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NGN

下一代网在争论中实现了新一轮的“螺旋式”演进

孟伟松 2009/06/02

  近两年,以3G、软交换、宽带为代表,业界在下一代网的部署方面已经形成规模,各运营商已经在开展基于下一代网的各类业务。然而随着实践的深入,在下一代网研究中已经达成的一些基本共识,如基础网、承载网和业务网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核心技术等,又开始面临新的质疑和挑战。对于已经研究多年、颇具体系的下一代网而言,争论带来了新鲜的空气,让下一代网这个已经开始降温、日趋成熟的项目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下一代网就在争论中实现了新一轮的“螺旋式”演进。对此,部电信研究院科技委主任蒋林涛在日前举行的2009全球下一代网络发展论坛上进行了阐述。

共识:下一代网一定是融合的网络

  蒋林涛认为,网络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具体而言包括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是泛在性。下一代网络应该是无处不在的,泛在网的基础是传感网,传感网试点的不断增加对于构建泛在网是有力的支持。泛在网络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

  二是普适性。现在业界很重视服务的普适性,也就是无所不能。现在的互联网不是无所不能的,例如让互联网传高质量的视频,其传输质量是无法保障的,无法满足一部分客户的需求。由此可见,无所不能的要求对于网络而言,是一个很高的标准。

  三是宽带性。用户对于通信质量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现在流行的是数字电视,下一步高清将普及,然后是超高清。另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例如,最初要求的是协同设计,随后各个环节的需求都会增加,给网络提出了很多的课题。这就需要网络不断地增加带宽的供给能力。

  四是高效运行。虽然带宽的价格在降低,但是在高带宽条件下做窄带的事情,显然是没有效率的,也不是下一代网要做的事情。下一代网一方面要保证用户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更高的效率,这也符合经济规律。

  蒋林涛认为,目前的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网以及泛在网,都属于不同性质的网络,下一步这些网络要走向融合,才能实现无所不能、无处不在,才能实现网络的泛在性、普适性、宽带性和高效运行的目标。蒋林涛认为,下一代网络一定是融合的网络。

争论:三大关键技术面临新挑战

  蒋林涛认为,目前业界对于下一代网关键技术的争论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网络基础技术与分组化之间的关系,二是下一代承载网络是否就是IPv6,三是业务网存在的问题。

  对于下一代网的基础技术,一个观点认为是分组技术;另外一方认为,宽带很便宜,完全可以用大带宽满足业务需求,而不必忍受分组技术带来的困局。新的观点认为,分组技术出现的一个前提是为了节省带宽,但现在带宽已经非常便宜了,因此用分组技术省带宽完全没有必要。蒋林涛认为,实际上,带宽的需求是要动态调整的,因为下一代网的业务具有多样化、动态调整的特点,用户在应用的过程中带宽需求是随机变化的。这样的动态配置如果不依靠分组技术,在全网是难以实现的。另外,下一代网的业务往往是多进程的,对于多进程连接的建立目前还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必然是以分组技术为中心的。

  对于下一代承载网,目前主要的争论是IPv6和IPv4之间的争论。蒋林涛提出,互联网和电信网建立在IP网上,但都没有解决IP网上存在的安全问题,由此导致其它的商业网络不可建。目前业界寄希望于IPv6,但实际上,IPv6只是IPv4的升级,除了地址比以前增加之外,其他的功能还没有升级,因此目前IPv6网只能与IPv4做同样的事。此外,IPv6与IPv4完全不兼容,因此这个升级要付出革命性的代价,却得不到更多的效果改善。

  对于下一代业务网,主要的争论在于业务模式的问题。蒋林涛认为,业务网的创新空间特别大,电信运营商作为部分电信业务运营主体是可以的,但作为唯一的运营主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仅因为电信运营商没有这个能力,而且从社会分工来说也不允许这样做。所以,今后业务的多元化趋势非常明显,业务网络的创新风险在不断加大。下一代业务网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把商业模型建立并完善,但是否意味着要对现有的互联网模式进行改造仍存在争议。蒋林涛提出,理想的方法是,既充分利用现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业务的开放性,又逐步把一部分业务纳入可经营的范围。另外,业务网发展的一个趋势是组合,这中间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蒋林涛认为,在下一代网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对于中国而言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因此,国家对于下一代网发展的战略,对于整个行业而言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信息产业网


相关链接:
中国电信集团赵慧玲:中国电信全业运营战略 2009-05-27
电信研究院蒋林涛:宽带战略与下一代网络 2009-05-27
中兴通讯王卫斌:ZEPS助力打造可盈利的融合宽带网络 2009-05-27
魏冰:中国移动对下一代网络的设想 2009-05-27
Avaya 刘彤:下一代网络环境下的企业通信 2009-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