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分析:中国寻呼业的未来之路

2002/09/02

  1999年开始,中国的寻呼机市场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大幅滑坡。统计数字显示,截止到2002年2月底,我国寻呼机用户仅存3397万。有人统计,在2000年到2001年间,我国平均每天就有一家寻呼台退出市场。6月1日联通寻呼推出了“联通新资讯”服务,将呼机变为“个人可定制信息中心”的新思路能给寻呼业带来一线生机吗?联通左右突击会成为寻呼业的“救世主”吗?中国寻呼业未来究竟会怎么样?

  寻呼业一落千丈联通为什么逆流而进?

  1984年,我国最先在上海开办了无线寻呼业务。作为一种无线通信工具,寻呼机因其具有费用低廉、使用方便等特点而逐步受到人们的青睐。1993年,信息产业部55号文件宣布对寻呼等9项业务放开经营,由此各大、中、小型企业纷至沓来,热火朝天地干起了寻呼事业,开一家火一家,于是更大批的企业接着跟进。在最辉煌的时期,全国经营无线寻呼业务的单位达5000多家。2000年年底,全国寻呼用户数达到8500万人,其中全国联网寻呼用户达到了7285万人。最兴盛时期,寻呼用户年增长率曾达到150%。寻呼用户总数已持续数年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

  而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成立后,移动电话的价格开始逐年走低。现在,一些主流手机的价格仅在千元左右,而四五百元的手机也不鲜见。移动电话已是可以随时拥有的“寻常物”。随着手机、小灵通、电子邮件、大量增值业务如短信的迅速崛起的出现,从1999年开始,市场变了,中国的寻呼机市场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大幅滑坡。

  寻呼行业的老大联通寻呼。2001年联通流失了600万用户,业务收入锐减,从盈余转为亏损。用总裁王建宙的话来说:“寻呼业务的下滑超出了预期。”行业内的市场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一些寻呼企业随意为用户减免服务费,或低于成本价售机,或干脆免费赠机。摆出了“捞一把就走”的架式。而一些寻呼用户也将改频入网当成躲避缴纳寻呼服务费的手段。

  在一片“树倒猢狲散”的态势下,联通公司却逆市而动,大举吃进大大小小、勉力支撑的寻呼台。联通公司今年“接收”的拥有一万以上用户的寻呼台就已经达到七十二家。今年四月,中国第三大寻呼台润讯也将其广东分部的五十万低端用户转给了广东联通。面对着每月净流失六十万用户的现实,联通公司并没有打算放缓兼并的步伐。联通这样逆市而动,有什么理由?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寻呼机在一定时期内仍会在集团用户、特殊行业和低收入阶层内有稳定的市场。美国寻呼市场鼎盛时期曾有四千万用户,现在基本稳定在一千万左右,香港从一千万降到三十万,用户数量也基本保持在人口的百分之五左右。预计年底联通寻呼将会占有整个市场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份额。全国寻呼用户最终会维持在3000万户左右。在规模效益的前提下,如果每个寻呼用户的月平均消费是三十至五十元,每年就会有十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可观收入。

  因此联通可能是规模之路的得益者。通过兼并收购其他的寻呼台,可以扩大自己的用户群,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广东联通目前的寻呼网络容量为700万户,但用户不到200万户,其网络利用率明显偏低。对于已经投入的固定设备成本,用户多了,规模大了,网络利用率高了,收入和利润自然就会上去。联通瞄准了寻呼业最后的好几千万的用户,这就是资源;另外,寻呼的低成本、大容量和广播式等特性,决定了其在开展增值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何为这些用户提供适用的信息服务,将决定寻呼业的前途。

  寻呼业明天改变成什么?

  联通寻呼的明天会怎样?中国寻呼业的明天又会怎样?

  联通寻呼的口号是:“呼我!一切为了沟通”。今年上半年,联通寻呼先后接收华商、凯奇、润迅等6家规模较大规模寻呼台后,6月份又开通了“联通新资讯”服务。使得寻呼业瞬间似乎又有了些往年的繁荣。近日,联通更是推出了缴费中大奖活动,“一次交纳3年汉字机服务费的用户可免费获得一部带号的CDMA手机”。笔者认为,中国寻呼业发展将会出现如下的趋势。

  1.个人可定制信息中心

  以香港为例,前几年香港寻呼业务也经历了痛苦的转型期,寻呼用户由高峰时期的200多万下降到目前稳定的寻呼用户近50万。这50万用户中半数以上是专业信息机用户,如赛马、彩票信息机。6月1日推出的“联通新资讯”就是这样的尝试,联通198/199全国网将转型为无线信息网,及时向用户提供股票、彩票、新闻、娱乐、财经、农业信息、求职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等等。而且这些信息服务是可定制的、个性化的。寻呼机拥有许多手机所无法具备的优点;如价格相对低廉;体积小,易携带;耗电少,不必天天充电(更换电池);可以全天候使用;覆盖范围宽;信息服务功能较强,对信息的处理也具有选择性。江苏联通开发的农林信息机一次发展用户1万余户,广东联通的足球信息机短时间内也发展了几千用户。

  另外,很多用户会嫌手机输入中文太累太麻烦,就可以打电话到寻呼台,由接线员代为输入并发送到对方手机上。再比如说,用户不方便接手机的时候,可以转至联通寻呼,由接线员以短信的方式将来电号码和简短留言发给用户。

  强调个人应用的“双向寻呼技术”将是寻呼业一个强而有力的卖点。另外,和手机短消息联合的秘书台服务目前也被证明是非常实用。

  2.企业外包式呼叫中心

  呼叫中心(Call Center)是基于电话、传真机、计算机等通讯、办公设备于一体的交互式增值业务系统。用户可以通过电话、传真、调制解调器拨号接入和因特网等多种方式进入系统,在系统IVR(语音自动应答系统)或者人工座席帮助下,访问系统的数据库或者得到自己需要的各项服务。呼叫中心涵盖了CRM和资源整合等多个方面。它是一种基于CTI技术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并不断将通信网、计算机网和信息领域最新技术集成融合,并与企业连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它将逐渐发展成为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除了企业自己建立呼叫中心外,可以由一个专业提供呼叫服务的第三方--呼叫中心运营商来完成呼叫业务。这种从事呼叫中心业务的运营商称为外包式呼叫中心。

  联通目前已和TCL等达成合作协议。TCL王牌彩电给用户留的热线寻呼是:198呼TCL王牌。消费者如果需要维修等服务,只需打这个热线寻呼,联通就会以群播的方式将消费者的姓名、住址、需求等发送给每一个TCL王牌的维修人员。附近的TCL维修人员接到信息后,即可立即上门为消费者解决问题。这样一来,相当于TCL将自己的呼叫中心外包给了联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接线员的服务更周到。在上海,现在只要说到订房买票修家电等家居生活琐事找“1252热线”,做买卖咨询投诉找“8188热线”,知之者甚多。在北京开通的如“198呼开锁”、“198呼二手车”这样的“名人呼”有70多家,这项业务的收费一般较高,一家客户的费用相当于10个普通用户的寻呼费。上半年北京联通光这一项就收入20多万元。

  据了解,如今全球500强企业中,有90%的企业采用外包型呼叫服务与客户联系,全球呼叫中心服务市场总产值在1998年为230亿美元,预计到2003年实现翻番。在中国,2000年中国商业呼叫中心服务市场价值只有1700万美元。

  3.网站模式在寻呼业的应用

  有人称要把我国的寻呼业发展成除广播、电视、报纸之外的半个媒体,即“第三个半媒体”。对于寻呼行业,如果运用“第四媒体”网络的思想去看待,每一个传呼台即是个热门的网络站点,每天要接待数十万个访问者(即寻呼电话),而现有的行业状况是寻呼电话由于技术和人员上的某些原因,在拔号结束后和寻呼小姐应答之前均有一段时间间隔,或由于线路过于繁忙而长时间播放等待音乐,这就为搭载广告创造了良好的时间可能。

  例如:在每次拔号结束之后和线路接通之前插入一句商业和公益相结合的广告词,比如:“健力宝,请您稍候。”;在线路全忙时插入一段广告词,比如:“摩托罗拉,飞越无限。”等等。

  4.增值话费分成

  有一种观点认为:寻呼运营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国家调整相关电信资费政策。国家可以将寻呼从按月租收费模式转变为声讯信息台话费分成模式,寻呼台收益完全来源于从电信增值电话费中分成。可以具体这样实施:一、寻呼运营商停止从传统的“找人”寻呼业务中收取月租形式的服务费;二、在目前每3分钟为一个市话计费单位的情况下,从固定电话运营商获取的主叫电话费中,每次传呼按一定比例(比如50%至70%)分成给寻呼运营商;三、如果今后国家出台固定电话按秒计费的新政策,则可采取国际通用的主叫收费模式,由主叫用户付一定的费用给寻呼台(比如每次传呼加收0.10元),此费用由固定电话运营商代收。

  网站与电信运营商分成的模式已经形成,寻呼运营企业当然也可以通过自己为电信其它运营商带来的增值中分得一部分,不过,前提还要是自身的改革,否则摆脱不了衰败的命运。

  5.网上寻呼方兴未艾

  寻呼台还采用了依托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这既是业务范围的扩展,也是技术水平的升级。不少寻呼台开始与网络服务商、终端设备商联合,推出了一些新的寻呼业务,如E-mail呼。

  E-mail呼是寻呼台与因特网联结而形成的新功能,使用这种寻呼方式,寻呼机用户收到电子邮件时,尽管用户并不在计算机上浏览,但与因特网联结的特定系统将自动读取邮件内容,同时通过寻呼台将信息内容转发到用户的呼机上。寻呼台与网络服务商的联合,使得今后的寻呼机再也不仅仅是用户与用户之间进行通讯联络的工具了,而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接收终端。比如摩托罗拉Mobile PAD828之类寻呼机集成了电子邮件、电子报刊、股市信息、多类存储、寻呼服务等於一体,便颇受用户欢迎。

  目前国内寻呼普及率不足3%,与欧美等国相比有一倍以上的差距,中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寻呼消费市场,而且还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寻呼潜在市场。中国的寻呼产业,不仅仅包括寻呼运营商,还包括整个寻呼产业价值链的各个链条,如终端设备(寻呼机)、发射设备、网络软件等一系列上下游厂商。部分呼机运营商“死亡”,只是开始,在电信行业里改变是永恒的。

新浪科技(tech.sina.com.cn)
分类信息:     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