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不该热
研究一下各种媒体对电信、网通、移动、联通、铁通等抢占公话市场的报道,各运营商倾情进入的理由不外有三:一个是不得已而为,另一个是公话市场盈利前景可观,再一个是进入门槛低。细加分析,这些理由并不十分充分。
一些观点认为,我国城市固定电话发展已经进入相对饱和状态,农村发展潜力很大,但因农民收入不稳定,居住距离远,取消初装费后安装电话成本太高而用户利用率很低,因此,固定电话进入了增量不增收状态。尽管“家家e”喊声如雷,但实际效果却如毛毛细雨,开发固话增值服务,一时难以找到更好的出路。移动业务需要牌照,并非想进就能进入,数据业务前期投资巨大,移动和联通也正为自己投资巨大的GPRS与CDMA前途担心呢。在此情况下,突然发现由原电信独占的公话市场倒可以有一番作为,于是才纷纷进入。
果然如此吗?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中国的市场的潜力都是很大的,都没有进入饱和状态,固话也是如此。固话增量不增收,并不在于市场的饱和,而在于原有的运营方式过时,又没有找到更新的为消费者所乐意接受的方式;数据业务前途远大,虽然存在着投资大回报慢的问题,也正因为此,更有大的作为空间。
公话市场盈利前景真的可观吗?报道说,2001年,公用电话的收入达到了原中国电信固定电话总收入的16%;ITU曾经对公用电话市场制定了一个饱和指数标准,即在4‰的标准内,公用电话都具有盈利空间,国内公用电话饱和指数仅为2.8‰;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收入如金字塔状,处于基层的大多数是打公用电话主要群体。因此,从电信的现实盈利和理论上的可能性来说,都有巨大的盈利空间。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上,这样分析,只是说明了问题的一面。因为,首先公话投入不菲。据广东电信有关人士透露,一台卡式公话安装总成本要一万多,每月要付维护费,而每月话费收入在广州也不过几百元,其他地区更少,如果被人为的破坏,更会血本无归。而移动公话、多媒体电话投入更高。据媒体报道:上海联通的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由于每个点都需要铺光缆,面积达20平方米的移动公用电话亭安装成本达到3万左右,再加上上海昂贵的房租(3000元/20平方米)和无休止的维护费用,因而成本将成为运营商不能承受之痛。经过半年的运行,上海联通的有关人士承认盈利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其次,公话只在有高流动人群的地方才有可利可图。然而这些地方,一来少,二来早被电信抢占。据统计,目前仅IC卡公用电话的装机量电信的超过了120多万部,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共发行电话IC卡超过5亿张,留给后来者的好地方能有多少?于是,就出现了只要有后来者设立公用电话亭的地方,电信就会比邻而居,竞相压价,相互拆台就成为常见现象。昔日移动与联通的火药味十足的竞争残状再一次重演,不同的是主角由原来的两个成了四个。最后,后者地入无一例外地都运用了价格战,但靠低价甚至是亏本价进入的后来者,能分得多少羹?
的确,相对于进入固话需要大量地建立基础网络,相对于移动必须有牌照而言,进入公话市场的门槛相对低,这就使得联能可以突然奔袭电信,移动可以突然攻击联通领域,网通可以于无声处响惊雷。但是,也正是因为此,竞争才异常的激烈,挥舞价格利器进入,固然可以攻城略地,但价格却是一把双刃剑,砍了敌人也伤了自己。
可见,以上所说的三种理由,并不能够构成各运营商来这里打得头破血流,掀起场又一场阵地攻击和反攻击战斗的根本理由。
热不在盈利
翻阅和查找大量有着公话市场竞争的资料,没有找到哪一家后来者可以肯定盈利、投入和产出比很好的报道,也同样没有看到哪一家运营商的负责人直面媒体的问话,响亮地说:“我们的投入与产出是正的!”。当然,公话的市场进入只是开始,整体布局没有结束,正处在投入阶段,自然无法说就盈利了。而就局部的投入来说,散见于媒体报道的是,运营者各有难色在脸。
电信能够盈利,是因为它曾是一家独占,价格高。现在各家以低价高服务质量杀入,电信的盈利能力自然降低,为竞争,投入不得不增加,相对来说,投入与产出比必然减少,而其它后来者就可想而知了。各运营商的头头脑脑们,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难道不知这一点?难道不明白在这个原来就没有多少水的坑中,这几条龙能扑腾出什么样子来?以他们的智商,以他们的经验,以他们对国外发达国家公话发展的轨迹和中国的国情的了解,他们比任何其它局外人都清楚!可为什么要争相进入呢?
答案只能有一个,进入原本就不是为了要在这一块攫取多少利益。进入公话市场,对于后来说,是想一箭三雕:
一是盈利。能盈利自然极好,谁不想赚得金满盆钵?二是快速侵入对方领地。利用进入公话的便利,在对方防守严密的阵地上撕开一个缺口,迅速地深入到“敌人”的后方,建立“红色根据地”,以此为基点,快速向其它方向扩散,浸透至其他领域,从而带动整体业务的发展。三是品牌宣传。如今正是各家大打品牌的关键时期,而竖立在街道、小区、商场门口的公用电话正是一个个天然的广告牌,让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名子、自己的服务以最快的速度呈现在消费者的面前、响彻在消费者的耳际,也同样达到了战略的目的。由此看来,盈利当然好,就是不盈利,其它两个目的达到了,也是成功,而其它两个目的,现在已经初见成效。
何况各家进入的法宝不同:联通拥有长话经营的牌照,进入公话,首先可以绕过电信和网通的市话系统,避开了两者对自己“卡脖子”的可能,直接进入自己的长话系统;拥有移动牌照,可以安装移动公话,在电信达不到的地方自己可以达到。两条腿走路,优势自见。中国移动利用IP电话,长活市话统吃。网通同样也是利用IP电话,走扑电信盘踞的南方地盘。这样,既不需要埋设密如蛛网的地下管线,又不用在网络之间互通互联上费口舌,进入到对方的占领区就容易得多。因此,就在发达的城市,在电信不经意之间,各运营商突袭公话市场。在看似关山重阻的对方地盘上,扎下自己的营寨,树起自己的旗帜,夺得对方的份额。
对于电信和网通来说,针对对方的入侵和联通、移动、铁通的渗透,必然要起来反击。一方面,保护既得利益,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另一方面,在固定网上主要有普通电话、数据宽带通信、租赁业务和公用电话四大业务,其中普通电话进入增量不增收状态,数据宽带通信超前投入大竞争十分激烈,租赁业务虽稳定但空间有限,公用电话业务市场潜力尚有,岂能不奋力保卫?热战,也就这样开打起来!
冷暖谁人知?
不管是醉翁之意在酒还是不在酒,围绕着公话市场的竞争却有愈演愈烈之势。现在各运营商忙乎的是圈地、占山头、填空、补位,大家更多地关注在量的发展上。试想,先占者拥有地头蛇之便,任何其它一方有创意想抢先的做法,都会被迅速地克隆跟进。因此,谁的速度快,谁的创意落实得快,谁就能占得一时之先机。以往的那种严格按当地潜在用户数估算而设定公共话亭的做法,就被先多占了,以后过剩了再拆的想法所替代。有利一方面是公话覆盖率大大提高,就是飞机、豪华游轮甚至是汽车上都装了公用电话,而且会进一步向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城镇等边缘地带延伸和向大学、中学等宿舍楼内扩散,而且电话费也会进一步下降,而服务质量肯定会随之上升,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不利的一面,极可能导致恶性竞争,伤及整个产业,造成极大的浪费。
既然争斗已经是不得不争,而且实际上已渐白热化,那就有了如何争的问题。量的扩张,这是自然之事。但对于广大的市场被原电信占有的事实,后来者不采取极具创意的作法,不要说想后来者居上,就是分得稍多一些的利益都是不可能的。就从当前来看,运营商在三个方面展开竞争。
首当其冲的是低价战略。由于公话市场的主体是学生、民工、军人以及无移动设备的旅游人员,因此,公话消费者绝大多数是处在收入较低层次的人群,他们选择哪一家运营商的公话服务关键是看价格。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各运营商会把这个得力武器效用发挥到极致。
其次,提升服务水平。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除了关心资费以外,再一个关心的就是服务质量,谁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更好,谁就赢得了消费者。公话运营商都在挖空心思地出新招,力争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今年4月,北京电信征集电话亭设计方案,不光需要新颖、与周围环境和谐,而且还需要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阳光无论从任何角度都不能照射到话机的显示屏上,可以说是做到了从极微小的地方考虑到消费者。联通则把IP超市的优势归结为“服务”:在电话亭内,有舒适的座椅,并且有挡板将通话者隔开,保护他们的隐私。铁通IC卡是一款“一卡多用”的智能IC卡,可提供上网、打电话、充值、修改密码、查询话费、打IP电话多种服务。
最后,开发增值服务。价格低廉、服务可心固然重要,但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同样也重要。因此,让公用电话具有更多的功能,就成了运营商们另一个细思量之点。其实,具有网络数据传送功能的多媒体公用电话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多媒体卡式、“电子钱包”卡式等公话已经在上海、北京、武汉、南京、广州、深圳、杭州、太原等28个城市试点。它既可以打电话,也可以上网,或浏览信息,或进行电子商务消费,还能与手提电脑接驳方便处理公务。由此,有媒体称“公话率先进入了3G时代!”可以说,大力发展能提供多业务的公用终端是公用通信服务的发展方向,也是公话市场新入者的利器。
无论运营商如何腾挪,毕竟公话的市场空间极有限,美国、日本公话的现状就是中国公话未来的景象,而且随着固定电话尤其是移动电话的进一步普及,公话最终走向这个结局的路程会更短,时间会更少;无论运营商如何使尽浑身解数,公话市场的争夺都不具有让运营商整体事业成与败的力量;短期看公话市场固然美丽,但盲目的介入、简单的地盘争夺最终会因它的美丽而“冻人”。
eNet硅谷动力(cio.e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