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厂商>>交换机/ACD系统平台厂商>>华为技术

发表评论分享按钮

解读华为的“云算计”

2011/08/04

  任正非也许并不会想到,他对云计算的激情描绘在公司最基层的员工那里竟会显得如此遥远。在天涯社区一个关于华为云计算部门的求职帖里,许多网友都表示了对华为从事云计算的迷茫。有个名叫“华为云计算”的公司内部人士更是毫无遮掩地抱怨在目前还隶属于公司核心网的云计算研发部门,天天都是无止境的加班:“因为公司在这方面一点积累都没有,所有的东西都是赶鸭子上架。”而繁重的工作背后,更为令其困惑的是,他并不清楚自己现在为之如此“卖命”的新部门在华为乃至整个业界的明天将会怎样?

  这样的疑问同样还存在于许多人的心中,但是就如同华为历来在招聘时不会明确具体工作地点一样,尽管对于云计算的发展前景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依然陆续不断地会有人拿着华为的Offer进入到这个新部门,而如此带有赌注色彩的感召力更多是因为大家坚信它是“华为”。

  诚然,华为从1992年由代理转向研发,1998年开始国际化,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巨大的成功。而这一次,当华为在云计算面前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高调时,业界依旧更多地给予了其肯定与赞美之词。

  自2010年11月29日,华为在京正式面向全球发布了云计算战略以及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之后,任正非的发言就一直被业内媒体多次解读。温斯顿·丘吉尔曾说过:“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在任正非看来,华为要想“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赶上、超越思科,在云业务上追赶谷歌”,就必须抛弃以往“黑寡妇”的狼性作风,用开放的胸怀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伙伴,共同来打造一个云计算的产业。

  但历史证明,与华为有关联的事情注定永远都不会那么简单,在华为的“第三次革命”之后,其究竟意欲何为?

  下一战,企业网

  就在华为高调发布云计算战略之后不久,2011年年初,华为迅速进行了业务架构的调整,打破了过去按产品分类的方式,转而面向客户的类型将公司业务分为四大块——运营商、企业业务、终端及其它。

  最引人注目的是,企业业务首次被以单独的整体部门划拨出来。而作为重要依托,“云计算”将是企业业务的核心。一开始,华为准备将这块业务称为“企业网业务”,但在内部会议讨论后,华为决定将这这块业务定义为“企业业务”。这是因为“企业网”业务很容易让人想到路由器等设备,而“企业业务”的外延更广。“我们认为这是进入企业业务的最佳时机。”华为企业业务总裁徐文伟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

  在企业网市场,从1998年开始其数通产品的销售、到2003年成立合资公司H3C,从2006年6月收购港湾、到同年年底出售H3C股权,再到如今的再度回归,华为已经经历了三进二出。为何选择此刻重返?

  “全球电信业已经步入成熟期,电信市场不可能再现过去的飞速增长;此外,华为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的电信设备商,未来的发展潜力相对有限。而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大发展却开启了企业网市场的巨大成长空间,这对华为来说无疑意味着新的、不容错过的历史机遇。”IDC咨询有限公司中国服务与电信研究部高级研究主管经理相斌斌认为。

  Gartner电信运营商及网络首席分析师田颖对此亦表示认同:“从华为2010年的财报中不难看出,华为大部分的收入仍然来自于电信运营商网络设备销售,而这一市场带给华为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多。华为要想获得持续的高速发展,必须在IT领域有所作为。”

  对于设备商来说,发展云技术意味着将获得更多的机遇和更丰厚的利润。中兴通讯首席架构师罗圣美就曾表示,对于设备制造商而言,云计算带来的机遇是竞争能力的提高。过去电信行业的IT建设成本非常高,云计算的出现使设备商可以用租赁的方式解决这一难题,而采用利润分成的方式设备商还能服务更多的用户,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因此,今年4月底,华为在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宣布,将基于已有的电信市场,开始向企业市场、消费者市场拓展,要在下一个十年,成为营收达1000亿美元的公司。而这其中,云则成为了华为是否成功的关键。

  既然要做一个“领路者”,华为在云计算方面必然身先士卒。这一点在华为内部的应用上足可见一斑。由于华为整个上海研发中心都采用了办公云,因此每个员工的办公桌前不再有电脑的主机部分,而只有一个华为自己开发的瘦客户端和一台显示器。办公系统中所有的处理工作都集中在数据中心进行。在华为上海研究所,有10000人通过办公云来工作,而为这10000人提供服务的是数据中心里的300台服务器。

  据华为核心网产品线总裁蔡立群介绍,云计算的一大好处就是节省资源。采用办公云已经令华为公司的办公成本大幅降低。仅电脑硬件一项,就节约成本70%。而瘦客户端的功耗仅为2W,端到端的功耗也仅为35W,远远低于PC机的200W。就维护成本而言,采用办公云后,上海研究所的IT维护人员由200个精简到9个,每个人可以满足大约1000人的IT需求,PUE为1.3。

  目前,华为在企业内部部署云计算的二期工程将覆盖所有的海外研究所和华为深圳总部的业务部门,共计有6 万人左右。而届时,华为将会把自己以一个云计算部署的“成功案例”推荐给更多的企业级客户。

  除去技术与产品研发,就在去年5月,华为还与安富利签署了基础设施产品分销协议,开始了从运营商市场的直销向企业网市场的渠道销售的逐渐探索。华为多年来的宗旨是做管道、硬件,提供基站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现在把“云”放到和管道同样的位置,足见云计算战略在华为未来战略中的重要性。

  然而“管道工”转行搞起云技术并非易事。云计算所带来的变革是巨大的,作为设备商,真正的理解云服务商和云用户的需求就显得尤为关键。特别是当前云服务商发展态势良好,设备商必须要要在可扩展性、性能、成本等方面充分的考虑云服务商的业务发展。

  牛粪中的黄金

  对华为而言,何谓牛粪?任正非讲得非常直白:“我们一直强调鲜花要插在牛粪上,绑定电信运营商去创新。”与运营商密切合作,发挥自己的技术与价格双重优势,满足其需求,并进行创新,这就是最重要的战略。华为一直以来做得非常到位,而这一次,华为不仅要在云计算的世界里绑定“牛粪”,更要从中发现新市场机遇的“黄金”。

  如今,电信运营商进入了转型时期,以前对于电信业务的管理模式需要发生巨大变化,从只管理几项简单的业务,转向管理大量复杂的业务,管理用户,管理多个业务平台。要对数亿用户,数百亿的业务并发,成千上万的业务进行管理、计费、服务支撑,原来的思维体系和技术机制明显不足,这就需要云的理论与云的产品来做支撑。而华为在此时借助电信运营商平台,顺理成章地就把云和数亿用户联系起来。

  近日,华为在上海特别举行了主题为“运营商云计算应用之路”的云计算电信运营商全球峰会,并邀请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运营商一起探讨在云计算领域里的合作。正如华为公司首席营销官余承东所强调,在向企业提供以云计算为基础的ICT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的同时,华为也将帮助运营商从电信基础设施向ICT信息服务领域拓展,拓展电信市场的边界,“现有运营商都在做企业市场,他们是我们传统的客户,帮他们更好地做好企业和行业客户市场,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着进军企业网的目标,华为已经为许多客户建立了多个基于云计算的系统。在中国移动,华为为其建立了桌面云系统,不但用于中国移动的日常办公,还应用于呼叫中心、营业厅等,中国移动还利用该系统为企业客户提供服务。另外,华为还为上海联通建立了拥有2000台虚拟桌面的“桌面云”系统,不但支持上海联通内部办公,还租给中国人寿做呼叫中心。此外,在晚上系统资源空闲的时候,上海联通还将数据能力租赁给水晶石公司做3D的渲染。 据中国联通副总经理赵乐介绍,水晶石是他们目前第一个已经正式付费的客户,而同时有大量的类似商用部署正在洽谈中。在赵乐看来,水晶石的成功对于运营商而言的最大意义是,他们第一次真正的基于云实现了计算资源的合理调用,而这必将成为今后云计算存在的最核心价值。

  在华为进军云计算领域之后,曾经有许多人质疑华为更倾向于做云计算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还是做云服务的提供商?对此,华为高级副总裁李三琦明确表示:“华为必须做云计算的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因为来自用户的需求是很迫切的。他们在自行摸索,除了不知道能否成功外,还有来自各方面的约束。华为作为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可以帮助他们一起摸索。但是,从企业业务方面来讲,我们也可以作为云服务 的提供商。尤其在目前,国内的运营商更希望华为做一个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黑寡妇”之死

  华为高级副总裁丁耘在微博上称,华为走向ICT最大的挑战也许不是技术和产品,而是他们这些曾经“成功”的脑袋;IT是个快鱼吃慢鱼,赢家通吃的世界,而CT行业是“剩者为王”,而且没有赢家通吃。

  如何转变角色?任正非给出了答案,从封闭到开放。

  “华为组织架构、向媒体开放的变革是华为向西方现代企业治理结构靠拢,这样的机构更容易被西方理解为去军方背景化。在西方,CEO本身就是企业的形象代言人,IT行业尤其如此。业务架构的调整是华为本身顺应以技术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的需要”,长期关注华为和云计算的贝尔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长春说,华为迟迟打不开美国市场,已经不是产品和技术的问题,在新兴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华为迫切地需要被西方理解。

  1月27日,华为企业业务部开通新浪微博,一改该公司守口如瓶的一贯风格,公开宣传新业务为战略要地。就在今年上半年,华为跟上海市政府签订了云计算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也获得了招商银行电话银行的项目。4月18日,华为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2010年年报,年报中华为首次披露了高管简历、分部数据、组织架构和未来的业务架构。

  曾经的机密在年报中公开,华为寻求进一步公开、透明的决心表露无疑,这被认为是华为战略调整的一个重大信号。

  从“云计算”开始,华为已经准备赋予自身更多的开放性。长久以来,华为在业绩飞速提升的同时,从公司形象到业界合作都缺乏透明度和开放性而饱受争议和非难。在国内,无论是华为的接班人问题还是华为的企业制度和文化,都一直和华为身上一贯的神秘气息搅和在了一起;在国外,华为被猜测 的军方背景和政府支持一直使其未能在美国和印度等重要市场打开局面,导致华为近年来的一系列跨国并购和市场开拓都无法推行(如对3Com、摩托罗拉无线网络事业部和美国2Wire公司的购并都先后涉及“美国国家安全”而流产)。

  在11月29日的演讲中,任正非都把这段艰难的过去视为成长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他甚至用了“孤独的农民”、“堂吉诃德”和“黑寡妇”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华为过去的形象和做法。在他看来,在华为未来的云计算服务涉及到的两个重要方面“云”和“管道”中,“未来管道的直径至少是太平洋,绝对不是黄河长江”。
 
  自发布云计算战略以来,华为在市场、合作、标准等多个方面继续推进。在市场拓展上,华为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国以外更多的区域推出与合作伙伴合作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在开放合作上,该公司陆续在北京、上海、深圳、北美建设了多个联合创新实验室,建立起了云计算合作的认证体系。在标准工作上,该公司加入了全球大多数主流的云计算标准组织,参与推动全球云计算标准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在侧重于云计算网络技术标准的IETF,华为主导成立了云计算/数据中心领域的ARDM工作组,与思科并列主席;在致力于制定云计算关键技术标准的DMTF,该公司已跻身14个董事成员之列,是董事会仅有的两家非美国公司之一(另一家是富士通)。可以说华为在云计算标准领域已获得与国际巨头平等的话语权,具备与之同台竞技的实力。

  与此同时,华为云计算解决方案及业务也频频亮相于各个行业展会,推出针对不同行业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例如通信行业的移动通信世界大会、ICT领域的CeBIT展、交通行业的国际铁路装备展、广播电视行业的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等国内外各个行业的重要展会。

  就设备商来说,云服务一旦进入企业业务市场,他们更多的将是直面消费者,对与华为而言,这绝不仅仅只是业务类型的调整,更是思维方式的挑战。

  记者有感

  早在2009年初,在一家欧洲运营商的定制要求下,华为拿出了S7平板电脑的原型产品。彼时,苹果也就刚推出iPhone一年半。如果当初的华为有足够超前的眼光,那今天的市场格局会不会完全改变?今天的华为,仍是一家跟随与挑战型的企业。在华为23年的发展史上,其有过怎样的坚持与错判? 这个问题在我进行这个选题的时候一直萦绕不去。

  与华为的一个资深员工聊云,他一反常态地沉默。并不是他不看好这个业务,而是他对于华为抛弃以往所擅长的先模仿后超越的发展模式,转而要当一个领路人“丹柯”感到迷茫。在他看来,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会把华为拉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而其中所需要为之付出的也可能会非常艰辛。

  这是一个华为人的忧虑,但也代表了一种可能。怎么去适应未来的新世界,华为确实需要面临很大的挑战。但几年前,曾有华为的竞争公司负责人说道:“如果华为认准了一个方向,集中所有资源去做一件事,那会是其对手的噩梦。”

  华为,能再一次让对手感到恐惧吗?

  华为的云

  华为云计算战略包括三个方面:构建云计算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效率提升和节能环保;推动业务与应用云化,促进各个行业应用向云计算迁移;开放合作,构筑共赢生态链。

  华为云计算解决方案包括SingleCLOUD云平台解决方案和电信应用云解决方案。SingleCLOUD云平台,支持“百万级服务器集群、百万T的存储能力、百T级网络互连能力”,支撑海量信息的计算和存储,并通过“Zero-Touch的自动管控”,大大降低运维成本。在华为云计算的大平台策略下,客户可以借助云平台产品和技术快速搭建基本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也可以通过标准接口开发定制化的ICT融合云应用。

  华为的电信应用云解决方案包括云计算业务交付平台和BSS系统,帮助构建包括“客户、运营商、开发商”端到端的创新的商业模式。运营商可以借助华为提供的可运营、可管理的云应用超市,提供丰富的云服务,实现快速上市和快速盈利;最终用户将可以体验更加丰富的一站式云服务;全球百万开发者则可以借助应用“创新工厂”,快速实现创新业务的孵化,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应用开发,以及精准的客户营销支撑。
共 2 页:1 2 

网界网



相关阅读:
构建智能管道生态环境,推动宽带产业健康发展 2011-08-04
华为入选2011全球绿色财富中国100强企业 2011-08-02
华为云计算正扬帆启航 2011-08-01
英国BBC看华为:神秘科技巨头的中国式创新 2011-07-29
华为 SmartCall 1000 统一消息系统 2011-07-22

热点专题:  云计算
分类信息:  云计算_与_电信  云计算_与_企业  电信_与_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