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市场 >

综述:2002中国通信业大盘点

2002-12-30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面对国内电信公司的再拆分与重组和全球电信市场的萧条,国内电信公司以精明的战略脱颖而出。

  如果说有哪一年是真正考验一个电信公司实力的一年,那么2002年就是。全球电信公司发展处于最低谷,国内电信业遭遇再拆分与重组,今年没有什么让国内电信公司感到更郁闷的了。它们一直盼望今年的生存环境能有所改变,但是,直到年底也没有复苏的迹象。对这些企业来说,不管是吹嘘自己的前景还是否认自己的错误,都于事无补。但这并不是说这些企业在寒冬中都沉默了。如受拆分影响较小的中国联通加大投资,今年大推特推CDMA,使CDMA用户达到一个新台阶。中国移动争推新业务,尽量缩短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差距。二者的营业收入都有大幅增长。

  为了选出本年度的50强通信企业,《通信世界》杂志社对业内的很多企业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根据各大企业在企业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营业利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出、人均产值、研发收入和年增长率8项指标中的综合表现,评选出综合实力50强企业。

  在我们所选出的50强企业中,有的整体收入很高,如神州数码、TCL等,却排在较后面,是因为这些并非通信科班出身的企业,后来转型发展通信业,我们只计算了这些企业通信部门的收入。有的今年销售额下降幅度很大,却仍旧排在前面,如华为,其原因为它的基础很雄厚,只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使销售有所下滑。不管怎么样,我们认为,本年度任何一个入选的企业都有它值得骄傲和入围的理由。

  1.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在原中国电信被拆分之后,除了资产规模略逊一筹外,中国移动无论是业务收入还是利润总额,无论是用户增长潜力还是市场前景,都是原来的市场老大、没有移动牌照的中国电信所不能比,根据官方数据,截止到10月底,中国移动完成业务收入1258亿元,同比增长16.71%,实现利润500多亿元,同比增长20.92%,而资产总额则增长到3700多亿元。在业务方面,今年以来,在大力发展话音业务的同时,中国移动加大了对数据业务的开发,基于原有短消息业务平台,大力推广位置服务和娱乐信息服务,并在原有"移动梦网"基础上,开发出M-OFFICE、M-ZONE、M-GROUP三个子品牌;中国移动在完成GPRS网络建设之后,全面推广GPRS业务,基于这一业务承载平台,借助原移动梦网计划这一业务经营模式,开发出了"彩信"业务;此外,移动小额支付业务也开发出来并开始试验推广。由此可见,中国移动的业务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作为老牌移动运营商,用户对中国移动的认同也是显而易见的,其积分回报计划也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的忠诚度,再加上作为境外上市公司,其机制灵活,市场化能力强,对外合作也先人一步,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将中国移动列为"2002年中国通信企业综合实力50强"之首。但是,中国移动要保持这一领先地位,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其网络尤其是传输网络,需要继续增强业务开发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用户ARPU值的进一步下降和政策的变动将可能动摇其在中国通信业的地位。

  2.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如果从网络能力和资产规模看,即使在被拆分之后,中国电信仍可称得上是中国最具竞争实力的电信运营商。但是,由于在拆分之后,中国电信失去了北方10省的本地网络和全国3成的骨干传输网络,由于中国电信所经营的仍然是传统固定电话业务和网络出租业务,中国电信的业务收入受到很大影响,利润率也远低于中国移动。据统计,截止到10月底,中国电信完成业务收入1078亿元,同比增长7.95%,利润总额超过100亿元,同比有所下降,但资产总额接近4000亿元。中国电信的创新能力也是明显的,"互联星空"计划的推出将加速数据业务的增长。随着上市的完成,其企业运作机制也将更加灵活。用户对中国电信的投诉的大幅减少也反映出用户对中国电信的认同。2002年,中国电信还获得了在美国经营国际电信业务的许可并成立了美国公司。因此,我们在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之后,将中国电信排在了"2002年中国通信企业综合实力50强"第二位。随着中国电信逐步进入北方10省市场,以及将来得到移动运营牌照成为综合电信运营商之后,中国电信极有可能夺回其在中国电信市场的霸主地位。

  3.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

  新组建的中国网络通信集团,不仅拥有原中国电信的北方10省本地网络和全国3成的骨干传输网络,还拥有原网通和吉通的网络和资产,截止到10月底共完成业务收入557亿元,同比增长10.05%;实现利润总额28.93亿元,同比有所下降;资产总额近2200亿元。由于中国网通在北方10省网络基础实力雄厚,原小网通在南方也拥有较好的网络基础,因此,其发展潜力可观。与中国电信一样,中国网通的创新能力也很强,也在美国成立了经营国际电信业务的公司,旗下的中国网通(控股)更是收购了亚洲环球电讯,所以,将其排在"2002年中国通信企业综合实力50强"第三位应该不会有什么争议。

  4.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

  作为目前中国唯一一家经营综合电信业务的运营商,中国联通的综合实力是显而易见的。在移动通信市场上,中国联通不仅拥有GSM网络,而且还拥有一张技术更为先进的CDMA网络,其用户市场份额也已达到30%。今年以来,中国联通的国内长途业务、国际通信业务和数据业务增长明显,前两者都以超过70%的速度增长,后者则是以超过200%的速度增长。据统计,截止到10月底,中国联通累计完成业务收入398亿元,同比增长43.27%;实现利润总额44.78亿元,同比有所下降;资产规模达到1100多亿元。中国联通作为国内市场的竞争性运营商,由于拥有政策优势,其增长潜力仍然巨大;同时,其创新能力也很明显,业务发展战略清晰。综上所述,我们将中国联通排在了"2002年中国通信企业综合实力50强"的第四位。

  5.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

  自2000年以来,中国普天连续两年夺得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头把交椅,对此,外界颇有微辞。他们认为,中国普天由原邮电工业总公司更名而来,旗下原来各个企业本就相对独立,甚至可以说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系,硬是拉到一起,而且把众多的合资企业的产值也纳为自己的产值,这有失公平。如果这是指两年前的普天,这兴许有一些道理。但是,如果说今天的中国普天还是如此,这显然对其缺乏了解。近两年来,尤其是新总裁欧阳忠谋上任之后,开始以资产为纽带,对中国普天进行大规模整合,从人员任用,到投资管理,再到品牌形象,甚至技术开发,都开始按照集团的战略,统一部署。如果说以前的总公司或集团是行政体制下的组合体,那么现在的中国普天已今非昔比,可以称得上真正的集团公司。要不是因为中国普天的整合仍在继续的话,以其收入而论,我们本可以把其名次再往前排。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普天作为我们通信制造业的龙头老大,还需要继续增强集团的凝聚力,而且要在技术创新上下苦功夫,以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开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弥补其利润率低的不足。

  6.华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在通信业界,华为是一个响当当的企业,在"巨大中华"中,华为虽排在最后,但其他三大企业恐怕都得承认,华为才应该排第一,只是这几个字倒过来念着不顺口。连续两年,华为在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利润都是最高的,研发投入也处于领先地位,2001年其收入高达200多亿元。抛开具体的数字不说,华为的市场开拓能力、服务能力、技术开发能力以及用户认知度,在国内通信业界都是有口皆碑的,而且,作为通信制造企业,华为目前不仅拥有了全线的通信产品,而且紧跟前瞻性通信技术,在下一代网络、3G等技术领域,在国内都拥有相当的发言权。华为的优势还在于其是一个民营企业,拥有现代管理理念,人才充足,且管理层对通信业发展有很强的把握能力,这从其总裁任正非所写《华为的冬天》一文就看以看出来。一个创立仅十几年的企业,能取得如此成绩,我们不得不赞叹。

  7.中国邮电器材总公司

  与运营商、中国普天、"巨大中华"等企业相比,中国邮电器材总公司的名声在公众耳里并不那么响亮。但是,作为通信业界一个老牌企业,其地位是没有任何企业可以代替的,其优势也随着通信业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如中国邮电器材总公司每年承办"中国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就享誉海内外,而且是国内仅次于汽车展的第二大展。更为重要的是,在通信业界,中国邮电器材总公司拥有的渠道资源是任何一家企业都没有的,即使是摩托罗拉这样的国际巨头,在国内要销售手机,也离不开它的支持,目前,中国邮电器材总公司是摩托罗拉等多家国际手机生产商的国内总代理。此外,旗下的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也是中国电信运营商所离不开的,每年都可为中国邮电器材总公司带来20多亿元的收入。截止到11月底,中国邮电器材总公司已完成收入150亿元,预计全年将完成170亿元。

  8.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国有控股、授权经营"的混合经济模式,为中兴通讯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动力。1985年成立的中兴通讯公司,早在1997年就已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光通信是中兴通讯重点发展的三大领域。由于中兴通讯形成了一条跨CDMA、GSM两种制式,贯穿2G、2.5G、3G,包括系统设备、增值业务产品、终端在内的移动通信设备产品线,因此在联通CDMA网络设备工程建设招标中的成功,无疑为中兴通讯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1年5月,在联通一期CDMA网络建设中,中兴通讯一类主设备共进入全国10个省区,其短消息中心、无线智能网、直放站等二类主设备也分别取得了70%、35%、13%的市场份额,为中兴通讯实现年销售收入140亿元提供了保障。前不久,中兴通讯董事会发布公告,称中兴在中国联通CDMA二期网络设备工程建设招标中,已与中国联通共签署了总额为15.7亿元的CDMA一类主设备采购合同。看来,在电信业普遍衰退的大环境中,今年中兴通讯的营业收入将有望突破100亿元。

  9. TCL通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如果说,最初TCL的知名度来自于其在家电市场的成功运作,那么今天TCL品牌的延续则要归功于TCL通讯产品。靠电话机起家的TCL通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是TCL集团旗下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其电话机年产量达到800多万部。在历经了从可视电话到数字电话、从无绳电话到录音电话等固定电话领域的艰难征程之后,TCL终于将触角伸向了利润率极高的移动通信领域。2001年,TCL手机凭借其3.2亿元的利润力挽狂澜,将整个集团由亏损变为盈利1.2亿元。而该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年报则显示,TCL通讯成长势头迅猛,手机的惊人业绩使得传统业务的亏损均可忽略不计,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77亿元,同比增长378%。TCL手机销量已进入中国手机市场销量前三名,其手机业务已经超越TCL发家的彩电,越来越显示出其"核心"地位。

  10.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PEG)

  与TCL一样,熊猫集团也是做家电起家的,而且其历史更为悠久。熊猫电子集团成立于1936年,被称为"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1996年,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上海和香港上市。在经历了多年的沉寂之后,熊猫集团将眼光投向了世界,走上了一条与国际大公司合资合作的道路,先后与瑞典爱立信、日本夏普、韩国LG等组建合资公司,并开始进军竞争激烈的移动通信领域。在国内手机市场弥漫的硝烟中,熊猫手机曾一度以低价位的市场策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熊猫电子集团组建了军用通信、移动通信、家用电器、信息、机电仪、新产业六大产业集团,除移动通信系统外,熊猫电子的产品还包括卫星通信系统、机电仪一体化生产装备、基站以用程控交换机等。2001年,熊猫电子集团雄风再起,一举实现销售收入206亿元,利税达到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7%和81.8%,利润额达到9.5亿元。

  11.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铁通作为国内电信市场上的一个新兴运营商,拥有全国第二大光缆网络,自进入市场以来,不断完善其网络,积极开拓市场,发展新用户。截止到11月底,铁通完成收入约4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并实现利润8000多万元。铁通作为运营商,目前拥有固定电信全业务,拥有铁道部这一固定的客户,也拥有给予新运营商的优惠政策,因此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作为新运营商,铁通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精兵简政,轻装前行。而且,铁通还需要理顺其管理体制,并增强其市场开拓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否则,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临,铁通将很难占到上风。

  12.中国科健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足球效应提升科健品牌的知名度,是中国科健股份有限公司所采取的与众不同的宣传策略。作为一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高科技公司,中国科健近年来一直致力于GSM手机和CDMA手机的研发和生产。在与ADI、三星等国际大公司加强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中科健也加大了自身的研发力度,并在深圳、西安和韩国设立了三个研发基地。目前,科健已掌握了第二、第三层(即协议层、交换层)技术,手机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部,2001年手机销售量突破120万台。在与联想"联姻"无果后,中科健再度投入三星的怀抱,双方在深圳合资建立了三星科健移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中,中科健持合资公司的21%股权,三星持有49%的股权。据中科健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中科健今年上半年较去年同期相比业绩出现大幅度增长,增幅超过50%。

  13.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说起光通信,不能不提到武汉邮科院。理由很简单,武汉邮科院是国家级光通信科研产业基地,光通信是武汉邮科院的金字招牌,为其创造了巨大利润。然而,尽管业绩如此优良,武汉邮科院还是面临着如何把自己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的问题。要想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就必须走向市场。于是,武汉邮科院坚定地迈出了改革步伐,从应用型研究单位向科技型企业转型,采用全新的体制、机制,把光通信产业做大做强,目标是建立一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科技企业。为了筹措更多的资金,特别是从社会募集资金,武汉邮科院把目光瞄向了资本市场。1999年12月,武汉邮科院将系统部、光纤光缆部经营性资产进行重组,联合其他出资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控股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武汉邮科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大刀阔斧地革除科研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弊病,尽早向科技型企业转型。

  烽火科技的创立只是武汉邮科院转型的第一步,它还要进行更多的改革。因为转型成功意味着武汉邮科院的成功。目前,武汉邮科院拥有多家上市公司、控股公司、全资公司与合资公司,集团总资产达58亿元,产品除覆盖全国省市外,还远销海外,2001年销售额近40亿。

  除了转型,武汉邮科院还改变单一产业求发展的路子,形成光纤通信技术、未来公用网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三大产业发展的格局。

  14.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

  雄厚的科研背景,使得大唐电信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了扛起民族通信产业大旗的使命。在第一代移动通信时代,大唐研制出了第一部国产手机;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时代,大唐率先实现了国产移动通信设备零的突破,首开国产移动通信设备入网先河;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大唐从标准做起,与国际同步,代表中国提出了TD-SCDMA技术方案,并被国际电联和3GPP接纳为国际标准,为我国民族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此外,大唐电信在程控交换、数据通信和宽带通信、光通信以及微波通信、微电子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突破。2001年,大唐电信总资产达到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0.51亿元,净利润3610万元,今年的销售收入目前已超过20亿元。大唐电信表示,明年将斥资10亿元人民币发展TD-SCDMA。

  15.广州金鹏集团有限公司

  4年来,金鹏总是在创造着神话。其年销售合同额由成立之初的2000多万元迅速增长为1999年的5.28亿元,2000年的16.3亿元,2001年的25.8亿元。尽管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今年的销售额还是高达21亿元。同时,它也刷新了在中国电子企业百强的排名,由2000年的第61位上升到2002年的40位。

  这些良好的业绩来源于金鹏服务产品的广泛应用。和其他电信设备制造商相比,金鹏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中国联通是其最大客户,没有受到电信再次拆分与重组的影响,其投资也没有减少,相反还增加发展CDMA的投资。据统计,在中国联通已运营的GSM网络中,由金鹏提供的设备占其总容量的12%。正在运营的CDMA网络又为金鹏提供了不少市场机会。在近期联通CDMA二期招标中,金鹏中标5省份,建设容量比一期项目增长了41.96%,合同总金额达13.13亿元人民币,市场份额超过了中国联通C网二期预计建设规模的10%。在2.5G产品上,金鹏拥有cdma2000 1X的全面解决方案,并即将向中国联通供货。同时,金鹏正在大规模投入力量进行3G后续产品的研发。金鹏表示:有信心和实力在3G领域与国际上著名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保持同步。

  16.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

  1992年,长飞的光纤光缆产品就应用于中国国家通信光缆网并遍及全国,创造了不菲的业绩,累计销售各种光纤800多万公里,30%以上出口到美国、日本和欧洲,累计销售光缆25万皮长公里,连续10年光纤和光缆产销量全国同行业第一。而且,去年长飞顺利地完成光纤第六期扩产和光缆扩产,光纤和光缆的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000万公里和7万皮长公里。

  今年,国际国内光纤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由于国际市场难有起色,国外各大光纤制造商不惜以大大低于在本国销售的价格在中国倾销光纤,这给本地光纤产业造成了极大冲击。长飞凭借十年来在光纤制棒、拉丝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从容面对挑战。一方面加强了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另一方面加大技术开发和质量控制,使光纤的品种和质量都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并且在价格和服务上充分显示了本地产光纤的优势。在这种困境下,长飞全部中标中国网通今年的光缆一级干线招标,提供约9万公里的G.652光纤。根据统计显示,长飞在今年为各大运营商建设的光缆一级干线中提供的G.652和G.655光纤占据了工程中使用的光纤总量的半壁江山。

  17.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

  神州数码的业绩向来就不错。尽管今年中国市场环境依然严峻,电信的总体需求没有很大改观,但是神州数码还是取得突破性进展。据2002财年半年业绩公告,截止9月底,神州数码整体营业额达到57.9亿元港币,利润达到8900万元港币,与去年同期相比营业额增长17.34%,利润增长10.83%。尽管已经向以应用软件为核心的IT服务领域转型,但神州数码的主营业务上半年营业额仍达到48.6亿元港币,比去年同期劲升25.6%,主要集中于企业级产品市场和新业务新产品的拓展,另外如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录机等消费类IT产品业务为集团收入的增长做出很大贡献。

  尽管业绩优良,但是通信业务收入只占神州数码总体收入的一小部分。其自有品牌网络产品业务上半年营业额才达到1.1亿元港币,并且开始进入部分高端交换机和路由器市场。神州数码1997年开始进入网络市场,1999年就正式推出全系列网络产品,是中国网络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其产品涵盖局域网(LAN)、广域网(WAN)、无线(Wireless)、宽带(Broadband)等领域,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网络管理系统软件、网络安全产品等,应用于金融、教育、政府、军队、电信、医疗、房地产等行业,它们还为无数的电信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虽说通信总体收入不是很高,但是其产品还是很受欢迎。神州数码的三层交换机DCRS-6512和路由器DCR-2720今年获得赛迪评测的"年度精品奖"。

  18.厦门厦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以前,厦新的知名度就很高,那是厦新家电的魅力。今天,厦新仍受青睐,这应归功于厦新手机。随着全球数字移动时代的来临,厦新凭借在家电领域的雄厚实力和经验,整合所有资源,以雄厚的技术和资金双重实力向移动通讯领域重拳出击,用半年的时间成功地进行企业转型,2000年5月,厦新手机事业部应运而生。厦新坚持"应用优先"的竞争策略,注重手机的应用开发和实用功能,先后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部"双卡"手机和全国唯一智能报失手机。这使得厦新手机一下子在国产手机中脱颖而出。同时,厦新还配备国际先进的生产线和高速自动贴片机,满足大规模的产量需求,其中包括国内流程最长、工序最完整、加工最具深度的手机生产线,实现从手机的软件开发、硬件设计到元器件贴装、屏蔽处理、外壳注塑和UV喷涂等全套研制工序,让自己成为国内唯一一家真正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加工生产的国产手机企业。2001年底,厦新挑战双屏极限,进驻高端市场,隆重推出"厦新A8"双显手机。

  为了让国产手机走出国门,厦新还与美国朗讯微电子(贝尔实验室)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共同开发GPRS上网手机。

  19.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BISC)

  与普天、华为、中兴这些在民族通信企业相比,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BISC)不仅名气较小,而且背景也较为复杂。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企业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兆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综合投资公司和北京电信投资有限公司四家联手,与德国西门子合资成立了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共同经营生产销售通信设备和数据网络方案。虽然公司成立的时间不长,但由于能够不断推出电信级的数据、窄带与宽带接入等系列产品,颇受各地运营公司的青睐,订单不断。自去年起,公司先后与辽宁、内蒙古、广东、四川、湖北以及西藏等地的电信、铁通等运营商签订了供货合同,今年3月,BISC还与西门子赢得了中国电信下一代网络(NGN)试的运行合同。目前,BISC生产的产品几乎已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市和自治区,并出口海外,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

  20.海信集团

  今年,对海信来说,是特殊的一年,是海信开始涉足移动通信行业,并向市场全面进军的第一年,也是海信通信在国内移动通信市场上暂露头角,显示了良好发展态势的第一年。在今年短短10个月的时间里,海信已经先后推出了五款自主研发的CDMA手机,平均两个月推出一款新品。其中,其自主研发生产的C2101、C520两款CDMA手机荣获了国家经贸委颁发的2002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

  良好的开端为成功奠定了基础。于是,海信给自己树立了目标:明年海信手机占到CDMA手机总量的10%,第一年的生产能力达到300万部,三年内产销量达到500万台。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其理由为,海信认为,从发展趋势上看有着自身优势:一是中国有着巨大的手机需求量,消费市场规模大,国产手机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二是手机时尚化特征使中国企业在把握本土消费文化方面的优势可以固化为产品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三是在成本方面,中国企业有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低成本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一大批以自主研发为主,真正掌握手机的研发、生产制造技术的国产通信企业正在崛起,消费者的认可度在不断提高。

综述:2002中国通信业大盘点(中)

通信世界(www.cww.net.cn)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