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电信的网恋
2003/07/25
去年岁末,当中国电信率先针对国内券商推出了“4008统一号码”业务时,因久久拿不到“95”开头统一号码而郁闷不已的券商颇有点受宠若惊之感。毕竟,如果让时间倒流,电信运营商主动向金融企业抛绣球的事还很少听说。
当关注金融信息化的眼球,从金融企业向电信企业(包括地面、卫星和无线通信)转动时,其本身就反映出一个新的动向:“电信的带宽资源由短缺走向过剩”,“券商的现金资源由过剩走向短缺”。电信和券商在互逆过程中的交汇,让一些老总私下议论起了“融合论”。种种迹象表明,金融信息化的运作模式正在孕育着某种历史性的突破,但突破的远景却并不像融合论的倡导者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金融爱唱独角戏
现行的“金融信息化”模式,形象地说就是金融企业“自己搭台、自己唱戏”。 该模式要求金融企业先对自己似懂非懂的技术方案进行拍板,再寻找系统集成商,请集成商将设备供应商和应用软件供应商的东西攒起来,建立信息化平台,然后再将业务搬上去“唱戏”。
这是一连串充满着决策风险、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过程。结果,金融家变成了全能家,要同时唱好金融和IT这两出戏。 在整台戏中, 金融企业要从头到尾扮演主角。他们既是信息化平台的投资者,因为台是自己搭的,所以维护和升级的责任也是自己的;他们又成了系统运行的维护运营者;最后,他们还是信息化平台的使用者。
而其他的相关企业都是“傍大款”的配角,如设备商、软件商、通信增值服务商、应用供应商、信息供应商等等。他们参与金融信息化为的只是市场销售,他们内心最大的愿望就是——金融家的手笔大些,再大些。
过去,这一切都很正常,没有谁会认为有什么不妥。 金融信息化似乎就是一家一户金融企业自己的事情,出现了问题,也局限在企业内部想方设法寻找解决方案。谁也没有想到让电信或应用软件商主动做点什么,因为这似乎同他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为什么不能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做一次换位思考?电信运营商或IT企业为什么不可以尝试做一次金融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运营的主角呢?显然,如果是电信运营商或IT企业成为建设和运营金融信息化平台的主角,其局面必然是超越法人财产关系制约的大公共平台,是社会化程度更高的技术平台。
从一家一户的小金融信息化战略,迈向社会化的大金融信息化战略,符合事物本身的发展逻辑。金融信息化的现有模式变了:由各个金融企业“自己搭台,自己唱戏”,变成社会专业化分工程度更高的“电信搭台,金融唱戏”。
在大金融信息化战略中,各方参与者的角色也变了:金融企业由卷入技术系统、兼营IT的杂角,变成接受信息化服务、专营本职业务的专角;同时,电信运营商由待价而沽的带宽出租者,变成为金融企业提供全面服务的金融信息化建设的主角。
租个舞台也唱戏
近几年来,金融企业在实施金融信息化战略上,逐渐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一类是以证券企业为代表:由于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行情播发系统和电子交易系统,起到事实上的技术标准统一的作用,所以证券营业部和证券网站的技术系统出现高度趋同的趋势。它们的标准化造成技术系统对各个经营单位的“互换性”极强,就像通用性的零部件,可以方便地拆卸于此而安装于彼。各券商技术系统之间的一致性,到了再从技术上区分彼此就显得毫无意义的地步。换句话说,对各个证券公司、建设营业部和证券网站无异于大规模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另一类是以银行企业为代表:由于没有确定技术标准的牵头单位,加之“条块分割、分行坐大”的体制结构,银行的技术系统是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五花八门,严重阻碍了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
这些代价是否换来了金融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呢? 否。
因为它的技术投入高、技术系统运行成本高,因此经营风险也随风见长,居高不下。证券公司在始于2001年6月的大四浪调整和始于2002年5月的佣金制度改革中,对这种风险有了切身的体会。曾几何时,让业外人士羡慕不已、出手阔绰的券商,让熊市行情的低收入和技术系统的高成本,将肥的拖瘦、瘦的拖病。银行等其他金融企业,在经济转型和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过程中,如果不改变战略,也可能补上券商经历的这难忘的一课,体验个中滋味。
如果实施让电信运营商和IT企业共同担当金融信息化平台的主角,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为金融企业设计各种服务产品,建立各种公共平台,供券商、信托、保险、银行等企业租用。
租用是灵活多样的,需要多少空间就租多少,需要什么功能就租什么;在人家的技术平台,建自己的营业网点;靠人家的技术竞争,实现自己的技术进步;借人家的技术更新,保持自己的技术先进;变高投资为低成本,化大风险为保安全。什么大规模重复建设问题、什么标准不统一阻碍市场化进程问题、什么高投资、高成本、高风险问题等等,一切都迎刃而解。
显然,冲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维定势,是金融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皇帝女儿”下嫁百姓
电信企业原来在电信产业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上游位置。链条的中下游,有增值服务商、应用服务商和最终用户等等。
显而易见,如果通信的带宽属于短缺资源,居于上游的电信企业可选择最省事、最简单、最粗放的市场策略:“在低端接入市场上高价出租”,并且“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是我有求于你,而是你有求于我。虽然做的是低端市场、只是简单地出租资源,但是由于将价格垄断到足以让中下游企业和大用户沦为“打工仔”的地步,所以收入丰厚,利润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
但是如果情况变了,电信的带宽变成了过剩的资源,那么它就只能降价以求了。 现在的情况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随着电信事业的蒸蒸日上,带宽资源开始过剩,电信资费接连调整,简单的接入服务由暴利趋向薄利。
对于全国范围的电信应用行业,这是巨大的利好消息,电信资费的下调表明产业链的价值中心正在由上游向中下游延伸。但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产业链上价值中心下移,毕竟是件让人失落的痛苦事情:类似英雄晚年、美人迟暮,叹息昔日风光不再。
有没有“回春”之术呢?有。
回春的办法,就是上游的电信随之调整战略,向中下游探索,从低端的简单接入服务市场,伸展到增值或应用等中端或高端服务市场。
其实,电信运营商在高端的应用服务市场大有可为。围绕价值中心建立各种应用平台、设计各种服务产品。特别是对“大客户”,应针对其需求,建立品种齐全的专业性平台。在金融信息化领域,电信企业能够大展身手,拓展英雄用武之地。
进军高端市场,参与大“金融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并扮演主角,对电信企业也是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新的收益模型,将是有两个利润点的“双重收益”模型:一重,体现在对高端市场的投资收益上,获取下游企业的高附加值;另一重,体现在对带宽资源消费的拉动上,带动接入服务收入的稳步增长。
IT不只为电信“打工”
电信移师开拓高端市场、搭建金融信息化平台,在经济实力上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但美中不足的是技术能力欠缺。一个可行的策略就是同应用服务商和信息提供商联袂进军。应用服务商和信息提供商技术上轻车熟路,但多为民办企业,经济实力不足。两者恰恰形成互补。如果两相结合,将相得益彰、游刃有余,构成“梦幻组合”。
联袂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电信搭建开放式平台,任由应用供应商和信息供应商施展”模式,也有“电信和应用供应商共建专业产品,供大客户(金融企业)使用”模式。前者属于松散形式,后者一般采取产权链接形式。
对于类别繁多的小客户群组,电信适于选择建设开放式平台方案。因为开放式平台灵活性强,便于应用供应商和信息供应商百花齐放,让最终用户充分享受方便、快捷、多样、便宜的个性化服务。
面对金融企业这样的大客户群组,或金融信息化建设这样的大题目,因为市场和业务形式高度集中,有必要集中精力把它做大做强,因此更适于选择产权链接形式。通过对成熟的IT企业的投资,在产业链条中构筑稳定的产权链,从而获得知识产权和技术开发能力,保障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和高成长性。
与其说金融企业的趋势是同电信大融合,不如说更有可能发生的趋势是电信同IT的某种程度的“融合”,并通过“融合”共同为金融或其他行业的信息化打造各行业专业性的信息化产品(公共平台),供该行业所有企业所共享。因为这是社会成本最低、社会效益最高的路线。
记者不久前曾同每日商情公司总裁庞宏君谈及金融与电信“网恋”的新动向,他竟不假思索地一口气列举出若干可以联袂的产品:
特服号服务:全国统一的证券交易特服号,供各证券营业部及其小营业网点及其投资者使用。
证券网站公共平台:供各证券公司租用全套网上证券系统建立本公司的“虚拟证券网站”,为其各营业部的股民上网交易服务,也为网上经纪公司提供空间租赁,大大减少他们的投资和运行成本。
广域证券专网:集证券信息服务、交易服务和证券公司各机构的OA以及通讯为一体,为券商提供全方位服务。
城域证券专网:在城域宽网平台上配置证券服务平台,为券商和投资者提供网上交易服务。
此外,还有呼叫中心、数据中心、电子监管中心等等。
也许,上述的好戏每一个都值得电信运营商一试。
何必总问“谁先爱谁”
“大金融信息化战略”的主要参与者是金融和电信两者,都是享有国家特许经营权的大型国有企业,素有“老大”风范,因而联手实施大“金融信息化战略”确有一定的难度。其难点主要不是在操作上,而更多的是在观念是否能够转型,以及是早转型还是晚转型上。转型的重点是变传统行政思维或垄断思维为市场思维。
有谁没有听说过《老子》的“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句名言?恐怕少之又少。但又有谁能够将这句名言真正融入商业策略中?恐怕更是少之又少。懂得不一定做得到,原因是行政垄断体制限制了人的思维模式。
如果有人对电信接入商说:要提高ARPU值,你在投资金融信息化产品时,要为客户着想,选择最经济的带宽消费方案。他凝视你的眼神多半是在怀疑你的脑子进了水。
因为电信卖的就是接入服务和通信带宽,怎么竞糊涂到了帮用户设计省带宽的方案,甚至投资开发省电信资费的新产品呢?那不是糊涂油蒙了心又是什么?
同样,如果有人对券商说:想走出困境,你要放弃IT角色,把技术和信息服务尽量外包、并为用户交易买单。他也会怀疑你的脑筋是否还正常。
假如只此一家、别无分店,那么帮客户省带宽、或技术外包并为用户买单,那确实有点像脑子进水的样子。但是在面对竞争的前提下,你的对策无非是:价格战或服务战。价格战意味着低效益,服务战意味着高效益。更好的服务,当然包括为用户提供更经济的带宽解决方案,更少的交易成本。这就是以“予之”的形式达到“取之”目的的经营模式。“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是竞争环境下的新思维。
一切为用户着想,为用户打造运行成本最低的金融信息化平台,这就是金融与电信这场新世纪的产业网恋所必须具备的真实情感。
计算机世界网(www.cc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