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视像通信  视像通信产品

 

基于IP技术构造企业视频会议系统

青岛联基科技有限公司 2002/05/20

  近几年各企业积极开展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实用化工作。管理信息系统(MIS)初具规模,建成了百兆甚至千兆局域网,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初步完成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后,及时扩大了MIS应用的范围,根据生产管理的需要,在局域网上实现了基于IP技术的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

1. 视频会议系统的技术背景

  视频会议系统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首先,用户端计算机设备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大,主要表现在计算机主频时钟不断提高、内存容量不断扩大;其次,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亦为桌面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奠定了基础。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基于TCP/IP技术的应用已日益广泛,用户迫切希望将各类应用统一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如数据、语音、视频等多媒体应用。

  视频会议系统与过去基于视频流的遵循H.320协议标准的视频会议系统具有很大差别。为了保证各桌面视频会议系统生产厂家产品的互操作性,ITU发布了H.323推荐标准,许多系统生产厂家遵循该标准推出了相应的产品,由于IP协议的广为流行,大部分产品都是基于IP传输平台的。

  H.323标准是一系列标准的集合,涵盖了语音、视频、数据共享等各个方面。ITU-T H.323协议定名为“分组多媒体通信系统”(Packet-based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systems),其主要面对的应用需求就是在IP网络之上提供多媒体通信服务。协议定义了四个主要功能单元(设备):终端、MCU、网闸、网关。终端完成基本的多媒体通信功能及用户界面,是用户端设备。MCU负责多点通信的管理,完成级联功能,是核心服务及控制设备。网闸负责注册、管理、状态维护、地址翻译等域(Domain)功能,同时也提供安全、带宽管理、路由等功能,是可选的辅助控制设备。网关负责H.323设备同其它类型多媒体通信设备互连互通时的协议(控制及数据)转换,这些设备包括H.320、H.321、H.322、ISDN、PSTN等。

  基于H.323的视频会议系统大多是建立在IP传输平台之上的,透明于底层网络通信机制,但在实际应用中应考虑底层网络对视频会议性能的影响。若仅应用在局域网内,由于当前大多数局域网都是基于100M以太网或交换式以太网,网络带宽已能满足视频会议需要,但是,若要在具有广域连接的企业网中应用视频会议系统,就一定要考虑广域传输对视频会议性能的影响。

  视频会议作为一种IP增值应用,可结合现有的各类业务应用,构成一个集数据、语音、视频于一体的计算环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2. 视频会议系统

  从会议电视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目前,会议电视系统的建立可以依据ITU-T的两大框架建议H.323和H.320来进行,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的建设方案。H.320是ITU-T较早期的会议电视标准,该标准完全建立在一系列会议电视专有的技术和标准之上,而H.323标准建立在通用的、开放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基础之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自从1996年ITU-T批准该标准以来,会议电视的技术和市场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厂家竞相投入H.323新产品的开发,越来越多的用户采用H.323技术和产品构造他们自己的会议电视系统。这是通信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和日益融合所带来的必然趋势。

  而且,H.323系统在技术的先进性、功能的完善性、操作的方便性、系统的可扩充性以及性能价格比等各方面,都日益显示出比H.320系统明显的优越性。

  因此,对于会议电视系统的建设,我们推荐采用H.323方案。方案的总体结构如下:

3. 设计原则及功能要求

  3.1 视频会议系统应建立在现有局域网的传输环境下,扩大MIS的增值应用。

  3.2 框架标准满足 ITU-T H.323。支持H.261、H.263算法,具有CIF格式和分辨率。

  3.3 基于TCP/IP技术实现同省电力公司视频会议系统相连。

  3.4 在局域网上实现至少18个点之间同时进行实时视频交互的功能,在同时开会的情况下每个点均需满足768K速率传输视、音频信号和数据信息。

  3.5 具有随时捕捉图像、存储图像的功能(可将会议情况实时记录到硬盘中)。

  3.6 在召开视频会议时不影响网络中其他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

  3.7 集联辅助设备(如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摄像机等)。

  3.8 主会场能灵活地控制分会场的画面切换,支持主席控制、语音激励、四分屏等会议控制方式。

  3.9 具有回音消除功能,支持多路视频同时输入、输出。

  3.10图像和声音连续并同步即唇音同步。

  3.11实施对厂生产环境的监控。系统采用VIDEOJETE接入厂MIS网络。

  3.12主席会场实现视频会议系统和MIS应用的协调统一,提供基于Windows9X/NT下的软件开发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系统,对会议进行有效、灵活的控制。

  3.13具备组播功能(即在开会时,网上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收看和收听会议内容。)

4. 主会议室环境设计:

  为使视频会议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主会议室的合理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会议室除了提供参加会议人员舒适的开会环境外,还要逼真地反映现场(会场)的人物和景物等,使与会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4.1 温度及湿度

  会议室内的温度、湿度应适宜。通常定为18-25摄氏度的温度,60%-80%湿度,并保证室内空气新鲜。

  4.2 环境噪声

  环境噪声对会议效果影响较大,周围墙面不宜太光滑并降低噪声源。麦克风与音箱要保持合适距离及方向,降低会议室的回声以形成良好的开会环境。因为在多点会议中采用“语音控制模式”,MCU识别声源进行切换控制。

  4.3 色调与色彩

  会场四周的景物色彩、桌椅颜色等,一般忌用“白色”、“黑色”之类的色调,这两种颜色对人体将产生“反光”及“吸光”的不良效应。所以墙壁四周、桌椅等宜采用浅色调。对摄像背景(被摄人物背后的墙)不宜挂有山水画等景物,否则将增加摄像对象的信息量及网络流量,不利于图象质量的提高。

  4.4 光源及照度

  会议室光源和照度,是会议室的基本必要条件。摄像机均有自动彩色均衡电路,能够提供真正自然的色彩,从窗户射入的光偏高就会产生有蓝色投影和红色阴影区域的视频图像;另一方面是召开会议的时间是随机的,上午、下午的自然光源照度与色温均不一样。因此会议室应避免采用自然光源,而采用人工光源,所有窗户都应用窗帘遮挡。在使用人工光源时,应选择冷光源,诸如“三色基灯”(R、G、B)效果最佳。对于摄像区三基色灯应放置适当的位置,对于监视器及投影屏幕,周围的照度过高会影响观看效果。

5. 结束语

  就目前的视频会议而言,主席控制、语音激励、四分屏为基本的会议控制模式,主席控制模式符合国内的开会习惯,效果较为理想。语音激励方式对会场的环境和与会人员有较高的要求,较大的噪音会使MCU持续切换到该会场,但操作简单。而四分屏方式对网络带宽的要求又较高,画面的清晰、流畅程度不如主席控制方式。

  视频会议系统支持全双工的技术尚不十分完善,在多点交互开会、讨论时与会者应注意不要抢话,否则将影响会议声音质量。同时要考虑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通用性,尤其是终端等硬件设备。

  基于TCP/IP技术的视频会议系统发展迅速,在企业信息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用户提供了直接、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有效地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对该系统平台进行简单的集成即可应用于监控、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需要传送实时音频、视频和数据的业务,应用前景广阔。

it168.com 2002/05/20



相关链接:
用免费的NetMeeting实现网络教学 2002-05-16
vicall ViExchange简介 2002-05-15
千里沟通面对面——V2视频会议系统 2002-05-08
高检院视频会议系统组建方案 2002-05-08
eMeeting 语音视频会议软件 2002-04-29

分类信息:  企业_与_视像通讯     行业_企业_解决方案   技术_视像通讯_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