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新:专注电信核心业务
刘小如 2002/01/28
朗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陆献尧说,公司的快速发展基于朗新的三个基本条件:核心模式、核心业务与技术、核心资源与管理。面向关键行业关键业务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做行业应用服务提供商,这是朗新的目标。
朗新从电信行业切入的起点就较高,在核心发展战略方面,朗新提出面向关键行业、关键业务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在不断创新的同时,锁定行业、锁定用户,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客户的竞争力和业务营运效率。
朗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很快,五年的时间,已从几个人的规模发展到五百多人,并在一些城市设立了研发中心和分公司。陆献尧说,从公司成立到现在,这些成绩的取得,有许多因素决定,但最重要的是公司的做事风格,不管是在产品上或是在做客户上都讲究“专”字。
核心模式
公司从事电信行业与创始人的思想有着必然的联系,他们不仅拥用电信行业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电信行业的发展规律有着清晰的认识,所以从一开始,公司涉及电信行业的起点就高。
陆献尧说,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客户的竞争力和业务营运效率是朗新的出发点。针对这一出发点,公司推出的业务模式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咨询为主,朗新会花大量的时间给客户提供改善业务流程的建议;二是研发和应用合适的软件硬件系统实现客户的需求。以电信计费系统为例,朗新认为计费只是一个功能,真正的业务是客户的服务,所以提供的计费系统,不单单在于提供计费功能的软件,而应主要在于应用一整套优秀的解决方案改善电信客户服务流程。
核心业务
陆献尧认为,任何一个在电信行业发展的厂商,都与现存的一些事实分不开。今天能在电信行业成长的公司,是电信行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国情为他们提供了机会,朗新的发展也不例外。
朗新提出面向关键行业关键业务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做行业应用服务提供商。目前,公司主要集中在电信与电力两个行业的核心业务,遵从多年以来的服务理念,以客户为中心。在确保自身优势的情况下,做一个用户巩固一个用户,同时再发展新的客户,使公司成为行业主流的服务提供商。
在电信行业,朗新公司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网通、吉通等大型电信运营商提供电信业务运营支撑系统(BOSS)的系列解决方案,同时还以计费账务系统为核心和起点,致力于综合计费账务、客户服务(客户关系管理)、综合网管等的解决方案和服务。目前,公司在电信行业的解决方案已覆盖固定电话网、移运通信网(GSM、CDMA)、IP互联网接入业务、多媒体业务等。
关键的是,朗新结合目前流行的TOM(Telecom Operation Map)运营理念和运营支撑设计思想,推出了Longshine iNet这一新型运营支撑平台,以此帮助运营商在新的电信环境下建立高效、顺畅、端到端的业务管理,从而达到快速开通服务、快速响应故障、快速生产利润、快速形成收入的效果。
据介绍,Longshine iNet由三大块组成:iNet/IBMS(综合业务管理系统)、iNet/Billing(综合计费)、iNet/AMS(接入管理)。通过三大块的有机组合,解决新电信环境下出现的用户身份认证、实时计费和控制、安全管理、带宽和服务质量控制、个性化/等级化服务、提供时长/流量/内容计费手段、NSP与ICP/ASP分成等问题。
深圳聚友网络于2001年7月安装实施了经过裁剪的Longshine iNet系统,实现了签约小区的管理,能够根据小区和小区楼栋分布情况,生成准客户的基本信息。配合聚友销售人员的访谈,iNet记录并分析准客户的业务意向,从而提高业务开展的准确性。
核心管理
在核心资源与管理方面,朗新有今天的发展不是公司几个人的力量就能支撑住的。公司配有一支由多名资深工程师构成的技术支持队伍,并聘请国际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同时公司还受到多方的支持,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IBM、HP、Intel、Sun以及一些国际国内风险基金等。为了更好地了解行业,融入行业,朗新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收购具有行业背景的公司,保障了自己的快速发展。
公司采取股份制的形式来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让大家感觉到公司的发展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公司新公布的组织结构,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并将各部门的业绩考核与利润目标挂钩。其主要思想是:成立若干业务中心,业务中心一级对公司全部业务负责,包括净利润或经济利润(EVA)、客户满意度等;重组销售事业部,销售事业部是以客户为中心设置的销售机构,目的在于加强对现有客户的渗透和覆盖,同时强调成本的自我管理能力,对销售和项目进行每周、每月、每季度的追踪,并在此基础上对毛利负责。
最后陆献尧表示,现在朗新的规模已不算小,要想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许多地方还是需要完善的。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市场管理等方面都要改进。他们仍会把握好“度”,用心做事,使企业的管理更趋于人性化,使公司在行业或行业中的某一方面成为领导者。
中国计算机报 200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