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一接触,杨感觉高有点“疯疯癫癫”:居然敢大胆蔑视思科、微软等大公司,说这些大公司继续对IP技术进行的研究将会徒劳无功;同时大肆宣扬自己的一项研究成果——MP技术将会完全替代如今的IP技术,并“鼓噪”称下一代互联网将会基于MP技术的基础上构建。
“简直有点痴人说梦”,杨春晖一开始是这么感觉的。但是,儿次接触下来,杨居然被说服了!“从不信到后来,我成了MP的信仰者”,杨悦这番话时,已经是MPI的副总裁,全面负责MP在全球的市场和战略联盟。
有了杨的加盟,高汉中立刻感到轻松了很多,杨熟悉市场营销,这样高就能真心放下市场运作那一块,全身心地投入到技术研发中去了。
技术奇才的比特定律
虽然十余年来,高汉中先后创办了几家公司,并把一家TEKI公司在纳斯达克辅助市场上市,但高拒绝承认自已是—个商人,他始终自认是技术人员。
高非常轻松地谈及过去。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年,高跳过本科学习直接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学的研究生班,并成为第一批留学美国的学生,在顺利毕业后进入顶级科学家云集的休斯网络公司,成为一名工程师。7年下来,高从一名普通工程师做到公司研发总监。
1988年,高自己创建了Clocom公司,从事移动卫星通信的研究。6年后,高开发出全球第—台便携式卫星通信地面站,受到美国媒体广泛关注。高把这套技术卖给了美国军方,赚了点小钱。
此后迎面扑来的互联网大潮让高炫目,当许多人还不知道IP为何物的时候,他做了很多IP技术的研究。“那时,我们是IP技术的先驱者之一”,我们的研究涵盖了IP电视、IP交换机、IP存储器等领域,后来分拆上市的TEKI公司就是众多IP研究项目的一个分支。
在互联网的滔天大浪里,高完成了下一步技术开发所需的数亿资本的原始积累。
时间轻松地跨越到1998年,高也已迈进对社会成熟思考的中年阶段。此时,全球IT业急剧膨胀,甚至不可一世,高的直觉感到不太对劲。
“我的想法忽然变了,因为我看到了制约现有网络发展软肋”,高说。
高把流窜在网络中的数据流分为两种,一为工作用的文件,占用的空间非常小但非常最要;二为娱乐用的视频,重要性不大却占用大量空间。一个简单的现象:重要数据的网络空间需求小,不甚重要的数据却抢占了绝大多数网络空间,也就是说网络需求是反比例的。高给这种道理起了个名宁,为“比特需求定律”。
“比特需求定律”表现在网络的结果是:如果网络中有1%的人使用视频进行娱乐,那么,视频所占的网络空间为90%;如果5%的人使用视频,这个份额将达到99%;随着网络应用的深入,视频应用人群上升到10%甚至更多呢,网络何以承受?
“很显然,下一代人们需要的网络基本上是—个视频网络”,高自信地说,“但IP技术过分追求数据安全性,对服务器和交换机的性能要求很高,这对娱乐视频的市场需求来说根本就是不适合的。”
高认为:当前的网络在几家IP技术大公司的把持下,正在走向一个错误的方向。
MP激情梦想
高汉中一直都没有放弃过视频网络的“梦想”。
这个“梦想”可以追溯到1994年,时代华纳开发的MBONE(数字互动电视实验)使众多行业精英为之着迷,甚至包括了比尔·盖茨,但紧接着出现的Internet和IP电话的浪潮分散了投资者和研究者的注意力。但高对这个梦想却一直没有放弃,或多或少对数字互动电视网进行着试验,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直到1998年,在那场对“比特需求定律”的大思索之后,高兴奋地跳了起来。他的研究之路豁然开朗,“我决定全面进军视频网络”。
他兴奋地给这项未来技术起名为MP,并注册了MPI公司。为此他关掉和卖掉了几乎所有和IP技术有关的项目,集中精力研究MP。考虑到降低研发成本和保密等因素,他把先前在上海成立的龙林通信公司纳内入MPI(中国)之下,并以原先的龙林通信研究室为主体进行研究。
时至2000年,MP核心技术的障碍都已扫清,高为这个网络定名为媒体网(MPnet)。
有了技术基础,高决定加大研发的力度,为此,MPl公司将不得不再“砸下”数亿元的研发资金。
数亿元的资金维持200位工程师在上海将近2年的研究。2002午,MP技术终于基本达到了商业运营的要求。
在MPI北京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一台台视频电话、视频点播和数字电视集于一体,被称为“具有DVD品质”的电视机,所有这些功能都集中在电视上的那个被我们俗称为“机顶盒”的东西上。杨春晖告诉记者,这里的“机顶盒”其实就是媒体终端机,将来它可以小到完全固化在电视内部。
“MP与IP最大的区别在于服务器,MP传输视频流使用的是端对端技术,不需要庞大的服务器资源来保存数据”,高举例说,即使是覆盖全北京的视频网络,也只不过需要半张桌子大的服务器——当然,与IP相同的地方就是,传输视频需要耗费大量的带宽。
MP的技术特点就是:扔掉服务器要带宽。MP“聪明”地抛弃了昂贵的芯片资源,选择了“像面条一样便宜”的光纤带宽。
闲置带宽的救命稻草?
MP的带宽需求有多大?据技术人员介绍,实验中的每个终端都耗费将近5M的带宽;即将在2003年春采用的新压缩技术,可以使每个终端耗费的带宽降低到0.5M。
试想,如果—个社区或者一个写字楼都装上MP的机顶盒,要占用多少带宽?那将是一个不敢想象的数字。
杨春晖曾拿着MP的资料去拜访网通,网通的老总助手一看要消费的带宽,倒吸了一口气,摆出了送客的架势。但网通的老总却喊出了“且慢”,并说了一句:“我们不正在发愁带宽卖不出去嘛”。
杨找对了地方。在过去的几年中,网通几乎在全国铺设了光纤宽带骨干网,尽管这两年的宽带应用有所增加,但相对庞大的光纤容量来说仍是“杯水车薪”,至今有近90%的带宽处于闲置状态。
为了观察MP的实际运营效果,网通把北京、上海两地间的50M带宽赠给MPI用于实验。
同样面临带宽冗余困境的还有铁通公司,比如,铁通在北京、上海之间铺设了高达400G的光纤宽带,以现在的带宽需求量,400G完全有点“用不上”的感觉,如果想要收回成本的话,业内人士称至少需要50年。
“但是,用上MP的话,收回成本只需要2年”,杨春晖笑着说。据了解,铁通的合作意向更明确一些,马上就会进入试运营阶段了。
网通、铁通如此热心是有原因的。2002年,堪称电信困境之年。资源尤其是带宽的闲置导致环球电汛的破产、多家电信运营商步履维艰。MP技术无疑成为宽带商们有效利用冗余资源摆脱困境的—线希望。
尽管MPI要把MP技术做成下一代网络的想法在短期内“有点不太现实”,但先从视频会议等商业用途切人市场还是可行的。这正是杨春晖的想法,MP终有被接受的一天。
杨简单地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企业每周进行20个小时视频会议的话,即使使用现在每个终端5M的带宽量,一个月也只需要5000元的费用,在每终端的带宽量降到0.5M后,这个价格将会更低。由于企业只需要安装一个机顶盒,初装费也很低。
高通模式
“我们要走高通式的道路”,高汉中毫不避讳地谈起MPI的盈利模式。
提起高通的创始人和总裁雅各布,高汉中意兴阑珊,雅各布竟是当年他在休斯网络公司的同门师兄弟。与高通相比,“在整个MP技术所涉及的专利不会比CDMA少,而且,几于全是自主产权,没有踩到任何前人的地雷”,高对这一点十分得意。
高通是全球CDMA移动通讯技术的技术提供商,随着韩国日本一些运营商还有中国联通采取CDMA制式后,高通从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中收取了大量的专利费。与之类似,在整个MP产业链中,运营商是网通、铁通,机顶盒的设备制造商是华为、中兴等企业,使用者只需要购买—个机顶盒,到运营商那里办个手续即可。MPI的打算,正是向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抽取专利费来过活。
但是,技术毕竟和产业有很大距离。“MP都运作这么长时间了,外人还很少知晓”,杨抱怨说。
反观高通的成功,CDMA能走到今天。的这步天地,和政府扶持、通讯技术的困乏都有很大关联。然而,高通当年的各种优厚礼遇,今天的MPI好像全没碰到。MPI困难重重。
“首先是设备生产商不愿意生产MP机顶盒”,因为MP还未成为—个标准,MPI不得不委托台湾厂商进行小规模生产,成本高昴。而运营商仍然在观望中进行实验,更不要提广电系统了,那更是一个严格管制、“水泼不进”的雷区。
而且,面对网通、铁通这样的“大佬”,MPI还要亲自上前线拉客户,“不然他们怎么能相信MP的实力呢?”对MPI来说,这是争取网通、铁通等支持者进而实现标准之梦的惟—途径。
通讯世界(www.te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