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NGN

一损俱损 IPv6四大关键产业链简析

2011/04/26

  IPv6过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运营商、ICP、网络设备提供商、终端设备、软件、应用等多个环节,必须全体联动,才能顺利完成,如果任一环节存在短板,都可能使IPv6发展停滞不前。

  运营商积极启动IPv6试点

  在推进IPv6网络过渡中,电信运营商无疑担当着“领头羊”的角色,因此态度也是最为积极的,迈出了商用化的实质性步伐。

  中国电信(微博):首吃螃蟹,大力推进

  中国电信成为“首吃螃蟹”的人,于2010年年初正式启动下一代互联网部署试点工作,在湖南长沙、江苏无锡、四川成都、广东广州、浙江杭州和山东济南等六个城市提供IPv6试商用工作。

  2009年,中国电信在湖南长沙率先进行了向IPv6网络演进的探索研究,先后完成了IPv4向IPv6过渡的技术调研、方案制订、设备终端测试等各项工作,为后续大规模过渡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试点过程中,中国电信还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应用场景,提出了新的过渡技术。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说:“中国电信正在探索一个名为LAFT6的新型过渡技术,基于LAFT6技术的试验网已经部署完毕,实现了湖南信息岗等门户网站的迁移。”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专门负责此技术研究的解冲锋则向记者进一步介绍了LAFT6:“LAFT6是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自己提出的过渡技术,已经于今年3月提交IETF,相比DS-Lite,LAFT还加入了对NAT的支持,因此降低了对设备的要求,使得过渡工作更加容易。”

  目前,这项技术通过软件的形式实现,解冲锋告诉记者,他们也会研发相应的硬件设备,并积极推动LAFT6成为一种国际标准。

  中国移动:专注移动IPv6的过渡

  不同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的优势在于移动网络,因此基于对网络现状的认识,中国移动提出了移动互联网向IPv6的过渡技术——PNAT。

  PNAT技术结合了移动互联网大力发展的趋势和移动用户永远在线的需求,实现不影响应用的前提下,通过创新的网络侧机制来满足IPv4和IPv6网络之间自由通信的能力。

  基于PNAT技术,2010年12月中下旬,中国移动在河南全面展开试点工作,重点集中在产业推动、大规模实验室测试、现网试点、IPv6基地建设、IPv6过渡技术创新等方面。

  中国移动技术部副总经理魏冰介绍,中国移动正在制定完善的IPv6过渡计划。首先,以现网试点为龙头,启动大规模试验,建立试验和示范基地。其次,借LTE发展契机,努力推动同步引入IPv6,加快推进终端对IPv6的支持。第三,加快IPv6技术研究和标准化。

  特别是对于移动终端,魏冰希望产业链各方能够配合共同推动。“移动终端对IPv6支持能力差,还需要行标支持。目前,所有TD商用终端都不支持IPv6。而在TD-LTE终端方面,从芯片到上层软件距支持IPv6尚有差距。”她说。

  中国联通:采用跟随策略

  对比于前两大运营商,中国联通的过渡策略还比较保守,一直停留在过渡策略研究和实验室测试的阶段。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联通已拥有近5400万个IPv4地址,预计最终拥有IPv4地址数量可达6300多万。在对IPv4地址的使用率上,中国联通骨干网IPv4地址的使用率约为75%,各省公司IPv4地址的平均使用率达80%,而联通3G网络使用的是私网地址,共有1600万个地址在全国统一分配,目前已经基本分配完毕。

  与此同时,截至2010年底,中国联通固定宽带用户达到4722.4万户,3G用户达到1406万。中国联通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唐雄燕认为:“近几年,IPv4地址的需求基本与宽带用户数同步增长,按照目前的态势,现有IPv4地址只能支撑中国联通业务发展到2012年底。”

  因此,中国联通还未正式出台关于IPv6发展具体路线图,但近期已经开展了相关工作,包括IPv4向IPv6过渡政策研究、过渡技术方案实验室验证、依托CNGI的IPv6试验项目、标准和技术研究以及省公司的应用试点。”

  业务网 设备支持能力有待提高

  网络设备商可以说是电信运营商向IPv6过渡中的忠实支持者。

  网络设备商可以分为承载网、接入网和业务网。就承载网来说,对于IPv6的支持已经是相当成熟了。

  业界主流IPv4承载网络设备提供商如思科、华为、瞻博、中兴以及上海贝尔等厂商,很早就针对IPv6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发,并推出了相应的产品。

  目前,这些厂商推出的产品,包括路由器、交换机、宽带接入服务器、防火墙、入侵检测/防御以及VPN网关等均可以同时支持IPv4和IPv6协议。与此同时,这些产品已经通过严格的实验室测试和现网测试,实现了在现网的规模部署。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IPv6发展中,国内厂商从被动化主动,慢慢占据了我国IPv6市场的主流地位。例如,华为、中兴等公司的IPv6路由器等产品均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中担当了主力,并形成了系列的产业化格局。目前,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中的相关国产设备及产品占50%以上,部分甚至达到80%。同样在中国电信湖南长沙的试商用网络中,采用的也是华为的设备。而中兴则为江苏电信端到端的IPv6网络提供了设备。

  对于接入网来说,由于在运营商网络中,接入网覆盖范围最广,现网设备多,只有尽早支持IPv6,才能有效减少终端IPv4地址的消耗。

  尽管不支持IPv6的组播、流标识、基于三层的ACL功能等,但接入网不影响初期IPv6业务的开展,可以将设备作为纯2层处理,目前国内宽带接入设备主要由PON和DSLAM组成,其中现网DSLAM设备数量众多,架构与能力各异:30%左右的DSLAM是ATM内核的,带宽、组播和QoS能力较弱,还有70%左右的IP内核设备,其能力也参差不齐。

  在后期的过渡工作中,对于新入网的DSLAM,可以要求必须支持IPv6,而现网的存量DSLAM有其固有的生命周期,面临着必须升级IPv6的问题。可喜的是,中兴、华为、烽火等厂商已经提供了相应的过渡方案。

  相对于承载网设备而言,IPv6业务网络的成熟度就明显下降了很多,虽然业务网络设备提供商也太多来自于承载网设备商之列,如华为、上海贝尔等。

  这突出表现在,核心网设备尚不支持IPv6,如软交换、中继媒体网关、信令网关、IMS系统、基站控制器、3G电路域子系统、3G分组域子系统以及智能网系统等。

  此外,对IPv6业务网络设备的支持,集中在移动IP家乡代理、VoIP网关/网守、SIP服务器、综合接入设备、企业网关以及家庭网关等边缘设备,这些设备同样不支持IPv6协议。

  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也曾在去年撰文《向IPv6过渡的网络演进策略考虑》指出,“目前无论是现有核心层的软交换,还是正在试验应用的IMS都不支持IPv6协议,相关的核心网元也都不支持IPv6协议。”

  不过他指出,核心网的过渡并不急迫,暂时可以继续采用私有IPv4地址。

  ICP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由于没有盈利的商业应用,导致ICP向IPv6迁移的积极性一直不高,成为IPv6进程缓慢的一大重要原因。

  这在中兴通讯承载网产品线总工孔勇看来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ICP缺乏向IPv6演进的动力的首要原因在于,IPv6的用户数太少。公众用户也会因为没有IPv6业务而无法使用IPv6技术。所以,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他说。

  比较乐观的是,商业应用缺乏的状况正在发生改变,ICP向IPv6演进的动力正在积聚。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乃至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都为IPv6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ICP想要在这些新的背景下为用户提供更多特色的业务和应用,必须向IPv6迁移。而IPv4地址枯竭也迫使ICP迁移。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也在积极牵头促进大型ICP支持下一代互联网的计划。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有影响力的ICP都已经陆续宣布IPv6应用支持计划,包括谷歌、腾讯、百度以及新浪等等。

  Facebook,Google,和Yahoo,互联网上最流行的几个网站已经商定举办第一次全球性规模的IPv6试验——“IPv6日”。

  该活动将在2011年6月8日开始,与此同时,CDN服务商Akamai和LimelightNetworks都将全面开始支持IPv6,并开始以自身的影响力向用户宣讲使用方法,在这24小时里预计可以看到大量的IPv6用户涌入,从而第一次给已经有30年历史的IPv4“减压”。

  日前,百度系统部高级经理、IPv6网络负责人张诚在“2011全球IPv6高峰会议”上表示,“百度将于2011年第三季度通过IPv6.baidu.com域名正式提供IPv6访问服务。”

  专家建议:“促生一个成熟的、能够满足最终客户良好体验和良性运转的IPv6产业链是推动ICP快速地向IPv6切换和驻留的根本动力。”

  终端 呈现“冷热不均”

  任何网络的发展,如果没有终端的支持,业务便没有落地的着力点。同样,对于IPv6网络过渡来说,终端已经成为必可不少的一步棋。

  不过,对于IPv6协议的支持,终端呈现“冷热不均”的现象。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PC、家庭网关、IPTV机顶盒等固定终端大部分已支持IPv6,但移动终端尚未实现对IPv6的芯片级支持。

  就固定终端来说,思科、IBM、惠普、戴尔以及松下等厂商均针对IPv6的发展,开发了相关的IPv6固定终端产品,涉及个人电脑、服务器、打印设备、存储设备、不间断电源、智能电话、翻译设备、应用层网关、家庭网关以及传感器等。

  而移动终端的发展却不甚理想,成为IPv6网络过渡的掣肘。

  目前,“移动”已经成为用户生活的主要形式,显然,移动终端对IPv6的支持显得更为迫切。

  然而,中国移动技术部副总经理魏冰明确指出,“目前,业界尚没有一款支持IPv6的TD终端,这主要归结为TD芯片厂商尚未推出支持IPv6的TD芯片。而在TD-LTE终端方面,从芯片到上层软件距离支持IPv6都尚有差距。”

  对此,专家建议,一方面,运营商需要充分发挥主导权,联合各芯片厂商共同研制支持IPv6协议的移动终端芯片;另一方面,在定制移动终端的招标中,要求各大厂商的产品必须支持IPv6协议。

  值得欣喜的是,70%以上的智能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均支持IPv6,如Symbian,Linux和WindowsMobile。因此,只要解决好芯片的研发问题,移动终端支持IPv6的日子也不yuan了。

  此外,包括Windows,Linux,FreeBSD,Z/OS,AIX,UNIX,Solaris以及MACOS等在内的所有主流操作系统均已支持IPv6,为后续IPv6应用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链接

  IPV6产业链成熟度一览

  承载网


  骨干网的核心路由器比较成熟,几乎全部支持IPv6协议,但是很多路由器软件需要升级;城域网情况比较复杂,多数BRAS硬件也支持IPv6,但大部分软件不支持IPv6功能,特别是PPPoE拨号功能。少数SR硬件要升级,约50%需要软件升级。CR硬件没问题,约50%需要软件升级。移动分组域的PDSN硬件没有问题,但是不少设备需要软件升级。

  接入网

  国内宽带接入设备主要由PON和DSLAM组成,其中现网DSLAM设备数量众多,架构与能力各异:30%左右的DSLAM是ATM内核的,带宽、组播和QoS能力较弱,还有70%左右的IP内核设备,其能力也参差不齐。尽管基本都不支持IPv6的组播、流标识、基于三层的ACL功能等,但不影响初期IPv6业务的开展,可以将传输和交换系统作为纯2层处理,将3层功能放在BRAS和网关处理。

  核心网

  目前无论是现有核心层的软交换,还是正在试验应用的IMS都不支持IPv6协议,相关的核心网元也都不支持IPv6协议。但是并不急迫,暂时可以继续采用私有IPv4地址。此外,移动分组域的PDSN硬件没有问题,但是不少设备需要软件升级才行。

  IT系统

  IT系统虽然尚不成熟,但一般是内部自己使用,不影响业务提供,因此对于向IPv6的过渡并不急迫,可以适度滞后。

  终端

  对于固定终端而言,由于成本敏感,数量又大,硬件配

通信产业报



相关阅读:
中兴通讯搭建IPv4和IPv6间的“桥梁” 2011-04-26
多种方案实现IPv6与IPv4共存互通 2011-04-26
IPv6视频业务带来全新的体验 2011-04-25
SIP软电话开发的基本条件和要点 2011-03-25
解读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2011-01-24

分类信息:  电信_与_NGN及软交换技术
相关频道:  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