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交换机  交换/排队机产品

 

打破旧有电信网络结构 软交换命运如何?

林紫玉 2002/03/18

  以“分离交换和控制”为核心思想的软交换打破了旧有的电信网络结构,为数据和话音的融合、催生大量新业务做好了充足准备。在电信市场开放竞争不断加深的今天,软交换被赋予“下一代网络核心”的历史意义。

  去年11月,美国SPRINT公司与北电网络签定了价值1个多亿的软交换工程合同,准备在几年内实现向“下一代网络”演进;从去年到今年,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已经宣布建立软交换实验局,中国联通也在积极备战,招标工作即将开始。软交换在全球最重要的两个电信市场表现如此活跃,除了验证了资格最老的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接受这个新技术之外,还表明软交换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商用阶段。

  特别是在中国,这个无论是从现在还是将来来看,都是全球第一大的电信市场所给予软交换的命运,几乎就代表了它所有的未来。

交换机与计算机的较量

  软交换的产生有着其内在的、不可抗拒的规律性作用力。

  Internet的出现,带动了电信界技术和业务的变革,推动着网络的发展从技术驱动向业务驱动方向演进。但Internet仍然受制于现有的电信网络和IP网络结构和技术,如何实现数据与话音业务的融合,如何开拓更多更丰富的服务,这些课题成为驱动整个信息网络发展的动力。

  在传统网络体系中,人们通过智能网技术来提供增值业务,但面向分组、面向宽带、面向业务的未来网络架构一直是最终的理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用计算机处理呼叫控制成为现实,软交换渐渐浮出水面。

  我国开始跟踪软交换技术是在1998年,用计算机平台来替代使用了上百年的交换机,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很多老电信人眼中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在那段时间内,有部分厂商为了迎合这种心理,开始炒作所谓“综合业务交换机”的概念,直到今天还有一些“软交换”设备是从这种综合交换机脱胎而来。

  “综合业务交换机”其实就是在原来交换机基础上增加一些接入平台,并没有改变旧有的网络结构,大家所希望看到的开放的、面向业务的网络体系仍然没有出现。

  当时,以中国电信的韦乐平代表的一部分人认清了这个形势,坚持把软交换做下去。在这场不动声色的较量中,韦乐平最早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综合业务交换机”实际上是一种“换心策略”,即把网络的心脏——交换机给换掉了;而“软交换”所提倡的是“绿地策略”,是实现整个网络向业务体系转变的桥梁。

  目前兼任中国电信下一代网络推进领导小组组长的韦乐平正在领导着技术骨干,艰苦细致地做着软交换标准制定等基础工作。他很清楚:“全世界都在看着中国,中国都在看着中国电信。”韦总同时否认“软交换只是过渡技术”的说法:“20年后任何技术都是要过时的,关键看它所能带来的效益与投入比有多大。”

  有着深厚软交换经验积累的中国电信做出了好的榜样,中国网通也已经在全国四个城市开通了软交换实验网,中国联通也要迎头赶上。

运营商的较量

  在度过了最初的“接受期”后,软交换开始成为运营商之间实施战略性竞争的第一步。

  实际上,除了技术因素外,电信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引入是运营商接受软交换最根本的原因。在2000年之前,中国电信一网联天下,对于网络的演进的必要性认识并不是很充分,“综合业务交换机”也得以占有一定市场。随着市场的开放,电信商之间的业务竞争以及新兴运营商快速进入市场,使软交换开始被摆上运营商重要议事日程上。

  “电信分拆后,我们一方面要面临旧网络的演进,另一方面两个电信在对方的领地里都是新兴运营商”,韦乐平肯定地说:“所以我们最有理由使用软交换。”

  中国电信在软交换实验网招标过程中,同时派出了技术组和经济分析组,不但从技术上对设备进行认证,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经济成本上考虑,“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中国电信并没有沿袭国外常见的CLASS4即长途链路层的软交换路线,而是综合考虑了CLASS5接入网层的软交换,希望能够尽快地向用户提供业务,“在将来,用户就可以自己定义想要的业务了”。

  有着同样理由的网通在实际运作中体现了和中国电信不同的风格。首先在设备招标上,中国电信邀标的多是大型通信设备制造商;而网通则邀标了众多小型软交换设备商,这点与美国运营商的风格类似。其次是在实验网内开通的业务类型上,中国电信主要是一些多媒体业务,如会议电视等;而网通则对IP800、CENTRX等业务较为感兴趣。

  在两个实验网中都中标的惟一国内厂商中兴通讯表示:“目前我们已经不担心接受不接受的问题,我们更多地是考虑该如何满足客户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

中国制造站在世界前端

  与中国电信开始注意软交换在同一年,1998年中兴通讯开始通过在美国的研发中心设计总体思路,同时在国内进行产品开发。到2000年,中兴通讯拿出了全套软交换产品,并且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包括与传统TDM网络的互联等,总投入近2亿元人民币。

  在同样是以交换机起家的其他国内同行还在炒作“综合业务交换机”的时候,中兴通讯独具慧眼地“相中”了这个财富之源。中兴通讯设在南京的研发基地里,有300多人在进行着这项在过去4年内都没有任何产出的纯研究工作。中兴通讯软交换产品部经理徐勇积说:“公司把这个项目放在了一个战略性的高度,把它看做是一个真正跻身世界一流设备商的突破口。”

  中国电信现任CTO韦乐平对中兴通讯设备的评价是:与国际水平非常接近,并且符合国内网络需求。在其他运营商那里,中兴通讯的设备同样受到瞩目。除了在技术上的不落后外,徐勇积透露最关键的因素是:作为在国内厂商,中兴通讯在产品的细节设计和处理上,更符合国内电信网络的需求,对于越来越“懂行”的运营商来说,正是这样一些的细节处理,才令他们更放心。比如中兴通讯甚至帮助运营商考虑到对终端用户的管理等问题,“这对于其他的国外厂商来说,是不屑一顾的事情”。

  软交换在中国的市场究竟有多大?被问过很多次这个问题的徐勇积说:“其实谁也无法预料。就像Internet,五年前谁也没想到它会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同样谁也无法预料到五年后的状况。”

  “无法预料以后状况”的徐经理其实是在暗示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能够在这么大的市场内争得一个重要地位,对相关的设备商来说,代表了一个同样无可限量的发展前景。

通信产业报 2002/03/18



相关链接:
下一代网络多元服务核心出现在哪里? 2002-03-01
电信的新机遇 2002-02-25
有了软交换通信走向个性化 2002-02-25
软交换低成本做大事 2002-02-25
双电宽带网络通信系统EIPBX解决方案 2002-02-04

分类信息:  网络文摘_与_NGN及软交换  网络文摘_与_NGN及软交换  交换机_与_NGN及软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