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华为助力中科院地理信息与文化科技产业基地

--打造国内领先地理时空云

2018-02-01 10:38:16   作者:   来源:CTI论坛   评论:0  点击:


  中科苏州地理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2012年合作共建的战略新兴产业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成果转移机构,旨在打造我国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导航定位、地理文化、土地整治和土壤修复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高地,是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与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总体牵头单位和核心组成部分。
  随着基地业务的高速发展,为满足当前各项研究、产业化应用的需求,更好地支撑未来快速增长的发展、匹配未来3到5年业务拓展的需求,作为基地总体牵头单位,研究院于2016年年底启动“基地地理时空云”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项目中包含地理时空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地理时空云网络系统、地理时空云计算存储系统等子系统的规划与建设,以期实现供配电、温控、监控、网络、计算及存储资源等多界面耦合。
  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专注于ICT领域,拥有业界最完整的ICT产品聚合,为项目提供“一套基础·两张网络·三个池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构建一体化地理时空云平台。
  一套基础
  一套基础,指L1层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项目包含地理时空云中供配电、制冷、机柜、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系统DCIM+等子系统。
  项目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绿色节能
  “基地地理时空云”建设项目作为国家级战略项目,着眼于近期目标和长期的发展,利用有限的投资构造一个现代化的机房,符合节能环保、绿色高效的原则,并在绿色节能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2、灵活扩容
  基地业务快速增长,数据中心机房需具备易扩展和易升级的特性,满足数据中心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便于计算机系统的增加、升级和改装,方便以后系统规模的调整和扩张。
  3、智能运维
  基地数据中心需要管理和维护的设备比较多,需建立基础设施平台的统一运维管理体系,应用国际和国内先进的智能运维管理技术,对机房基础设施、IT设备等资源进行统一的检测、动态调度和自动化控制管理,简化运维管理的流程和人工操作,提高基础管理平台的运维效率,降低数据中心运行成本。
  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在了解客户具体需求的基础上,华为为基地提供了模块化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
  共计部署4套FusionModule2000智能微模块,建成90个可用IT机柜。供电系统采用2N架构设计,空调系统采用N+1架构设计。视频监控系统采用IVS解决方案,部署数据中心智能管理系统DCIM+,实现数据中心的智能化运维。
  方案亮点
  FusionModule2000解决方案实现产品全模块化,工厂预制,现场安装简单,使新建成的数据中心实现美观整洁,此外,新数据中心建设的同时与数据中心装修同步进行,大幅度缩短业务上线时间。
  数据中心采用封闭通道设计,隔离冷热通道,提升制冷效率,降低TCO;数据中心制冷系统,行级空调N+1冗余,近端制冷方式,降低制冷能耗,PUE值低至1.4,实现绿色节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系统DCIM+实施集中监控、统一管理,实现数据可视化;通过手机APP、Web等多种形式,实现远程无人值守,降低运维难度,提升运维效率。
  两张网络
  两张网络,指L2层IT硬件平台中的网络硬件系统、L3层IT软件平台中的网络管理系统。项目包含地理时空云中办公、数据中心两张网络系统。
  项目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数据中心网和办公网之间没有安全隔离,需要有一个高质量高可靠的基础网络合理设计网络架构,保障网络具有故障自愈能力,避免单点故障出现,影响相关业务。
  2. 数据中心网络主要用于卫星遥感系统回传的海量地表海洋照片及视频并进行数据分析整合,现有网络需要提供足够带宽满足网络节点传输需求,支撑更多的宽带接入,方便后续业务扩展。
  3. 基地现网智能设备剧增,网络架构复杂,如何快速、有效地简化运维,实现有线和无线融合以及设备的管控,满足各业务部门信息共享,统一整网管理,变无序为有序,也是基地网络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华为仔细分析了基地内网络流量流量与模型,为项目量身定做打造出适用于基地的网络整体解决方案。
  设计办公、数据中心两种网络系统,部署S12700、CE12800系列交换机作为其核心设备,部署S7700系列交换机作为办公网络楼层汇聚交换机,部署USG6600系列防火墙作为边界安全防护设备。核心设备、汇聚设备、安全防护设备通过集群+堆叠的无环网络方案保障网络可靠;设计40Gbps互联带宽,预留100Gbps扩展能力,既满足了当前业务的需要又保证了系统的扩容能力;部署Agile Controller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用户身份的识别与控制;部署eSight统一ICT管理系统,实现两张网的统一管理。
  项目亮点
  全网采用无阻塞网络结构设计,在全网的任何一个节点接入网络,都将得到极优的上网体验。访问网络资源将不受任何带宽限制,这样可以获得快速访问网内资源的效果。
  全网安全稳定的集群架构,尤其是办公网核心层敏捷交换机采用交换网集群CSS2技术,支持主控1+N备份,集群系统中只要保证任意一框的一个主控板运行正常,多框业务即可稳定运行。通过集群的无环网络方案保障网络可靠,再通过设备本身99.999%的电信级可靠综合保障网络应用的稳定运行。
  通过eSight物理拓扑,可以对网络中的AC、POE交换机、AP等无线设备与有线设备进行一体化集中管理,直观地看到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设备的状态及告警,全网设备信息和状态一目了然。
  全网基于整体统一的账号进行网络的准入准出控制。无论是有线网络还是无线网络接入,无论是在基地苏州本部还是其他的任何一个分支,无论是使用PC、平板电脑还是智能手机,或者是办公室、实验室等任何场所,均可使用自己的唯一账号进行登录,账号所带的资源属性、权限属性都在账号登录时得以体现,在任何地方获得一致的网络使用体验。
  三个池化
  三个池化,指L2层IT硬件平台中的计算存储硬件系统、L3层IT软件平台中的云平台系统,项目包含地理时空云中计算池、存储池、网络池等子系统。
  项目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 基地采用“1+1+N”的架构模式,研究院+ 产业园+ 集群载体大型研发中心聚集,部门众多,业务系统分散,需要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信息共享,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2. “十三五”期间,基地紧抓国家和苏州特大城市建设的战略机遇,以做大和做强地理信息与文化产业为目标,大力增强地理信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要素建设,需要大量投入硬件资源,成本居高不下。
  解决方案
  作为目前主流的私有云服务商,华为通过虚拟化平台将存储、计算、网络资源打造成融合资源池,实现业务统一管理、资源统一分配。
  基于传统X86服务器、E9000刀片服务器,构建计算资源池;基于OceanStor 18500 V3系列高端存储打造后端A-A双活存储资源池、基于OceanStor 9000分布式存储系统构建PB级地理时空云存储资源池;基于二网中数据中心网络资源构建网络资源池;部署FusionSphere云系统、FusionStorage分布式存储系统、FusionCube超融合系统、FusionCompute/FusionManager云平台管理系统、eSight ICT统一ICT管理系统,实现资源池的统一调度、管理。
  一期项目共计建成1024核CPU计算资源池、6块NVIDIA P100 GPU计算资源池、4096GB内存资源池、100TB A-A双活后端块存储资源池、100TB后端块存储资源池、2283TB分布式NAS存储资源池。
  项目亮点
  通过虚拟化平台将存储、计算资源打造成融合资源池,实现业务统一管理、资源统一分配,存储层双活保障业务连续性。采用虚拟数据中心(VDC),基于共享资源池为各个业务部门或业务系统分配专门的逻辑资源池,并实现自服务的运维管理。VDC服务可以匹配现有的运维组织架构,实现业务分散多资源池向多业务共享资源池的平滑过渡。
  提升管理效率,实现计算、存储资源统一管理,灵活调度,保障业务连续性的同时提升业务上线时间。
  用户评价
  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ICT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我方构建地理时空云平台的建设过程中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从我方项目的规划、方案的设计到后期的实施过程中,华为无不体现了其大厂商的风范,处处为我们着想。方案设计过程中,针对方案中可能存在问题的地方,都仔细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解释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先沟通再下手、研发随时响应、有问题研发直接驻场”;售后维护阶段,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问题、意见只要一封邮件发过去,15分钟内必有客服电话联系,沟通解决方法。
  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华为为基地提供了绿色模块化云数据中心、网络系统、云平台整体解决方案。模块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缩短业务上线时间,美观整洁,高效UPS+高效行级空调+密闭通道,有效降低PUE值,智能化监控平台的应用降低运维难度,节省运维成本,现网高性能平台设计考虑了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要求,能够无缝向未来IPv6网络过渡,在保证网络稳定可靠性同时,对于网络的后续扩容也提供良好的支持,且简化配置维护工作,减少网络管理投入计算、存储资源统一管理,灵活调度,保障业务连续性的同时提升业务上线时间提升了管理效率。
  作为基地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这样评价:“这样的绿色环保产业大楼及国际先进大数据中心的基本建成,可让一批国内领先的创新创业人才落户基地,为地理信息与文化产业腾飞发展夯实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CTI论坛无关。CTI论坛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