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分享按钮

记我和奥运观众呼叫中心职场英语C17组的日子

光大银行 金宝街 罗佳 2011/07/26

  “和”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符号。如果说故宫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符号,前门是老北京生活的符号,那么“和”就是中国处世态度的符号。“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中国自古就有很多关于和字的俗语和成语,可见“和”观念在中国人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已经根深蒂固。老子讲求做人做事的中庸之道,现在我们讲求构建和谐社会。“和”态始终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始末,近现代我们因为求和签下很多不平等条约,如今我们强大了依然坚持和解不去侵犯他国利益。“和”不是懦弱,它有时是一种气势和肚量的表现,外交中的“握手言和”最能体现这点。商业上有招商银行的和字信用卡,开幕式上有气势磅礴的和字阵容,这些都在传递着中国的和文化。不管我们在什么时期什么阶段,“和”文化总能够被演绎的精湛且巧妙。中国和世界,我和中国,我和同事为中国和世界服务。

  2008年是个意义非凡的年份,对于中国和我来说都在经历着不寻常的事情。这一年我有幸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服务于奥运观众呼叫中心,更幸运的是我能够作为呼叫中心的助理服务于我的组员。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单位,为了共同的目标大家有缘聚在一起,共同见证这份宝贵的志愿经历。还记得初次相识,大家并不相熟,但我能够感受到他们青春的气息和热情的向往。开始的几天经常组织大家开展团队建设活动,为了让大家尽快熟悉起来在自我介绍环节,我让他们每个人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家乡的美景、特产及风土民情。轮到我介绍时,我则对北京做了诱人的讲解,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他们问了我很多问题,我也一一解答,形成了欢快讨论的氛围,这正是我想要的气氛。大家和谐融洽的围坐一起,可以讨论业务也可以分享彼此对事物的看法对问题的分析和对这次奥运志愿者之行的感受,从大家聆听的表情和热切表达的语言中我能够感觉到他们渴望吸收信息的求知欲望,我希望我的团队是朝气蓬勃又不失稳重,认真严谨又不失活泼的团队,每个人都能在团队中既独立又融合,既有自己的特点又能接受别人差异的观点。

  组里的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也值得其他人学习的地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深圳招行的魏燕清,她学习刻苦努力、业务扎实、乐于助人。每次去食堂吃饭大家多少都会剩一点残食,而她每次都把盘子里的食物吃的很干净,连一个米饭粒也不剩。有一次我好奇的问她:“每次都把饭吃的这么干净,不怕发胖么?”她只是笑笑,说:“习惯了”,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一个和她来自同一个单位的男孩说:“魏燕清在单位也是这样的”。这时我明白了,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坚持,在最初是需要一个信念支撑的。我曾安排她辅导一个从高校来的老志愿者,高龄70岁的林幼华教授操作电脑很生疏,魏燕清不厌其烦的一遍遍教她如何使用系统,她的态度认真语言温和讲解耐心,林教授很快就对操作系统熟悉起来。中午时分,我们吃饭的时间还没有到,但魏燕清发现林教授目光呆滞精力有些不集中,便主动让林教授先行去吃饭。因为用心所以她能观察到很多细微的东西。一次搭乘地铁出行,她用注册卡换过车票后发现身后的一对老夫妇使用奥运门票无法正常换取车票,看到老人着急的神情她主动与售票员沟通,经协调后老人顺利换票进站。在她看来是很平常的事情,却充满着闪光点。就是这样一件件她认为是应该做得事情,体现了她善良的心和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意识不仅是能够在电话中为客户满意的解决问题,更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我想乐于助人源于服务意识,而服务意识则源于一颗温暖的心。魏燕清不愿浪费学习生活中的每一分钟,她会在工作中分秒必争的学习业务,在休息日很早起来看电视接收讯息,在与大家一起时她也能乐在其中。工作学习的过程是孤独的,但在工作之余她更愿意和大家在一起参与集体活动,几乎每次组织的出游聚餐活动她都积极参加,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与大家一同度过有意义的欢快时光。

  魏燕清的这种精神影响和鼓舞了组里的所有人,大家能够在工作上自律认真的学习业务知识,工作外的时间能够尽情放松,游览北京的名胜品尝北京的美食体会北京的京腔京韵,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大气与厚重,热情与内敛,古老与时尚。我告诉过他们三个月的时间不算短,何不珍惜这样的机会对北京来个“中深度旅游”。我带他们踏访了天坛、故宫、长城等“一日游”名胜,还介绍他们游历了闻名的北京什刹海风景区,艺术气息浓厚的798艺术工厂,藏匿在南锣鼓巷胡同里的特色小店,品尝了稻香村的点心和护国寺小吃店的北京小吃,时下北京最流行的吃食麻辣烤鱼也没有放过,我和他们的友谊就建立在这频率一周一次的活动中。工作中组内氛围和谐,通过活动彼此已经相互熟悉,在食堂吃饭大家总是围坐在一起畅谈天南海北的方言和美食,在上下班的车上也能够坐在一起,可能什么都不用说用一个微笑就可以传递彼此间的默契。

  C17组彼此间永远都不会讲“以和为贵”的大道理,但这种“和贵”的氛围却弥漫在每个人心间。7月31日我被正式通知调动到皂君庙分中心工作,与他们短短一个月的相处匆匆太匆匆,面临分离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当时的心情,既留恋又要奔向前,这多像我们的生活。我想来到这里志愿的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历程,离开家乡的父母朋友来到异乡工作,离开单位的同事伙伴来到北京志愿,而我也一样从一个不舍跳到另一个不舍,如果没有中国和文化的支撑,真不知道到了新环境如何派遣我因留恋产生的忧愁。还好,和文化深入人心,即使我不主动融和,也会有新同事拢和,大家不约而同的聚和在一起,新一轮不舍的前奏曲就这样拉开了序幕。一个友好的微笑,一个善意的帮助,一场亲切的交谈就可以把和文化演绎的淋漓尽致。这其实不算难,我们做到了,所以世界来到了我们身边。我和他们正用和气为中国和世界服务。

CTI论坛报道



相关阅读:
夜渐深 静夜思 2011-07-26
阿拉伯语老专家——纪焕祯访谈 2011-07-26
用声音来微笑 2011-07-26
北京小故事 2011-07-26
我们等待胜利的那一天 2011-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