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CRM  CRM产品

中国有个CRM田
——访CRM独立咨询顾问田同生

北岳 2003/06/16

  将一罐冰过的可口可乐放在我的面前,接着又从冰箱里取了一罐,然后"彭"的一声,将罐打开,仰起头大口大口的喝了几下。

  他将对着嘴巴的可乐拿开,吐出几个字来,"你喝嘛,客气什么"。他站在那儿,发出爽朗的笑声,很健康,也显得很年轻。

  他比封面上的照片年轻,身体也不像中年人那样臃肿。

  在打开可乐之前,我十分自信地将自己的第一印象告诉了对方。这不只是一句客套,更能展示我的判断。

  "看过《中国CRM实战》那本书的人都说,本人比照片要年轻多了,说我会保养,真是怪事,成天飞来飞去,何谈保养。"听了我的话,他笑了笑说。

  我是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看到那本书,摆着一起的还有作者的另一本书,书名为《客户关系管理的中国之路》。

  我就是冲着一个人写过两本关于CRM的书来采访他的,他叫田同生,业内人士一般都称他为"田老师",网上可以查得到他的电邮地址,很快我们就联系上了。但是,采访的时间和地点却不能确定,因为他常常是在路上。

  "非典"笼罩下五月的北京,他说自己搁浅了,那里都去不了。我说来采访你好吗?他十分爽快的答应了。

1、

  采访之前,我在Google上搜了一下,用友--王文京16300条,金碟--徐少春4400条,创智--丁亮1760条,特搏深--薛峰1690条,联成互动--胡进平235条。而田同生则有3560条。

  前面的5家公司都是国内开发CRM软件的著名企业。

  王文京、徐少春和丁亮又都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而田同生只是一个独立CRM咨询顾问。

  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难以和一个上市公司相比,但是,Google上的这些数字,足以显示田同生在CRM实战研究的实力,一个独立咨询顾问在CRM方面的专业实力远远地胜过那些软件上市公司,令人十分敬畏。

  田同生对CRM的研究,还源于这样一段故事。

  当时,田同生正在深圳打拼,拥有自己的一家IT公司,业务开展的蒸蒸日上。

  有一段时间,田同生常常觉得自己的后脑勺有点重,不由自主地靠在椅子背上蹭一蹭,有时还要用拳头去敲一敲。

  有可能是太累了吧,田同生心里这样想着。

  尽管不舒服很长时间了,他也没有到医院去看医生。

  一次回内地办事,停留时间比较久,顺便到医院去做了个体检。凑巧遇到一位熟人,说他们那里刚刚引进了一种叫核磁共振的先进设备,并且邀请田同生去检测一下。熟人十分热情,又不好拒绝,自己的后脑勺又经常不舒服,既然来了,就检测一回吧,田同生接受了熟人的建议。

  不多久,检测的片子出来了,负责检测的医生对着灯光看了一下,觉得片子好象是不大对头。就对田同生说,刚才检测的时候,可能是设备没有调好,为了对患者负责,还得重新检测一次。

  新的片子出来后,医生将前后两张对比了一下,发现完全一样,这绝不是检测设备的毛病,有可能是患者真的有问题。熟人一听,也着急了,忙问医生该怎么办。医生说,要去找脑外科的专家确诊,但是今天已经下班了,明天一早去挂个脑外科的专家门诊吧。

  第二天,田同生又来到了这家医院。

  脑外科的专家接过那张核磁共振的片子后问:"病人来了吗?"

  "我就是。"站在医生面前的田同生回答道。

  "你就是……"医生一脸的疑惑。

  照他的经验看来,片子上的人应该是担架抬进来才对,可是面前的这个人,活蹦乱跳的,哪像片子上的病人。医生有些吃不准,就说:"你先回去,我们研究一下再告诉你。"

  医生的言语和举动,让本来感觉没有什么事的田同生心里有了压力,十分紧张。

  两天后,医生的诊断结果出来了,上面写着"松果体下面有一个囊肿"。

  书上说:"松果体又称脑上腺,呈扁圆锥形,以细柄连于第三脑室顶。松果体表面包以软膜,软膜结缔组织伴随血管伸入腺实质,将实质分为许多小叶,小叶内主要由松果体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等组成。松果体细胞分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具有抑制生殖腺发育的效应,主要是通过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而间接影响生殖腺的活动。"

  这个部位实在是太重要了,太不一般了。

  医生建议田同生到专门治疗脑外科的北京天坛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断。

  后来的很长一段日子里,田同生开始在北京、深圳、广州的脑外科医院里奔波,但是,始终没有一家医院能够给出一个确定的解决办法。

  田同生感到有些无奈,也感到有些无助。

  他将自己的IT公司业务结束掉,开始一边休息、一边读书。

  被业界称为"品牌乔"的乔远生经营着一家管理咨询公司,他和田同生是同学,他邀请田同生参与了他们为深圳一家企业做的"客户满意100"的活动,活动进行的有声有色,也确实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慢慢地发现,这些活动的效果难以持久地坚持下去,同时也不好进行考核。有着IT背景的田同生当时就提出能不能通过IT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当时CRM的概念还没有被引入到国内,也找不到相关的资料,田同生当时的这个想法,只是一个很好的创意而已。

  就这样,他既没有看医生,也没有吃药,一年之后,后脑勺渐渐地也不疼了。

  自从检查出自己"松果体下面有一个囊肿"的田同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又一次做出了新的选择,他重新更换了跑道,完全脱离了原来的职业,选定客户关系管理门作为自己新的方向。

  田同生在《客户关系管理的中国之路》一书的后记中写道:"虽然当时在国内并没有提出CRM的概念,我们的研究课题也不叫CRM,而是叫"客户满意100分",但是它深层次的内涵就是CRM,它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强调客户满意度,强调客户关怀。也正是有了对"客户满意100分"研究积累的资源及成果,2000年才能比较快地进入对"CRM"研究的角色,进而才有了一些成果,才有了放在面前的《客户关系管理的中国之路》这本书。"

  我问田同生,CRM在你的生命中占什么样的位置。

  田同生说,"CRM is my first lady。"

2、
  随着CRM概念在国内的升温,很多地方都邀请田同生前去讲课,去做咨询。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邀请他为MBA学员讲课。

  清华大学深圳管理学院邀请他为MBA学员讲课。

  邀请讲课的还有国家经贸委培训中心、中国移动培训中心等等机构。

  一段时间,无论是在那里演讲CRM,都收到了良好的反应。每当演讲结束,很多人都会围过来告诉田同生,他关于CRM的理念对听众们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后来,当田同生应邀来到一家房地产讲CRM的时候,得到的评价是:"田老师,您讲的听上去很有意思,但是离房地产的实际还是很远。"

  田同生绝没有想到,他的CRM课程却会在房地产企业出现水土不服。他虚心地接受了批评,从此之后开始了对房地产行业CRM的研究。

  有一次,他在与深圳招商地产一位负责营销的副总交流时,得知他们2001年的售楼状元被一位名叫李红钰的小姐夺得。在房地产一线销售人员中,女性,尤其是青春亮丽的女性占主导地位,她们形成了房地产企业售楼处的一道风景线。

  当田同生见到李红钰的时候发现,她的长相十分的普通,和她的那些同事相比,根本就谈不上漂亮。但是,她却取得了漂亮同事所没有的业绩。

  田同生决定要研究一下李红钰的成功之道。李红钰说:"对白领类客户的跟进时间一般选在早上9-10点钟,那时刚刚上班,他还没有进入工作状态,一般不会拒绝你的跟进,而老板类的客户则不同,9-10点钟正是非常忙的时间段,而中午的时间却消停一些,所以对他们的跟进应选在中午。"

   李红钰的这种做法不就是根据对客户的细分进行销售吗?不就是注重对销售过程的管理吗?

  后来,田同生又看到李红钰的同事李梨写的一篇文章:"据笔者了解,从1998年销售招商海月花园开始到目前,被大量广告吸引来到现场登记的客户大约有20000多位,是一个不少的数字,而且随着新楼盘的推出还会持续不断增加。公司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和广告积累了这一庞大的准客户群,如何才能有效维护而最终成为我们的客户?" 李红钰和李梨的这些思想和做法,统统都是CRM理念所倡导的。

  通过深入房地产企业的一线销售,田同生感到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其实已经在用CRM的思想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还没有归纳、整理、提炼成一种思想,即便是有人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也仍然是点点滴滴的、零零碎碎的,没有能够形成思想体系。伴随国外软件厂商传入中国的所谓CRM理念,致使一些贫瘠的概念而已,并且也脱离房地产企业的实际。为了总结提炼出适合中国房地产企业CRM理念,田同生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艰苦的实战研究之中,而丝毫不在乎个人利益上的得失。

  无论是沿海,还是西部,是南国,还是中原,两年多来,他先后去过40多个城市的50多家房地产企业。掌握了大量的来自第一线的资料,极大的丰富了他的研究,提出了中国特色的房地产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体系。

  田同生第一个提出了关于房地产CRM的蓝图框架。

  田同生说:"要摒弃销售、营销、服务三大模块的CRM概念,因为它根本就不适合中国房地产企业,房地产CRM要不断创新。"

  田同生提出了独特的房地产CRM的蓝图框架,蓝图包括"意向客户管理、成交客户管理、客户推荐管理、合作伙伴管理、客户服务管理"。这个蓝图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上了新的台阶。

  目前,在国内房地产CRM的研究文献中,90%以上是田同生自己的成果。

  2003年4月12日上午,郑州市建业花园的多功能厅里就聚集了建业集团的120名员工。他们在听一场题为"用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建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培训课程。

  为了赶上听课,建业在新乡、濮阳等地公司的员工早上6、7点种就出发了。

  讲课的就是田同生,是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专门从北京邀请来的。

  "效果非常好,"事后建业集团的郭小迷博士称赞说:"以前,我们自己也讲过几次CRM,但是都不能够达到田老师的这种效果,田老师构建的这套理念非常适合我们企业。"

  一位听过田老师讲课的人作了这样的归纳:讲课内容100%都是房地产案例;这些案例100%都是田老师自己提炼的。

  《小处看万科》,是田同生发表在"万科周刊"的系列文章。

  田同生从客户关系的角度,对人们司空见惯的"前台"、"会议室"、"采访"等等做了深度分析。

  这篇由7个片断组成的《小处看万科》,使很多人明白了客户关系管理就在自己的身边的道理。《中国房地产报》管理版编辑陈迪引看了《小处看万科》后爱不释手,以"万科的细枝末节" 为题,发表在今年3月31日的《中国房地产报》。

  杭州一家房地产企业的总经理听了田同生的课之后说:"我们每年都会请一些专家讲课,他们的特点是对中国企业讲外国案例,对房地产企业讲IT的案例,总是有点隔靴挠痒的感觉。田老师讲的东西离我们很近,都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

  有记者背景的田同生十分欣赏著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的一句话:"如果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

3、
  2003年春节之后,田同生将对CRM的研究写成一系列文章发表在国内的有关网站上,其中有:"2003:CRM拐大弯"、"2003:CRM没有错"、"2003:CRM的不等式"。见解犀利、素材新颖、说理充分,引起非常大的反响。

  CRM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有一个尴尬的局面让田同生有些不解。一些客户在安装了CRM软件之后,并没有感觉到这个软件真正带来了价值。

  CRM如何才能够为客户带来价值呢,田同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调查。

  他来到深圳一家已经安装上线CRM软件的房地产企业。

  设在一幢居民区楼上的客户服务中心多少有些简陋,和地产公司的整体形象也有很大出入,这里总共只有2台电脑,而且还不能上网。这里的人说,前一阶段,他们听说过公司在做CRM之类的事情,还安排所有的中层干部开会,因为当时他们很忙,也就没有派人去听。

  面对这种状况,田同生感到十分的惊讶,直接在地盘从事客户服务具体工作的员工,根本就不知道CRM为何物,更不知道CRM这个东西和他们有什么关系,至于为他们带来价值更是无从谈起。而这家企业据称CRM已经上线一段时间了,马上就要验收了。

  于晓丹是深圳另一家房地产企业的销售,虽然她们那里的CRM已经用了一阵子了,但是她感觉到CRM对她没有什么帮助。她们公司对销售人员的考核制度是"首问责任制",例如,一个客户来访,谁是第一个接待这位客户的,将来成交的佣金就记在谁的头上。于晓丹费了很大力气主动联系了老客户,但是当老客户来访的时候,她正好又在休假,别人接待了这个客户,结果佣金也就和她无缘。尽管CRM强调挖掘老客户的价值,但是出于个人利益考虑,于晓丹不愿意干这种事情。没有相适应的销售考核制度和CRM配套,销售人员就不愿意用这个系统。

  2003年初,田同生到郑州出差的时候拜访了当地一家已经安装CRM软件的房地产公司,也发现了同类的问题。

  与此同时田同生也看到,没有使用CRM软件的深圳万科地产,却在不断的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2002年底,万科委托盖洛普调查公司对万科所在城市的42000多户客户进行了一次满意度调查。从调查结果看,万科是成功的--老业主的整体满意度为78%,忠诚度为56%;新业主的整体满意度为77%,忠诚度为50%。

  经过深入研究,田同生响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说:"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门管理科学,而CRM则是客户关系管理科学与IT技术结合的产物。在客户关系管理中,有的部分可以通过IT手段去实现,并发扬光大,但是也有一些部分则不能够依靠IT手段去实现,它还必须要借助于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方式才能够实现,例如,体现客户关系管理思想的规范和制度的制定,考核方法的确立,企业人员对客户关系管理的认知、理解、参与,组织结构的调整等等,都是依靠IT手段无法实现的。"

  目前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上CRM的,即便是适合实施CRM软件的企业,首先是要评估自己的CRM能力,而不是立刻去购买一套软件。

  "通过评估可以让企业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哪些问题是通过技术可以解决的;哪些问题是需要转换观念才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细化流程可以解决的;哪些问题是需要进行战略调整才能够解决的。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以后,再去考虑CRM软件的事情,才是明智的。"田同生语重心长地说。

本文由作者向CTI论坛提供



相关链接:
脚踏实地做实施/中国CRM在实施中成长 2003-06-16
如何看待高端CRM的客户需求 2003-06-16
医药业CRM应用:如何对症下药? 2003-06-16
曾炼软件工程专栏:CRM现状及发展 2003-06-12
房地产企业导入CRM遭遇三大尴尬 2003-06-12

分类信息:     文摘   技术_CRM_技术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