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厂商>>电信增值服务商>>263网络通信

263网络通信张靖海:263的进化论

2010/09/08

卷首语:

  有人曾这样解释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能够长期存在的物种,既不是最强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有一个企业,用它十年的历史,在不断的变化中,坚守着“不变”的梦想。并用这种“变”与“不变”的哲学,总结出一套企业进化论。这个企业就是二六三(002467,股吧)网络通信。

  与其他垄断行业一样,通信行业生态复杂多变,而二六三以其独特的生存适应力方式,不断的创新业务模式,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这是其他人不敢想,更不敢做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二六三的魄力,也需要有超越寻常的体质与生存能力。

  本期中央电视台《商道》栏目,特别采访了二六三网络通信董事长李小龙、二六三网络通信副总裁张靖海,iTalk公司副总裁王思振,以及我国通信业知名观察家项立刚,请他们向大家介绍这家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民营企业,如何在困局中寻求突破,如何在逆境之中突围出海,创造出一段创新与进化的华美篇章。

  “有事呼我!”曾经是十年前中国最流行的一句话,一阵滴滴答的传呼声响起,总会迎来别人羡慕的眼光。而除了及时联络,寻呼机在那个时候还充当着一种私密的交流工具。

  1993年,中国寻呼政策终于开闸,市场全面开放,而这一年的政策调整对于263来说,创造了263在通信道路上第一个进化的机会。

  记者(扬扬):为什么当时会进入寻呼行业?

  张靖海(263网络通信副总裁):在90年代的时候,电信行业政策的第一次向基础运营商之外的企业放开,是来自于寻呼业,这也是国内允许基础运营商之外的企业介入的第一个通讯业务。

  那个时侯,一台寻呼机要卖上两千多元,用现在的价值看等于腰间别着一台小彩电,但即便是这样,各个商家依旧是供应不上人们的需求。当时一台寻呼机的利润就高达六七百元!但,263却并没有被短期的利益冲昏头脑,反而办起了寻呼台。

  记者:寻呼应该说做的利润很大了,为什么却改为寻呼台业务呢?

  张靖海:这事缘于我们对通信的理解。在263眼里,卖呼机是“割麦子”,一年一种一收,虽然收获快,但需要年年大投入;而做寻呼台则是“种果树”,开头两年辛苦,寻呼台建立后,客户有了,就可以年年收获。对于263来说 如果有一万个用户,一年是三百五十块钱服务费,就等于每天能就有一万块钱收入。

  解说:在海诚寻呼的鼎盛时期,一年就有高达几千万的利润。这对于当时的一家民营企业来说,的确是一笔相当巨大的数字。然而就在1995年中国寻呼业最为繁荣的时候,263却从此退出了寻呼市场。

  记者:推出寻呼市场是怎么考虑的?

  李小龙(263网络通信董事长):我做选定了通讯服务,那么在我做寻呼一旦成熟的时候必然会想到下一步的发展,我们会看下一步能够做什么。至于说下决心不能再等了,一天不等了,那是由于我们已经发现寻呼出现衰落的迹象。

  一天,263的掌舵人李小龙照例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办公,而此时一位不速之客推门来到了李小龙的面前,这个人就是松下寻呼的负责人,他希望海城寻呼购买他们的产品,并且为了表示对于中国寻呼市场的重视,承诺要将全球的研发中心挪到中国来。

  记者:这应该是个比较好的商机吧?

  张靖海:听上去条件很优越,甚至比较吸引人,但是从这样一个信息当中,我们也产生了一份警觉,警觉不是对来访者的用意上有无,而是行业有变化的可能。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都是一个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大好时机,但263却偏偏在这个紧要关头另辟蹊径,这在很多人看来,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记者:松下提供的应该是个好机会,263为什么当时选择放弃呢?

  李小龙:他当然为了兜售他的产品,加强你的信心,我们多重视。但是我听起来不是这样的。我听起来就是告诉我:全球市场已经差不多了,只剩下中国最后的市场了,我们赶紧过来挣最后一笔钱了。所以我们当时把它作为一种信号,认为寻呼走向衰亡的时间已经很近了。但是这时候实际上我们在互联网方面已经有一些研究了,只不过这个促进你下定决心赶紧吧。

  1996年深秋的某一天,北京白颐路口竖起了一个硕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但很少有人发觉,这块标新立异的广告牌背后则是千万国人澎湃的互联网冲动。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互联网业务?据我所知好像263先从主叫拨号业务开始进入互联网的?

  张靖海:寻呼走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实际上国内的互联网已经开始兴起了。上网的需求其实已经越来越明显。在这么一个互联网的发展阶段,用户上网是需要接入的。而当时的服务更多的还是由基础运营商提供的一种拨号上网服务。我们发现他们这个服务是有一些缺陷或者是对用户的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最突出的就表现为服务的开通和缴费环节。总的来说,非常麻烦。

  记者:90年代末您还记得拨号上网缴费的情况么?

  263用户:缴费就是去西单那边,然后排大队,然后一直在那儿缴费,一般一等就等一两个小时比较麻烦。

  记者:263设计的拨号上网是怎样实现的?开通服务的流程简单到什么程度?

  张靖海:我们就设计了新的方式来提供相似的服务。从专业术语来讲就是主叫计费。这也是国内首创的。那么我们最大的差异和当时的独到之处就是用户直接使用,不需要注册,然后随着电话号码一起来进行计费,后付费。主叫计费,然后是电话费用一起后付费,这样用户选择这个服务,就变得非常轻松和简单了。

  1996年下半年,国内互联网已是人头攒动,此时的瀛海威等早已把网络概念炒得热火朝天,中国电(600795,股吧)信业开始大规模的建设数据通信网络。而此时主叫计费的创始人李小龙正要兴奋的准备退出这个模式,一展拳脚时,另外11个股东却纷纷向李小龙提出了质疑:像瀛海威这样的行内名角儿都在赔钱,你,李小龙又凭什么赚钱?!

  记者:从寻呼改做互联网,应该算是转行了。准备转变的时候有阻碍么?

  张靖海:当然有。准备转行之前,我们的核心团队在对拨号上网这个市场做了充分的调研,光这个调研报告就是厚厚一沓,做了一百多张胶片,向股东来做了一个说明。

  面对质疑,李小龙唯一能做的就是一次次的开会,一遍遍的讲解。

  李小龙:大概用了110张胶片,很厚,一张一张讲,大概一次讲下来还中间都没有休息过程大概要讲三个多小时讲一次讲完。

  也许,263的11个股东们谁都不一定听懂李小龙的调研报告,但他们听懂了李小龙的承诺:第一年实现盈利,第二年实现所有的投资通过分红收回。于是,1997年7月,李小龙拿到了15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

  记者:主叫计费推出后,市场反应怎么样?

  张靖海:市场反应应该说非常积极,使得263成为在ISP(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市场当中,民营接入服务商里面最大的。

  记者:互联网接入业务的开展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的意义 是什么?263当时所作的主叫计费的模式在众多接入服务中的地位如何?

  项立刚:我们知道当时只有几家运营商,而且运营商的服务介入体系都不够完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ISP的出现对于整个的互联网的接入发展,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在这里面,我想一个很知名的或者很重要的企业就是263,那么263这个企业的出现,我想对于北京地区的互联网的接入的推动,对于大家有更多的选择,使我们自己成为更早的网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通过互联网接入服务的高速发展,给263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同时帮助263完成了通信道路上的第二次进化。

  但是让263吃惊的是与此同时门户网站已经成长起来,开始大把大把的烧钱。而更令263人吃惊的是,新浪最后一轮融资的市值竟然已经高达4亿美元,这时,263的股东们再也沉不住气了。

  记者:为什么想要去做门户了?

  张靖海:在ISP(互联网接入)的业务阶段,使得我们有机会为广大的网民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既然您的互联网的接入是我来提供的。是不是咱们也直接把内容提供的事,也试着办一办。

  1999年12月16日,北京首都在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263正式杀入了门户网站。

  记者:263当时做门户是非常知名的?

  李小龙 :对,我们大概是99年的时候调查的时候我们可能是第三还是第二,2000年可能第三。还挺风光的

  然而,2001年之后,随着网络泡沫的来临,263的门户冲动陷入尴尬。

  记者:互联网泡沫 出现,也连累了263,对那段历史,您怎么评价?

  李小龙:互联网的泡沫基本垮了,以前媒体讲互联网经济就是注意力经济,后来讲注意力经济真不经济,再说这话,整个市场也冷静下来了,资本市场也垮掉了,你就会冷静下来看。这个风光我总结是特定的时期造成的。在特殊的时期你可能占了点小便宜,只不过机缘凑巧而已,经过时间的推演你会发现这是个大大的错误。赶紧改吧。

  2002年初,263终于放弃了门户路线,而这次迷失,却让263付出了高达两亿元的惨痛代价。

  记者:两亿元不是个小数目啊!

  李小龙:是啊,尤其我们当时是唯一一家没有做任何融资的大的互联网企业,全部都是靠最初股东的一点投资,滚动靠利润发展起来的。而且我们的股东全是个人,而且所有的自然人我全都认识,已经都相处了很多年了,所以那时候压力是非常大的。你烧你不认识人的钱已经很大压力了,你想我把认识人的钱烧了,你想想看。

  表面上看剥离门户网站业务对于263来说代价有些重,但是,这也标志着263对自身有了清醒的认识:一定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而通信,才是263擅长的事。于是,263华丽转身,回归通信行业。

  记者:互联网失败,为什么又选择回归通信了?

  张靖海:用我们李小龙董事长的话说,干内容的事,跟干运营服务的事,人长的都不一样。这话是个笑谈,但是可以捕捉的那份道理,就是是什么样的能力,是什么样的文化。那么就最好只干对应的事情。

  在我国,电信行业一直以其三足鼎立的状态存在,而其它的一些中小型通信增值企业只能在夹缝之中求生存,生存环境及其恶劣。此时的263人非常清楚,要想长久保持企业在行业间的竞争力,就必须拓大业务范围。

  记者:通信服务有很多,为什么263一直图谋从事话音市场?

  李小龙:通讯服务里面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话音,人的和人沟通的最主要的通讯方式是话音,是语言的谈话。

  但是,对于一心想要进入语音市场的263来说,摆在它面前的却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记者:进入话音 市场的阻碍在哪?

  李小龙:在中国话音的通讯服务,说白了是电话,无论你是固网电话还是移动网的电话,还是用什么其他技术所提供的电话都是暂时不被政策允许的。我们已经等了五年了

  从2003年开始,IP通信技术开始在全球蔓延,这种技术一下降低了民营企业成为运营商的门槛,这也让263找到了进入语音市场的捷径。但国内通信运营市场对于民营企业一直紧闭的大门。

  项立刚:我们是有一个产业政策的限制,目前为止,我们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于VoIP仍然没有解禁。也就是说,他主要就是对于从PC到Phone的接入。事实上,他是受到政策限制的。

  然而在无可奈何之际,转机出现了。一天,由于263其中一个投资人的引荐,李小龙与海外另外一家民营电信公司的领导有了第一次的接触。

  记者:263最初接触iTalk时是怎样的状况?

  张靖海:主要并没有想到在美国有一间企业我们能有这么高度的共鸣。

  第一发现,双方的管理层的核心都是华人甚至说大陆人。iTalk这边的核心骨干和董事长甚至于都是北京人,是北京文化的。263这个企业我们也是从北京起步的,所以不仅是华人,而且有非常明显和浓厚的北京的文化。这算是一个发现。

  第二个很快发现大家对整个通讯行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行业格局趋势有相似甚至于非常趋同的认识,并且iTalk都已经现实的在进行着VoIP的业务领域当中的有效尝试。263只是因为国内的政策的限制,我们在这方面更多关注研究和准备,所以也就是从故事或者情节来说,就非常像国内的一间企业是关注这件事情,关注这个业务。

  第三个惊喜是发现明明在海外进行的业务的尝试和发展的iTalk公司,他的主要客户群还是华人。

  当时,iTalk公司是一个相对来讲比较年轻的企业。成立于2003年年底。这家公司以其自己专有的互联网语音网络给在美国和加拿大主要的电信运营商提供高质量的语音传输的业务。并在2004年开始转型进军消费者市场。

  记者: iTalk也可以说是名列整个北美VoIP运营商的前五名。到了2008年,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北美市场上的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我们看到的了更大的发展机会。

  记者:为什么会看中中国市场?

  王思振:因为华人市场,自然中国市场是最主要的一个市场了。整个团队就瞄准了中国市场,

  2007年8月,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国人出现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维也纳,轻松的神情隐约透漏出他是一个来美国度假的中国游客。然而他在此前之中数次拜访过这个小城,每次都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而这些人都来自于同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就是位列美国前五大网络电话运营商的iTalk,而那位高大的中国人则正是李小龙。

  记者:是以什么方式合作的?

  张靖海:如果双方合作的话,在资源上的一些共享和互动的机会。所以大家就一起就非常自然的,油然而生的一种愿望,如果有一个深层的一个合作,所以实际上双方无论是用户群还是通讯资源,还是运营经验和能力都是被放大,通过互动和补充来进行放大的这样一种可能。

  就这样,在2008年12月16日,中国民营网络通信商——263与美国电信运营商iTalk公司在北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也是我国首家民营资本出海北美电信市场,但李小龙在这次并购活动中所要的又何止是开拓海外业务机会这么简单?!

  记者:263决定选择iTalk的原因是什么?

  张靖海:第一是因为iTalk是一个成型的取得初步发展的企业。有成型的和有规模的即有用户,所以单纯当成一个财务投资,完全可以期望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的。第二个作为双方合作一起来为VoIP市场的更多和更快的进入做了一个更实际的准备。第三个在国内有在这个业务的进一步的市场准入的话,那应该说前期的准备应该是捕捉国内市场的相应机会非常好的条件。

  通过对iTalk的收购,263正式进入基础语音通信服务领域。263顺应通信技术的革新,完成了通信之路的第三次进化。

  记者:对这次合作,您有什么寄许?

  李小龙:我们相信将来会有一天,会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到这样一个产业的,这是我们相信的。

  十年来263把握住了市场开放、用户需求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把自己 单一通信产品提供商进化为一个拥有语音通信业务,数据通信业务和增值通信业务的全业务服务商,

  记者:263在这十余年中的发展状况怎么样?

  张靖海:263已经是伴随整个中国通讯行业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在这个行业里面同样行进了十多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至少到今天为止,差不多是这个行业当中,非基础运营商里边存续和发展的情况是最好的企业之一。

  10年间,从一个年营收只有数百万的小公司进化为一个年营收 过 亿元人民币的快速成长型公司。在一次又一次的业务变化中,263总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在追求通信的道路上,不断的践行达尔文“适者生存”的法则。

  记者:回顾263十余年发展,您有什么感触?

  张靖海:因为我们整个过程或者说每个阶段都在保持对新业务的关注,那么但是从较大成就的业务来说,继ISP(互联网接入业务)之后,是96446的IP长途代理。然后再接下来可能是我们邮件业务和多方通话业务,也是263目前最主要的两项业务。是这么几个以业务为主线的故事串联成了263整个全过程的发展。所以这里变化的是业务。我们定位在通讯行业当中,尤其关注互联网的技术和手段给这个行业带来的新业务的变化。这根主线是从来没有变化的。
共 2 页:1 2 

和讯网



相关阅读:
263网络9月8日将登陆中小板 融资额达7.8亿元 2010-09-07
iTalk BB网络电话北美市场迅速发展 2010-07-05
263再度布局电话会议市场 便利会议产品升级 2010-06-01
263网络通信证监申请获批 将在A股中小板上市 2010-04-26
iTalk“不差钱” 263深度合作助其快速发展 2010-03-19

热点专题:  增值电信
相关频道:  增值电信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