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经理世界》:运营商“军备竞赛”升级
孙丽 2002/03/13
在网络规模、通话质量差别趋小的情况下,内争与外忧并存的运营商开始意识到,直接决定外在营销差别化竞争方式的内部运营管理,才是最值得投资的要紧之处。你想拿到更详尽的话费单,回答是不可以。你作为手机消费大户,希望获得运营商的“套餐”优惠,享受其IP业务折扣,回答是你的号称以全业务为优势的运营商,还不知道你是它的手机和IP双料用户。
国内电信运营商的服务广遭诟病,但这种指责只触及了表面。业内人士认为,以大规模铺网为最高追求的电信低层次消费时代遗留下来的运营管理基础,使得这些运营商面对升级的需求时,欲为而不能。“网络建设规模”曾经是决定运营商差别的第一要义,前几年运营业初步形成的竞争格局中,各运营商以铺网圈地来笼络用户。而现在,在网络规模、通话质量差别趋小的情况下,内争与外忧并存的运营商开始意识到,直接决定外在营销差别化竞争方式的内部运营管理,才是最值得投资的要紧之处。
于是,新一代电信运营支撑系统(OSS)大热。各运营商正在或准备投入的巨资,催生了又一块大蛋糕。
但是,一位运营业人士说:“谁要是想害一个运营商,就让它做OSS。”系统背后隐藏的管理落伍,并没有为运营业决策者所深刻认识。而新系统与旧管理的不匹配,很可能在新一轮运营商的“军备竞赛”中埋下隐患。
短兵相接时代
“没有电信竞争,就不会有什么OSS,运营商上OSS绝对不会像今天这么迫切。”此番“军备竞赛”的得利者之一——亚信公司高级副总裁张振清说。
不过,国内的电信竞争还没有国外那么激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外的号码资源是放开的,用户随时可以带着号码转至另一个运营商。在这种高度开放的竞争环境里,营销花样迭出,其后台的内部运营管理系统早已被运营商视为生命线。
国内的运营商也嗅到了残酷竞争的气息。电信格局短时间内的接连剧变和国外运营商的虎视眈眈,已经使国内运营商猛醒:外来者一旦进入国内市场,其高水准的服务必将使国内运营商单纯的网络规模优势变得越发脆弱。企业的竞争焦点会由投资建网转向市场营销,最终再转向全面运营管理水平的较量。
国内的形势同样紧迫。四大运营商如果能够顺利完成重组,成为国家有意扶植的全业务运营商并展开全面竞争,其跨业务的综合经营对运营支撑系统的依赖会远远超过现在。话费优惠灵活、市场策略翻新的运营商才更具吸引力。这样的竞争并不仅仅是经营理念的竞争,不是口头上“抓服务”就能取胜的竞争,而是运营管理的实力之争。
重组尘埃未定,未来竞争的残酷还只能依据想象,但各运营商已明显感觉到,以OSS为名的管理竞赛开始了。固化在系统之上的企业经营理念、流程、策略的竞争进行一段时间后,会直接体现在市场份额的变化上。
OSS意味着什么
其实,每个运营商手中都已有一套运营支撑系统。但过去大家头脑中没有统一营运的概念,电信业务又屡屡出新,每出现一个新业务,就加上一套系统。日久天长,系统横向分散,其计费、营业、账务都不一定是一家公司提供的方案,彼此间接口不一,不能进行数据交换。同时,在纵向上也呈散沙状,各地自建的业务系统也不能支持全国数据的统一更改。据说,中国电信仅账务系统就有四五套。
分散的运营系统导致的最大问题,就是无法支持跨业务的营销策略。现在中国移动要推出移动套餐,中国联通要发挥牌照最全的综合运营商的优势,将各种业务打包,推行交叉补贴优惠的灵活资费政策,首先需整合不同业务的运营系统。但实际上,很多运营商只能打“套餐”概念,真的“套餐”却端不到用户的餐桌上,而许多推出“包月”的运营商,只是因为无法区分业务量大和量小的用户并施以不同对策。
这还是业务层面的影响。亚信总裁丁健说,电信运营商的系统分为不同的层次,底层的系统完成业务开通、线路资源管理、服务质量保证、计费等基本功能;现阶段运营商需要解决的是提升中间层次的系统,即实现客户服务、市场营销、业务管理等功能;未来则需要实现决策支持等更高层次的管理功能。可以说,越往上,运营商的能力越弱。
和一般企业先做OA,再做ERP、CRM以提升管理水平,最终达到以系统支持决策的过程一样,信息系统在电信运营商的管理中将扮演更关键的角色。而运营支撑系统作为承上启下的一环,直接决定了运营商的未来实力。
谁会率先起飞
中国移动被业内认为是真正将运营支撑系统大规模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的运营商,2001年为此制订了投资80亿元的计划,而且经麦肯锡点拨,最先打出了OSS的大旗。
中国电信实施了几年的“97工程”实际上就是OSS的雏形,但当时是在卖方市场的环境下做出的规划,尽管预定的目标达到了,可中国电信却高兴不起来,因为环境变了。这个系统不能实现跨业务经营、细分用户,更无法提供决策支持,且当时设计的容量也无法应对今天激增的用户数,巨额投资变成了烫手的山芋。
北京电信营业厅大客户部经理赵恒礼是信息产业协会为推动OSS建设而新近成立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他坦率地说,“97工程”面临转型。由于分拆正在进行中,中国电信OSS的进度受到影响,但目前各省都在积极地做前期的需求分析和准备工作。业内人士预测说,2002年,中国电信会在OSS上有大投入。
没有统一的长远规划、想到哪里建到哪里所形成的已有庞大系统,成为老运营商今日难以逾越的鸿沟。类似AT&T的难题已经在国内运营商身上出现。这些老的运营商表示,不可能把原有的系统都当垃圾扔掉,解决方法一般是基于某个平台,把老系统和新增的子系统挂上去,以后慢慢淘汰老系统。网通信息化小组负责人胡鹏有个形象的比喻:“运营商的OSS架构像树的年轮一样,一层层向外延伸。而不是像放火烧草,一茬接一茬。”
亚信高级副总裁张振清认为,对于老的运营商来说,把老系统一锅端的风险太大,况且现在也没有一个供应商敢拍胸脯保证,能在半年中把运营商的OSS系统整个建起来。这是个浩大的工程;而对于新兴运营商,则是长痛不如短痛,只要能保证新旧衔接,弃旧建新相对比较合算。像中国移动新建的OSS系统,虽然和旧的系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基本上是在新建系统。无论采用哪种手段,运营商都需要早做决定,越往后随着网络规模和用户的增长,运营商会发现,代价越来越大。
没有老包袱的新兴运营商在建系统方面有先天优势。虽然网通目前对运营支撑系统的投入并不很大,但一开始就确定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系统具有灵活的扩展性。除OSS外,网通同时要上马OA和ERP,并与Siebel签约上CRM。网通胡鹏说,网通希望藉此形成企业运营管理的闭环。由于与中国电信的重组尚未触及实质,因此眼下只能先走好自己的路。
有分析人士认为,运营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其实是中国电信业与国际运营巨头拉近距离的一个绝佳机会。因为以IP业务为核心的下一代电信网络与传统的纯语音网络相比,更加复杂而个性化,更加难以管理。针对IP网络和下一代电信网络的运营支撑系统,在国外也刚起步不久,对于众多传统运营巨头来说,它们的系统也同样要大规模地更新。这正是国内电信运营商大幅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缩小差距的良机。
拼的是管理
在建设新运营支撑系统上,运营商有概念,也愿意投资,但系统是否合理,直接反映了运营商的管理水准。国内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架构都存在问题,如果以这样的流程和架构为基础设计系统,往往只能从技术上实现OSS的集中原则,而在管理流程上仍旧分属不同部门,造成管理不顺畅。系统受制于管理,最终结果就是系统迁就管理。
丁健认为,上新的运营支撑系统,不但要改系统,更重要的是改流程,而且最好是先改流程,绝不是有些运营商认为的只是新上一套软件系统而已。
好的管理流程什么样?靠运营商自己很难设计。有的运营商就直接要求说:告诉我,国外运营商是怎么做的,照他们的做法改变我的管理流程,然后按照流程做系统。
这样,类似于企业ERP的实施顾问,运营商和方案提供商之间出现了一种新角色:咨询顾问,帮助运营商分析需求,改进企业管理流程,对方案提供商做出考量。北京电信的赵恒礼总结说,当年正是单纯由运营商提需求,方案提供商照单供货的粗浅模式,导致了“97工程”的尴尬。作为一个传统电信运营企业,中国电信当时对自身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并没有什么感觉。而如今中国移动大规模上运营支撑系统的时候,就花大价钱请来了麦肯锡。
而且,眼下正是电信格局剧烈变革的当口,很多运营商本身就面临着机构和人员的重组。丁健判断说,运营商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重新规划管理架构和流程,为更新运营支撑系统搭一个健康的平台。
另外,运营支撑系统的成败与方案供应商密切相关。以前计费、网管等软件往往是运营商大型设备采购项目中的“搭头”部分,运营商甚至不一定为此单独付费。但是现在,运营支撑系统的采购量预计将占设备采购总量的1/5,且方案提供商的毛利可能在80%以上。这个新近火爆的市场,已经为众多厂商所发觉,纷纷打算涉足。
除亚信、思科外,中兴、大唐、华为等传统的电信设备供应商也在积极动作。而运营支撑系统的建设和改造是一场持久战,所以运营商和方案提供商的关系也就远超出了买卖关系。追逐高利润率使得蜂拥而入者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规模小、业务单一的软件商,如果因其实力不足而中途出局,受损失的还是运营商。因此,供应商市场的整合也会在近期大规模发生。
《IT经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