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厂商>>语音板卡开发商>> Dialogic

"迅驰"—PC与通信技术融合的引爆点

华宇 2003/03/14

  3月12日,英特尔公司的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及产品发布会如期而至。会上,英特尔公司正式发售其新一代处理器“迅驰”(Centrino)。

  英特尔公司隆重推出的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历时五年孕育,是英特尔第一项专为无线笔记本电脑设计的移动计算技术。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由全新的微处理器(奔腾M处理器)、芯片组(855 MP和855 GM)和802.11(Wi-Fi)无线电收发器组成。该技术内置无线能力、更长电池使用时间、高的性能和更轻薄的外形等特性。这些组件经精心设计而成,并经过英特尔全面优化和验证。

  在处理器的性能上,迅驰有了非常强劲的变化。Pentium M处理性能及耗电量基准测试结果显示,在规格相同的笔记本电脑中分别采用1.6 GHz Pentium M、2.4 GHz Pentium 4-M和1.2 GHz Pentium III-M,结果Pentium M在处理性能方面比Pentium III-M高30%,比Pentium 4-M高10%。在电池驱动时间方面,相对于Pentium 4-M的174分钟和Pentium III-M的235分钟,Pentium M达到了316分钟的理想效果。

  然而,英特尔此次推出迅驰的最大亮点并不是这些,而是融入其中的无线芯片组。

  在迅驰移动计算技术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支持802.11b,使得采用这一技术的笔记本电脑可以直接与Wi-Fi标准的无线网络连接。

  我们可以从迅驰的英文“Centrino”看出英特尔的用意,“Centrino”取自“center”(中央、集中)和“neutrino”(微中子)两个单词,与其Logo一致,代表着飞翔和移动性。此次,但从英特尔专门设了一个名字和Logo并注册为商标来看,这次似乎确定把重注押在Wi-Fi上了。

  用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通信事业部总经理马宏升的话说,迅驰的推出将是PC业的一个引爆点。

  马宏升的观点不无道理。他所指的引爆点正是在迅驰中融入的无线芯片。而无线芯片组的融入是第一次将PC的计算和通信融为一体。

  目前,全球经济持续低靡,IT产业持续萧条,高科技产业在过去两年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但互联网的全球扩张、数据流量的指数级增长、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无线应用的日益普及都强烈向人们昭示了计算与通信融合时代的到来。正是计算与通信的融合成为PC的新的应用亮点。数据处理与无线通信功能也逐渐成为新一代消费类电子设备的标准配置。无庸质疑,计算与通信的开放融合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IT现状,引领IT产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朝代。未来任何设备都能随时随地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缝共享信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自然,能随时随地获得信息便成为移动办公的迫切需求。

  英特尔公司指出,芯片与无线技术的发展是推动通信与计算融合的源动力。但无线技术的日益普及及现有设备间无缝链接技术的成熟使新的、兼容通信与计算技术的产业出现成为可能。英特尔希望在计算与通信融合的革命中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毕竟,这场融合的引擎归根结底仍是芯片。英特尔希望计算与通信的融合在开放的架构上来实现,并引领网络模块化的潮流。

  因此,迅驰的推出给日趋低靡的PC业打了一剂强心针。PC业需要这个引爆点。

  PC厂商们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而是以最快的时间作出了回应。就在今天英特尔宣布正式发售迅驰的同时,国内著名笔记本厂商联想、华硕等宣布其将同步推出基于迅驰处理器的笔记本产品。

  迅驰的推出理所应当的给运营商们也带来了巨大的新的利润空间。

  作为国内基础电信运营商的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也十分看好这项技术,于日前与分别Intel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发展无线局域网(WLAN)业务。

  据了解,全球无线网络运营商对迅驰也是“翘首以待”。3月3日,美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之一-T-Mobile宣布将与Intel合作,推广其覆盖全美2100个地点的Wi--Fi高速无线Internet接入服务;2月27日,Marriott国际公司则宣布与Intel合作,为其属下遍及美、英、德、加拿大等国的400家酒店提供WiFi接入服务。此前,Intel为了推动Wi--Fi网络的普及,已经向无线互联技术领域投入了1.5亿美元的专项资金,与IBM、AT&T合作在全美推广宽带无线因特网接入服务,同时在从事无线网络安全和其他问题研究的创新企业中投入了数以百万美元计的费用。

  在开辟新应用市场上英特尔不无挑战。一方面,新的游戏规则将让英特尔与竞争对手对手之间的竞争更为惨烈;另一方面,新的无线通信标准远未成熟,电信运营商的配合和热点的部署还有待跟进。不过,就迅驰移动计算技术本身来讲,这一新品牌以及带给用户“放飞无线”的全新使用体验才是英特尔对产业和人类的巨大贡献。

ChinaByte(e.chinaby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