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业借力微服务
2002/08/21
针对特殊需求的用户群体甚至是单个用户单独提供的个性化的通信服务,被称为"微服务"(Micro Service )。"微服务"是一种经市场细分后提供服务的形式,更是个人通信(Personal
Communication )的精髓。相对于"微服务",过去每一个电信运营商都能全部或部分提供的、面向几乎所有人的电信业务,例如语音服务、数据服务等,是一种"宏服务"(Macro
Services )。
"微服务"不仅对整个通信市场的用户需求进行细分,更重要的是按用户的特殊需求进行个性化"订制",达到提供"一对一"服务的能力。在个人通信蓬勃发展,运营商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满足客户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不再是一个口号或梦想,而已经成为运营商争取生存空间的重要手段。
"微服务"对运营商的价值
微服务"最早出现在1999 年的北美电信市场上,是按照某些小用户群的需要度身定制的电信服务。推出针对局部市场的"微服务",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做到部署快、推广快、改进快。
从北美到欧洲,面对残酷的竞争,电信运营商们把触角伸向每一个有可能带来商机的细分市场。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已经出现"即时信箱"、"消息提醒"、"电话会议"、"广告引擎"等比较成熟的"微服务"业务模式。NTT
DoCoMo的iMode 就是一种移动数据业务的"微服务",其在全球带来的冲击像旋风一样扫荡了每一个移动运营商的思路。中国移动、中国移动联合众多短讯提供商推出的增值短讯业务,也是国内运营商开始接受、部署"微服务"的前兆。
事实上,提供增值业务越来越成为运营商增加业务收入,提高客户满意程度的有力手段。据悉,欧美典型的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中已有25%以上来自于增值业务收入。我国2001年移动市场随着短讯市场的启动,增值业务发展状况喜人,但据统计2001年移动总收入中增值业务仅占1%。然而对于已经能够提供过增值业务的运营商都在面临一个关键问题--投资回报率。过去运营商提供的业务都针对庞大客户群体,因此投资成本分摊到每个客户身上后,成本是可以控制和接受的。然而增值业务往往不然,大多数增值业务都只能针对特定群体,如果不以"微服务"的方式来提供,运营商可能面临不能收回投资的风险。
传统以语音为基础的业务,已普遍进入了成长减缓或衰退期。连中国电信这样尚有新用户数量大幅成长的运营商,也从2001年开始显现出了自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比整体经济成长率更低的窘境。其实,传统以语音为业务基础的业务质量持续转弱并不局限在固网业务,移动通信业务的走势也相同,这从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移动通信用户平均消费额(ARPU)的降低速率就可以看出来。要将ARPU回升,而又要持续增长中国的移动通信总用户数,新移动通信业务的多类大量推出是扭转运营商业务质量的不二之道。
举例来说明"微服务"对运营商的价值体现:
"语音信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电信增值业务,但这个业务在我国推广的时候由于涉及用户习惯等问题一直没有获得成功推广。例如某市电信运营商从1998年开始推广166语音信箱业务,采用了某厂商大规模语音信箱系统,服务能力能覆盖20%的电话用户,系统、工程投入约2000
万元。但业务推广至今(数据截至2002年5月),用户总人数才达到5000人,平均月活跃用户不足2000人。这时候运营商处于非常尴尬的地步,继续提供业务,似乎永远也无法回收成本;停止业务,但确实有1000多个频繁使用的客户。
如果以"微服务"的平台来提供这项语音信箱业务,情况将截然相反,首先初期的投资可以较少,其次"微服务"的平台可以提供系列类似业务和个性化定制业务,一个语音信箱可以被细分、包装定位成多种针对不同客户对象的业务,进一步扩大用户群,降低服务成本。有些增值业务也许只有少数的客户,运营商的问题就是必须留住这些客户,并且发掘这些客户的最大潜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一点尤为重要。
从普及性服务到微服务,从传统电信市场到移动市场众所周知,传统电信很少能提供特色服务,通常都是普及性服务。另外,新服务推出的时间长,而且风险大。比如推广某项服务需要两年开发,一年试用,到了第三年市场就没了。微服务则针对不同的人群推出特殊的服务,这个人群散播在各个地方,哪怕只有一百人,只要他们需要,就可以推出相关的服务。微服务用户的使用可以局限在某个范围;使用的周期也可以相对较短,两个月甚至专门为奥运会推出为期一个月的服务,这种传统电信服务就很难办到。
"微服务"对传统运营商和设备厂商带来新挑战
"微服务"的市场需求使得传统运营商和传统的设备供应商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变得越来越被动。无论传统运营商,还是供应商,目前的基础设备都是针对服务规模庞大,业务逻辑简单的"宏服务"所制定的,而数十年的巨大投资,和现阶段已经部署的网络都并非充分适合于提供全新的"微服务",这从根本上造成了被动。
依靠传统的投资巨大的电信系统,运营商根本没有可能为某一小部分用户订制极具个性色彩的服务内容。只有依靠诸如宽带、IP 平台等新的电信网络,身躯庞大的电信运营商灵活地推出各种细分服务内容,才成为可能。
电信运营商要想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胜出,依靠的是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个性化的服务,而不是仅仅依靠带宽。随着更多的运营商投入市场,以及电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备,价格战在所难免。一个曾经拥有无数客户的运营商,如果客户对其提供的服务没什么留恋,并且这些服务在别处也能很容易获得,客户的忠诚度就无从谈起。相反,运营商能提供越多个性化业务,就越能提高客户忠诚度,使竞争对手拉拢自己客户变得越困难。
"微服务"的特点给传统设备供应商带来巨大挑战,因为大部分传统电信设备供应商所能提供的业务或其基础平台、设计出发都针对老的电信"宏服务"需求,不但业务能力不够灵活支撑,更因其成本和价格过于高昂,无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从这一点来说,电信设备制造商也急需解决经济模式的问题。事实上,新电信业务的创造,是所有电信运营商最迫切要突破的课题。
新兴的电信运营商和方案供应商会成为"微服务"的最大获益者,那些真正看清楚"微服务"的意义,已及"微服务"的本质需求的运营商和方案厂商,实际上已经从几年前就开始了他们进军这一市场的步伐。
北极星软件出击"微服务"
在我国的方案供应商市场,已经有不少厂商开始正视"微服务"所带来的机会。北极星软件有限公司走在了同行们的前列。
北极星软件有限公司创建于1997 年,是专业的VoIP增值业务解决方案供应商,致力于为电信行业的运营商、虚拟运营商、增值服务商和广大中小型企业提供VoIP业务解决方案。公司于2000
年推出融合语音、图像、消息、多媒体数据的分布式应用服务框架iAfx。基于iAfx,北极星软件开发的一系列融合数据和话音的电信级应用系统,既能适应现有网络环境进行部署,又能在下一代网络(NGN
)的演进中平滑过渡。北极星软件不但较早关注和研究了"微服务"在欧美部署和发展的过程,更从2001年开始就开始了基于VoIP和SoftSwitch
技术的"微服务"业务平台的研究和开发,目前北极星软件已经能够提供多项基于VoIP的新型增值业务,并且提供了针对移动,固定运营商的"微服务"业务平台--eMobileTM,能和运营商一起迅速开展部署"微服务"。
北极星eMobile移动微服务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可定制的目标细化的通信业务平台,她可以使移动运营商轻松、快捷地为用户创建基于IP 的个性化服务,使移动运营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现在的移动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大都相同,eMobile移动微服务平台可以让移动电信运营商提供更多的服务,用户可以有所选择,为用户开展新服务带来灵活性。移动微服务将会在未来的十年中推动移动市场的发展,改变企业做生意的方式、改变个人与其所应用的通信服务间的交互方式,并改变运营商创建和推出新服务的方式。
"eMobile移动微服务平台"基于北极星软件成熟的iAfx体系架构建立,是一个专门适用于无线运营商的新一代"微服务"综合业务系统平台。它以移动电话和办公/家用多媒体PC
机为前端的IP 业务接入设备,并综合应用Internet/Web-Services 、VoIP、软交换、Messaging 、分布式对象计算及J2EE/CORBA
、高可靠事务处理等技术,构建后台的综合业务支撑与应用平台系统,面向无线用户和IP 接入用户以及公提供综合的数据与语音服务。
北极星软件还同时提出了业务平台提供和业务合作分成结合的灵活的业务合作模式,进一步降低运营商的风险,提高对运营商的全面服务,能为有效部署"微服务",快速创建业务营收提供更积极有效的全面解决方案。
北极星软件公司供稿 CTI论坛编辑
英特尔与北极星软件携手打造宽带新应用 2003-03-12 |
北极星软件与广东联通共建165WebPhone 2003-03-12 |
北极星CEO出席ITU TELECOM Asia 2002-12-26 |
北极星推出固网预付费系统 2002-12-17 |
北极星参加Intel解决方案全国巡展 2002-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