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 技术文摘 > H.264标准及其在视频会议系统应用

H.264标准及其在视频会议系统应用

2005-03-25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595






图1 宏块划分和子宏块划分

  (2)1/4像素精度的运动估值。在H.264中通过6阶FIR滤波器的内插获得1/2像素位置的预测值。当1/2像素值获得后,通过取整数像素位置和1/2像素位置像素值均值的方式获得1/4像素位置的值。采用高精度运动估计会进一步减小帧间预测误差,减少了经变换和量化后的非O比特数,提高了编码效率。

图2 H.264编码器结构

  (1)NAL Units。视频数据封装在整数字节的NALU中,它的第一个字节标志该单元中数据的类型。H.264定义了两种封装格式。基于包交换的网络系统可以使用RTP封装格式封装NALU,并且可以通过在NALU后面增加一个16位的信息域的方式将多个NALU放在一个RTP中传输。另一些系统,如H.320系统或MPEG-2系统可能会要求将NALU作为顺序比特流传送,为方便在这些系统中使用H.264,H.264定义了一种比特流格式的传输机制,使用头编码前缀(start code prefix)将NALU封装起来,并用一个有限状态机来保证头编码前缀不会出现在它封装的NALU中,防止了错误定界的发生。

图3 一种宏块扫描模式

  (4)帧内预测。H.264借鉴了以往视频编解码标准在帧内预测上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在H.264中,IDR图像可以使短期参考图像缓存无效,之后的图像解码时不再参考IDR图像之前的图像,因而IDR图像具有强壮的重同步性能。在一些丢包和误码严重的信道中,可以采取不定期传送IDR图像的方式进一步提高H.264的抗误码和抗丢包性能。

  作为一种新的国际标准,H.264标志着在视频编码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它在编码效率、图像质量、网络亲和性和抗误码方面都取得了成功。但随着终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对视频编解码的新要求在不断出现,H.264也仍在继续完善和发展。目前,对H.264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一步优化算法结构、降低处理时延、提高实时性和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上。目前,很多厂家都推出了使用H.264进行编解码的视频会议系统,大多数做到了在Baseline Profile上的互通。试验证明,H.264的图像质量较以往标准确实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低码率的情况下。随着H.264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视频通信的不断普及,相信H.264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泰尔网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