。
在这些系统中涉及到高端服务器、海量数据存储技术、核心交换网络、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EAI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容灾备份技术、网络及系统管理技术、CTI技术、公共信息总线技术、公共信息模型、企业级工作流程管理等。
BOSS是在电信市场开放和竞争格局形成以后,运营商为快速开发和部署新业务,通过自动化操作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而启动的企业信息化工程,BOSS的建设必将大大提高各运营商的竞争力。
通信世界(www.cww.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