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 网络技术白皮书
|
![]() |
ATM是ITU-T在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标准的 基础上制定的信元中继标准。开始,它只是一种在公共网络中传输音频、视频和数据的快速传输技术,后经ATM论坛的发展,使ATM既可用在公共网络,又可用在专用网络。
ATM以固定长度的信元为传输单位,每个信元为53个字节组成,其中前5个字节包含信元头信息,其余的48个字节为有效负载。
由ATM交换机和ATM末端设备组成。ATM交换机负责网络中的信元传输,它接收来自一个ATM末端或另一个ATM交换机的信元,然后读取和更新信元头信息,并迅速将信元送往目的地的输出接口。每个ATM末端设备都有一个ATM网络接口适配器。ATM末端可以是工作站、路由器、数据服务单元等。 ATM网络是面向连接的。有两种连接类型,一种是以虚路径标识符为标志的虚路径,一种是以虚路径标识符(VPI)和虚信道标识符(VCI)的组合为标志的虚信道。如下图所示: |
![]() |
首先,链路中的交换机根据已知的VCI或VPI值接收信元。然后交换机根据本地转换表中的连接值确定本次连接的输出口,并更新链路中下一次连接的VPI/VCI值。最后,交换机以正确的连接标识符将信元重新发送到输出链路中。
由下列ATM层组成: (1) 物理层:类似于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ATM物理层管理介质 传输。
|
![]() |
同时,ATM网还具有以下特点:
网络资源管理(NRM):提供合适的网络资源(带宽和缓冲),根据业务范围来管理和/或分隔业务流。 连接允许控制(CAC):网络借助此过程在呼叫建立阶段就确立是否一条连接可以被赋予所需的资源(在可得的资源范围内)而不需要以QOS的下降为代价。 使用/网络参数控制(UPC/NPC):这是网络可以采取的一毓动作,用于监视和控制分别位于UNI和NNI处的ATM为检测和佃流,这包括检测和招待对业务流的破坏(不愿意的可有意的)以保护现有连接的QOS。 优先级控制:一网络单元有选择地删除低优先级的业务可以被用来尽可能多地保护高优先级的业务。信元优先级可以用CLP比特精确地指明或者以VPI/VCI为基础对业务进行分隔来实现。 反馈控制:网络和用户得用这一过程来调节ATM连接上的业务量;依据是网络单元的拥塞状态。 B-ISDN/ATM网络在ATM层可以提供各种业务质量(QOS),而QOS可以按ATM的性能指标参数来规定。 ATM流量参数规定了业务我的一个特定方面,并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描述,如最大信元突发长度。 ATM业务量描述符是一组业务量参数,它可以被用来完整地描述ATM连接上的业务量特性。 业务量合同(在UNI处)由一套谈判题目组成:
ATM的传输能力规定了QOS保证和ATM业务量参数的组合,以适用于一组用户应用并由ATM层的一个特定的业务处复用机制所支持。ATM的传输能力的概念已经在ITU-T SG 13中被发展出来,用以划分各种不同的ATM统计复用协议范围。这些协议原是被提出用来进行VBR流量控制的。 协议I.371中定义的ATM 传输能力: 确定的比特速率DBR(Deterministic Bit Rate)传输能力(以前被定义为常数比特速率(CBR))。 统计比特速率(SBR)传输能力(以前被为可变比特速率(VBR))。有三个版本SBR1、SBR2和SBR3。它们是依据流量参数可选项进行定义的。 可得的比特速率(ABR)传输能力。其初步文本已经在96年5月的第13组会议上达成一致意见。 ATM块传输(ABT)能力(已经定义了两个版本的协议)。其初步文本已经在96年5月的第13组会议上达成一致意见。
统计比特速率(SBR)、可用比特速率(ABR)、ATM块传输(ABT)均是为了相同类型的潜在的端系统应用,如VBR和可能端系统应用,诸如高速数据、图像等。
可以达到的统计多路复用/效益的实际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通用B-ISDN/ATM的OAM原理和过程是建立在管理网络(TMN)OAM模型(协议M.3010)所定义的主要OAM范畴的基础之上,这些范畴是:
这包括通过连续和周期的检查步骤来检测和定位影响信息传输的缺陷和故障,作为结果,会产生维护事件的记录和告警,此外,通过阻塞和/或转换过程,可以启动系统保护。
这包性能监控和分析,通过管理褓来检测出任何用户信息的性能下降,并采取行动以保证QOS目标能够达到。
这包括与提供连接和网元中相关的所有功能。
该功能涉及资源使用监控、计费/帐单信息的收集和传送。
这包括与网络资源安全性相联系的功能。
|
![]() |
![]() |
以ATM为骨干网的企业局域网 现在几乎所有的ATM厂商和大多数著名网络厂商都提供使用光纤的155Mbit/s ATM主干网交换机,有的还提供25Mbit/s的ATM桌面产品。从扩展性来讲,FDDI的最高传输速率为100Mbit/s,并由多台设备共享。ATM的传输速率正在向几吉比特率至几十吉比特率发展,ATM作为企业主干网能否得到普及应用,主要取决于价格和标准的完善程度。
|
中国多媒体宽带骨干网系统即是这种应用的一个成功案例。 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是邮电部门投资经营,以采用TCP/IP,ATM及其他相应技术所建设的多媒体通信业务网。 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由骨干网、省内网、和接入网三部分组成。 多媒体宽带骨干网由核心层和边缘层两层组成。 核心层: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西安、成都和沈阳八个大区中心设备汇接节点,组成多媒体宽带骨干网的核心层,定为BC1。其职能是汇接进出本辖区各省中心的信息业务。 边缘层:由各省内网的汇接节点组成。定为BC2,各省内网汇接节点的数量根据各省内宽带网的规划和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每个省中心的宽带汇接节点是当然的省内网汇接节点之一。其职能如下:
路由组织 (1)BC1之间 8个大区中心节点: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西安、成都和沈阳的GC1交换机之间,设置基干路由,目前暂组成不完全网状网,将来随着业务量的增加,逐步过渡到全网状网。 (2)BC1与BC2之间 各省会城市设置的BC2交换机与大区中心的BC1交换机之间设置一条基干路由,同时为了提高网路的安全性和电路利用率,根据业务流向和电路情况,另设一条到其他BC1交换之间的直达路由。各省内网的其他BC2交换机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1~2个接至本大区中心的BC1交换机,以加强省内宽带网的安全性。 (3)省中心BC2之间 两个省中心BC2之间在业务量很大,确有必要,也可以设置直达路由。
综上所述,ATM 由于具有许多宽带通信的优点,将成为今后宽带ISDN的主要部分,在远程教学、医疗,视频会议等领域都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大型的局域网和多种网络的互连中,ATM将扮演骨干网的角色。但在局域网中,ATM局域网将面临千兆快速以太网的挑战,同时,ATM对于某些技术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