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深度报道:通信制造业五虎谋变

刘强 黄华 魏慧章 2002/05/10

  去年以来,全球通信制造业一直呈下滑态势,国际大公司的巨额亏损及破产的警讯频传,有关通信投资将可能成为资金黑洞的预言甚嚣尘上。

  中国的通信制造业能否一枝独秀?经过高速发展的中国通信业在去年达到了顶峰,所以有投资银行预言,顶点已过,产业正在走向下滑线。这一点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局的结果来看,已经初见端倪,而中国电信南北分拆的正在进行时更使国内市场增添了变数,这样的环境变化和政策调整使得今年中国的通信业颇显微妙,也使得制造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新上海贝尔即将试水

  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努力,阿尔卡特与上海贝尔的合并已进入关键阶段,业内乐观的看法是这个包含改制、转股、并购三大主题的复杂谈判将于下半年完成。有分析报告指出,这件2001年国内IT界最引人瞩目的合并案,给国内通信制造商造成的影响也许在短期内还无法凸现,但是它的预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长远来看势必会影响深远。

  土洋结合做大通信生意

  1998年,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实现了“群体突破”,“巨大中华”浮出了水面,倍受各方关注。但1999年初电信的分营,一度使通信制造商们走入低谷。在不断地调整过程中,巨龙首先被淘汰出局。面对这一切,上海贝尔却一直以合资企业的特殊身份低调出现,但却享受着骨干网高额利润带来的丰厚回报。而阿尔卡特基于多年来两者结下的战略伙伴关系,于1999年底介入老贝尔,不仅仅是在营销上,更涉及到管理及研发。同时,阿尔卡特知道老贝尔在国内成熟完善的营销体系及市场基础的价值,加上上海本身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远远低于国外的生产成本,阿尔卡特有理由相信,与老贝尔的合作是躲过国外通信行业近年来日渐衰退大势的好办法。

  从另一方面来讲,阿尔卡特作为在中国通信市场中外国公司的代表,与通信行业中本地公司代表的老贝尔合作,意味着外资公司在中国通信市场的进一步本地化,两家公司长处的结合以及不足的弥补,均可能使新公司成为中国通信产业中的巨无霸。

  对老贝尔来说,由于新公司是阿尔卡特控股,并承诺将取消对老贝尔所有技术的开放限制,合并后的新贝尔有权直接进入阿尔卡特全球技术库,并且新公司未来的研究开发中心将成为阿尔卡特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之一。这些都将一举扭转老贝尔原来研发能力较弱的局面,使其成为一个拥有强大研发队伍与研发力量的新企业。

  当然,设想的结果须等到阿尔卡特与老贝尔完成合并之后,这需要一段时间。

  国际市场将是发展重点

  由于上海贝尔与阿尔卡特中国公司的合并,是国有与外资两种不同性质企业的合并,合并后的名称都显得特殊。新企业的中文名称是“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而英文名称却是Alcatel Shanghai Bell。这个小小细节的后面是双方对合并后发展思路的一种微妙布局。

  在国内,新贝尔仍然是一家重要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依然要在市场上与中兴、华为等通信企业一比高下。但在国际市场,由于老贝尔本身就是合资企业,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国际化程度也比较高,加上阿尔卡特是国际知名的通信企业,合并后新贝尔将国际市场作为今后的发展重点,这是毋庸置疑的。

  老贝尔目前在海外的销售人员约300名,2001年老贝尔在国际市场的销售额约为1.2亿美元,而新贝尔2002年的销售额计划是在200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这其中的增长肯定不完全是由于同阿尔卡特合并而带来的。

  但是,合并不是没有阻力。合并后获得更大投资并纳入阿尔卡特全球化运营体系的新公司将非常国际化,这反过来会给阿尔卡特的全球布局带来影响。如果新贝尔的产品出口欧美的能力大大增强,那么势必会影响阿尔卡特总公司的利益,从而造成新公司在短期利润和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

  此外,合并后新企业的英文名称是以阿尔卡特为主,这样必然使老贝尔开拓国际市场的雄心受到影响。对国际通信业而言,Alcatel Shanghai Bell只是阿尔卡特亚太生产制造基地的一个代名词,也是阿尔卡特理顺内部关系的一大举措,业界并不会因此而对阿尔卡特产生太大的兴趣。另外,合并前的老贝尔一直是以合资企业的身份出现在国际市场中,从支持民族工业的角度出发,中国政府可能会倾向于扶持中兴和华为。

  产品重在推新

  随着阿尔卡特全面渗透到老贝尔的业务中,原来两公司的合资公司所经营的移动业务(老贝尔将GSM和CDMA划分为“移动业务”)将会融入到新公司中。而移动产品是老贝尔合并后准备重点投入研发的方向。

  老贝尔已经意识到,GSM的国内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剩下的边远地区很难收回投资,所以GSM只能加大研发力度,同时走国际化的路线。但对CDMA,新贝尔则会将目标放在国内。在与三星的合资企业正式启动后,估计将加强CDMA基站与手机的研发,并希望在明年第二轮CDMA招标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对老贝尔的传统业务,由于S1240交换机一直是其最为稳定的市场,老贝尔认为只要保住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即可,此外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交换机的升级换代上,让改良后的传统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对于阿尔卡特的长项,新贝尔则肯定会重点出击。在阿尔卡特ADSL宽带接入系统全球领先的基础上,新公司在合并关系理顺后必然会对业界产生较大冲击。而阿尔卡特另外一项领先技术高端传输,在合并后必将加大其本土化的程度,降低成本,再加上老贝尔原有的低端传输,两者正好齐头并进,全面出击通信传输市场。据悉,目前阿尔卡特在成都的传输部分已经基本合并完毕。

  可以预见,今年新贝尔将会在CDMA、ADSL市场上与国内设备制造商展开激烈的竞争。

  当然,这些都需要在新贝尔完全成型之后。目前来说,由于老贝尔的产品以前一直比较单一,阿尔卡特的并入虽然让业界看到了新贝尔产品多元化的未来,但无论是两者产品的有机结合、新产品的研发还是阿尔卡特产品的本地化,都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新公司产品单一的局面。

  新贝尔管理模式面临考验

  按照合并计划,估计新公司今年下半年才能初见端倪。正在合并过程中的新贝尔合并后的工作重点似乎并不是研发和市场,而是管理。

  老贝尔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走过了最繁荣的时期,十几年来蕴藏的能量已经基本释放完毕,重新积蓄力量的道路还很漫长。合并后,新贝尔如何充分利用整合后的优势,逐渐再走向繁荣,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

  双方合并过程中,机构重组是个很大的问题。首先,新贝尔的内部管理流程要进行优化,管理人员也需要更新;同时,新贝尔计划领导层将以少壮派为主,并采取中西结合的管理模式,一切向国际化的标准看齐。这中间一个有利的前提是,老贝尔一直比较重视各个层面人员的培训,并及时组织领导和员工学习国外的经营理念,努力适应从组织机构到企业文化上的转变。

  此外,尽管新贝尔仍然是合资企业,但毕竟原来是中方控股,很多方面还是按照中国的思维方式与管理模式行事。一旦变为外方控股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必然会在管理中体现出来,两种管理模式与经营理念的碰撞与统一需要较长的磨合期。

  据悉,目前阿尔卡特的管理人员已陆续介入新贝尔的核心管理层,而且市场、研发、生产、管理四大平台均有阿尔卡特职员参与其中。为了保持内部的稳定,新贝尔将采取了尽量减少裁员的做法,以便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不管合并过程何时结束,业界一致认为,阿尔卡特在国内的生产制造中心进入新贝尔后,无疑会给新贝尔带来丰厚的利润保证。而雄厚的资金将使新贝尔有实力加大研发投入,这是其他国内通信制造商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样,国内通信制造业很有可能形成新贝尔与华为、中兴三足鼎立的格局。

  (二)东信点击3G

  “3G标准的问题,我觉得一切都应该由市场来决定,由市场来导向。”施继兴先入为主的“市场论”,使人感受到中国移动通讯市场已经走到了关键的时刻。而在他的背后,东方通信从以手机为主导的产业布局逐步展开。

  东信守势变为强攻

  长期以来,东方通信一直默默地扮演着OEM(代工)的角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人并不知道,你手中的摩托罗拉手机可能就是东方通信造的。因为到1997年7月,东方通信生产的手机就已累计达150万台,也就是说在当时全国1000万移动电话用户中,有六分之一的用户手中使用的是东方通信生产的手机,但它们都贴着“摩托罗拉”的牌子。

  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东方通信的实力悄然形成。在移动3G时机逐渐成熟的今天,施继兴苦心经营的东方通信开始转守为攻。“东方通信CDMA2000商业试验网今年建成,WCDMA也正准备做网络设备。从3G商业网试验到真正建设,中间会有两年的时间,这足够我们进行相关操作。”施继兴称。

  能够支撑起施继兴信心的,是东方通信已建成国内生产能力最大的年产500万部CDMA手机生产线。而且,由于东方通信最早致力于CDMA基站及手机的研发,较之其它仅有家电生产背景的CDMA手机厂家,无论在技术上、经验上所具有的优势不言而喻。同时,为整合出一条从上游微电子元器件到下游终端产品的移动通信产业链,东方通信还将投入15亿美元巨资,兴建一个类似诺基亚星网工业园的“活水宽带通信系统城”。

  为了在3G市场获取有利地位,施继兴已经开始全方位的抢占2.5G移动通信市场。2月,在国内市场大肆热炒CDMA时,东方通信趁势同时推出3款CDMA手机。更出人意外的是,在中国移动GPRS尚未正式大规模放号的情况下,东方通信率先就已推出了两款GPRS手机,在营运商及手机用户那里均树立了领先的形象。

  就今年的业务而言,施继兴自信的说,东方通信的增长速度会超过50,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手机,已经占到总业务量的2/3。

  中国3G要跨越式发展

  “在3G上,中国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只要政府能够出台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中国的3G产业就一定能够走在全球前列。”施继兴认为,中国发展3G业务的主要障碍完全可以在市场开放的前提下得到有效解决:应用内容开发可以跟踪市场逐步推广;规模市场支撑了产品成本的降低;市场导向决定了技术体制的选择;市场推动才能加快3G制造业发展。

  而就全球市场来说,欧美国家发展3G业务乏力,美国3G规则混乱无序,欧洲3G牌照售价太高,日本的独家试验又未显规模市场前景。全球3G移动业务中心正出现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转移的趋势。

  “我多次提议,政府应立即发放3G牌照!”作为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副会长、国产手机企业首脑论坛主席的施继兴表现的非常急迫。而对信息产业部认为在3G问题上应采取稳建为主的政策,施继兴持有不同观点,“这个方面不一定要完全解决问题才发牌照,可以在过程中解决问题。”

  为此,他还提供了一组数据。如果眼下首期就发放5-6张3G牌照,按照3G移动运营网初建规模超过2000万用户才能达到必要的覆盖计算,则总体启动将会超过1个亿的网络用户,需要投资约2000亿元,这就可望拉动国民生产总值1的增长。

  施继兴还提出了更为详细的3G移动运营牌照解决方案:3G移动运营牌照发放对象应该包括目前所有的电信营运商;同时,应创新3G业务运营机制。建议采用开放式集资方式,优先吸收部分国内资本、民营资本,下设各自控股的独立经营子公司。初期吸收国内资本金不少于30,这样有利于激活和创新业务机制。等到业务拓展一两年以后(用户至少1000万以上)再以溢出高价适度接收外资投入。

  此外,施继兴认为3G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我国的3G知识产权开发和管理。例子是,日本NTT DoCoMo公司因其先行一步进行3G商业网试验,获得许多WCDMA技术知识产权。既然中国拥有最大的3G市场,在全部3G商用网试验和业务推广应用过程中,应该当仁不让的获得自己在商业运行中产生的3G知识产权。而这些实用的3G知识产权必要时可以与拥有其他3G知识产权的厂商进行交换。

  东信手机全面升级

  就在3G成为通信市场热点的同时,从去年开始,国外很多大电信公司如AT&T、环球电讯等纷纷陷入困境,对即将启动的3G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际大电信公司的应变能力差、惰性大造成的,但这就给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很好的追赶机会。”施继兴对此有充分的信心,“国外一些大牌公司在应用性产品的开发方面跟不上形式,诺基亚去年一年在它本国都没有开发出一款新手机。因此,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大幅度提升是很正常的。”

  对于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特别是手机市场正在发生的上述变化,施继兴指出,自全球2G移动通信全面进入成熟期后,产业链进行分段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终端产品手机的应用开发,正在加快分解到中小专业化设计和开发公司,而生产则高度集中于那些能提供快速服务的专业制造企业。任何企业要想重复大牌跨国公司产业链集中管理模式已经行不通,何况这些大牌公司的产业链也正在进行分离和重组。

  “东方通信正根据全球发展趋势——产业分段战略化,把开发、产品、销售分离出去。我们第一步采取了分段的措施,也就是所谓的虚拟运营。东信自己研发有限的几个平台或几项技术,其他的包括制造完全找策略联盟去做,当然打牌子的还是东信。”施继兴解释说,“我们周围会有二十几家公司与我们进行合作开发。这样做手机就会非常专业化、市场化,要象温州人做鞋子一样,能够随意集成起来。”

  对于手机业务,施继兴的认识十分清晰,“现在,手机业已进入了资讯导向时代,不是论谁的品牌好,而是论谁的资讯好;同时手机业也进入了成本导向时代,谁的价格低谁就有竞争力。在这些方面我们是很有优势的。”施继兴的信心自然而然的会表现到计划中去,“我们今年的手机产销应比去年增加两倍。去年是两百万部左右,今年能达到六百万部左右吧!”

  对于曾经以提供网络设备为主的东信来说,尽管有手机业务的快速发展作支撑,但对网络基站业务的下降施继兴还是表示了不满,“今年,我们的网络基站业务将只占全部业务的1/3左右。这是因为基站系统设备市场高度分散化造成,不象早年模拟网时,就是两三家,高度垄断,现在基站设备厂商已有十几家。更主要的是,基站就不象手机业务那样高度市场化,公平性相对要差一点。”

  (三)周寰:大唐电信TD-SCDMA产业化中生存

  2002年,大唐电信TD-SCDMA产业化进程明显加速。3月8日,注册于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简称大唐移动)正式挂牌成立。此举标志着TD-SCDMA从系统到终端已全面进入产业化阶段。尽管有来自业界不同的声音——大唐的市场运营能力不像在技术研发上那么有实力,但大唐电信董事长周寰对此表示理解,“按照国际标准,真正办成一个事实上的产业,这确实要走一段很漫长的、很艰辛的路。”同时,周寰指出,“TD-SCDMA应该能在一两年内做到产业化。当然,我们必须要做产业群,单靠大唐和西门子绝对形成不了TD-SCDMA的气侯。我们必须吸引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广大的电信制造商参加到TD-SCDMA的产业联盟里来。这样,我们才能够说服电信运营商采用这个系统,形成TD-SCDMA的广大市场。我们一定要争取政府的进一步的支持。我想这三方面工作做好,我们就能够实现产业化。”按照周寰表达的这一产业化思路,大唐移动将在短期内完成内部实验网上TD-SCDMA系统的各种业务开发,完成由信息产业部统一组织的网络测试;并与运营商联合进行现场实验,在真实环境下验证TD-SCDMA的技术和应用,同时完成手机产品原理样机和芯片的开发。为此,大唐将通过私募方式建立国际化的多元投资体系,并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市场拓展方面,大唐还将实行开放的、优惠的知识产权政策,营造多厂家供货环境;同时,通过加强与运营商的交流和现场试验,争取到电信运营商对TD-SCDMA的支援。据透露,TD-SCDMA的商用化产品,将在2003年开始大规模进入市场。而大唐移动不但要在国内市场占有主要份额,同时还将打入国际市场。

  (四)张太峰:中兴通讯谨慎海外上市

  2001年中兴通讯移动产品效益显著。2001年度年报公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3亿元,同比增长106,净利润57亿元,同比增长66。值得注意的是,在报告期内,尽管公司总股本由原来的41340万股增加到55608万股,但每股收益由2000年的0.829元上升至2001年的1.026元。移动通信产品在主营收入中的比重达41,首次超过交换机及接入产品,达到了创记录的37亿余元。这样,公司新旧业务实现了平稳过渡。中兴通讯移动通信业务的“突破性进展”,主要来自中国联通对CDMA系统项目的全面启动和公司GSM产品市场的全线铺开,相关业务收入构成公司去年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中兴并没有停止在其他领域前进的步伐。3月12日,中兴高端路由器获得了国内首张高端路由器入网证书。4月,中兴通讯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签订中国电信NGN实验工程设备合同,将分别在深圳和广州为中国电信集团的深圳电信公司提供下一代网络实验网设备,其中包括中兴软交换核心设备和各类网关设备。此次合作巩固了中兴通讯在电信市场基础设施领域及向下一代网络演进领域的业界领先地位。然而,人们更关心的是中兴通讯的海外上市。去年10月,香港有消息称,中兴通讯董事长张太峰表示该公司海外上市工作在筹备中。由于当时纳斯达克市场表现低迷,投资者兴趣减弱,因此未将公司上市。等待时机成熟后再上市,上市资产将包括公司国际业务、CDMA业务、宽带及传输业务。今年,中兴通讯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年报显示:中兴通讯将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锁定在120亿元,同比增长近30。对此,张太峰充满信心。

  (五)任正非:深圳华为海外掘金

  当国内电信市场还是一片红火的时候,任正非在2000年初就含蓄地预言:“IT业的冬天对别的公司来说不一定是冬天,而对华为可能是冬天。华为的冬天可能来得更冷一些。”

  任正非绝对是国际电信领域的战略家,数年前就将触角拓展到海外市场。虽屡战屡败,但今天深圳华为终有上佳表现——2002年首季公司海外市场盈利可观。一直低调的深圳华为,去年2月将其电气业务部门(现在的安圣电气有限公司)作价7.5亿美金出售给美国艾默生电气。这使华为公司能够集中精力在电信和数字通讯设备的核心业务上。10个月后,华为在印度成立了中国首家获得CMM四级国际认证的华为印度研究所。至此,华为在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华为印度研究所一位负责人表示:“作为产品开发公司,华为将致力提高整体的技术水平,不断优化和完善流程体系,使项目开发高速、高效地进行,最终向用户提供客户化的业务解决方案和高质量的尖端科技产品”。

  其实,海外战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功与任正非的整个产业布局密切相关。具体到国内市场拓展,深圳华为表现得同样迅猛。今年3月,华为启动“阳光2002”二级渠道分销认证计划。按照该计划的构想,华为公司将在近期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二级渠道合作伙伴,包括区域分销商、区域代理商、高级认证代理商、行业集成商等。4月,华为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华为公司在北京国宾酒店成功召开了其网络产品高级分销商合作签约仪式,此次与华为公司签约的分销商均为IT业界著名的专业渠道分销商,分别是深圳和光现代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威达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信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

  然而,在海外掘金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华为总裁任正非仍然保持低调。他在今年2月访问日本时说:“我们不是来感受异国春天的气息,欣赏漫山遍野的樱花,而是为了来学习度过冬天的经验。”

《投资与合作》 2002/05/10



相关链接:
市场前景广阔 芯片厂商争分DSL“蛋糕” 2002-05-10
CRM和呼叫中心统计数字 2002-05-10
困境:固网下一顿美餐在哪里? 2002-05-09
联通移动勉强握手 固网短信横刀夺爱 2002-05-09
每月消费10亿分钟 IP电话将成市场主流 2002-05-08

分类信息:     文摘   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