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网络与交换标准研究组主席赵慧玲
2002/04/04
4月1日至2日,网络与交换标准研究组(NS-SG)在北京召开第五次全会。来自运营商、制造商、科研院所等一百三十多名成员单位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记者采访了NS-SG主席、中国电信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女士。她就我国通信网络与交换标准研究的进展、当前国内外网络技术研究热点等解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我国网络与交换标准研究组自成立以来,在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制订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具体介绍一下当前该研究组的研究进展情况。
赵慧玲:NS-SG自2000年成立以来,为我国的网络与交换相关技术标准的制订起到了重要作用。2000年信息产业部下达给网络与交换研究组共20项行标项目,NS-SG已按计划全部完成任务。2001年信息产业部下达给网络与交换研究组共44项行标项目,国家标准项目1项。截至目前,国家标准项目1项已报批,待报批项目13项,送审项目6项,征求意见稿7项,17项正在起草中。同时,NS-SG标准组还确定了“下一代网络(NGN)框架规范”的预研项目。
同时,NS-SG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的研究和标准制订工作,为我国跟踪国际通信技术标准进展,乃至参与国际通信标准的制订工作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NS-SG已成为国际软交换协会(ISC)的成员,这将有利于我国对下一代网络技术的研究。
记者:当前的通信网络正酝酿着一场新的变革,网络趋于分组化、综合化和智能化,那么在电信技术标准领域业界广泛关注的热点有哪些呢?
赵慧玲:从全球来看,关于下一代网络技术(NGN)的研究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当前,已有许多国际大厂商推出了相关产品,其产品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商用,但商用规模还不大,技术还在不断完善中。ITU对NGN的标准研究非常重视,并预计在2004年完成相关标准的制订工作。在我国,各大运营商也非常重视对NGN的研究。中国电信已与五厂商(爱立信、北电网络、中兴通讯、上海贝尔、BISC)签订协议,目前正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进行的话音和多媒体领域的NGN网络试验进行积极的准备,以期验证其技术成熟性、与现有网络互通的能力、业务支持能力,并进行经济可行性研究。目前,我国在下一代网络软交换的技术标准研究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日前于日内瓦召开的ITU-TSG13会议上,ATM与MPLS的互通问题引起了IETF和ATM论坛两大阵营的激烈争论。由于涉及厂商的利益,这一问题受到广泛关注。ATM和MPLS之间的互通具有相当现实性和紧迫性。以思科和朗讯等美国公司为一方,基于IETFPWE3(Pseudo-WireEmulationEdge-to-Edge)工作组已形成的ATM-MPLS互通标准草案,并强调市场的需要,要求在ITU-T准备形成的新建议Y.atmpls中增加Trunking模式和SDU封装等功能;以北电网络和阿尔卡特为另一方,坚持现在的Y.atmpls草稿功能已经足够,新增功能只会增加复杂性。由于处在已开发的产品即将进入市场,双方背后都有各自的经济利益,因此双方争论十分激烈,并分别搬出了美国和加拿大政府代表作为后盾。此次会议最终达成折衷方案,基本不改变现有的Y.atmpls,但同时将对以IETFPWE3建议为基础提交的文稿(美国代表团提交)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进一步讨论。
随着多个基础网络的出现,每个网络都在建设专为自己网络服务的智能网网络。对于综合网络运营商,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原有的智能网,同时能够更好地为多个网络的用户提供综合、统一的业务,综合智能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该技术也成为运营商和厂商关注的热点。综合智能网需要具有如下的功能:能够向各种业务网包括固定网、GSM网、CDMA网、IP网等业务网提供综合的智能网业务;能支持多种智能网协议如INAP、CAP、WIN-MAP、SIP等。综合智能网对于解决多网络间的智能业务互通十分重要,受到拥有多个网络的运营商的重视。
此外,智能公话也是国内目前关注的热点。我国对公用电话有巨大的需求,但采用储值卡公话,有盗打现象严重、话机设备昂贵、计费模式调整困难等缺点。而智能公话系统其话费存在智能公话平台上,预防了盗打现象,增加了安全性。同时,公话话机的结构也大大简化,降低了投入成本。此外,由于计费在系统平台上完成,因此对于灵活调整资费等十分有利。对于用户关心的原有电话卡能否继续使用的问题,该系统能够兼容原有电话卡,保障了用户的权益。目前,我国许多厂商都在积极开发相关产品,中国电信已开始部署相关系统。该技术标准的制订工作将在NS-SG标准组展开。
记者:2002年将是中国通信业进一步走向开放竞争的关键一年,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对技术标准的要求会更高,下一步NS-SG将着重进行哪些技术标准的制订工作?
赵慧玲:经会议讨论,目前希望把以下一些标准的制订作为新的研究内容。包括: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修订版)、不同运营者智能网业务互通的技术要求、综合SCP设备的技术要求、CS-1INAP补充规定的测试规范、智能外设(IP)的测试规范、交换机补充规定的测试规范、支持多媒体业务的媒体网关设备技术规范、下一代网络(NGN)框架规范(标准预研)、基于固定电话网短消息系统测试规范等。
人民邮电报 2002/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