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 > 文章精选 >
 首页 > 新闻 > 文章精选 >

从芯到云、紫光引领中国数字化转型

2018-03-15 10:00:47   作者:李权云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华三    评论:0  点击:


  从打响芯片持久战,到进军公有云,紫光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正从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两条路径出发,对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产品内核和技术架构进行全面布局。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过去几十年基于人口红利和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要动力的发展,积累下产能过剩、生产成本上涨、企业负债过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寻找中国经济新的驱动力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以创新为抓手推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动能。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正惠及全民,移动电商、线上支付、共享经济等新兴商业模式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数字经济的发展乃至“数字中国”战略的落地不是一蹴而就,在保障信息和产业安全的同时推动数字经济落地,成为全行业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缺芯
  作为电子产品的心脏,芯片承担着运算和存储的功能。从关乎国防安全的卫星雷达等军事装备,到全面覆盖大众生活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视等智能移动终端,都离不开芯片的核心支撑。
  2014年,国家为提振集成电路产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国务院专门发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到2020年,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的发展目标。
  然而,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步履艰辛。中国电子工业长期以来面临着“缺芯”的困境。
  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量为3770亿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涨10.1%;进口总额达2601.4亿美元,同比增长17.3%。承载着高精尖集成电路的芯片已经超过石油,成为中国现代工业体系中进口额度最大的产品。
  与迅速膨胀的市场需求相对应的,是芯片巨头的市场垄断。据统计,2016年,高通全球手机芯片市场占有率为32%,联发科为28%,两家合占全球芯片市场的半壁江山。
  “中国占全球集成电路市场消费的60%,然而95%的芯片只能靠进口。这不光是一个信息安全的问题,更涉及到产业安全。如果因为贸易摩擦停止对国内芯片产品的供应,中国规模这么大的信息产业受到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紫光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董事长赵伟国表示。
  “国外企业对芯片核心技术的把控相当严格,中国芯片产业在很长时期内面临着国际技术封锁。”赵伟国说。事实上,早在2015年,美国政府监管部门就以“妨碍国家安全”为由中止了紫光对美国存储芯片厂商美光的收购交易。
  2017年初,美国总统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出台了名为《确保美国半导体的领导地位》的报告,旨在抑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该报告呼吁美国政府对中国的芯片产品限制出口,采取措施确保国家安全,称“全球芯片市场从来都不是一个完全的自由市场”,“虽然中国没有一家芯片企业跻身全球前20,但对美国依然是巨大威胁”,其对芯片技术的严防死守可见一斑。
  一方面是集成电路在国家信息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战略作用,另一方面是国际社会的技术封锁和严苛的竞争环境,国内企业必须寻求解决之道。
  随着国家对芯片产业的高度重视和系列发展政策陆续出台,紫光作为战略承担者,也开始积极布局,打造“中国芯”。
  “紫光承担这一光荣的国家使命,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这和紫光的基因以及市场化的机制有关。然而,这是一场持久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战略耐力。”赵伟国表示,紫光要成为世界领先的重科技企业,必须通过自主研发加国际合作,从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等维度进行突围。
  紫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伟国
  突围
  2013年6月,紫光成功收购在美上市的国内排名第一、世界排名前三的手机芯片设计企业展讯通信;2014年,又完成对国内排名第二的芯片设计企业锐迪科的并购,随后将其与展讯整合为紫光展锐,把目标市场定位在移动通信和物联网领域系列芯片的设计开发,并为紫光展锐引进英特尔90亿元战略投资。
  目前,紫光展锐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为27%,直逼全球第二的联发科。至此,紫光在移动通信芯片和物联网芯片领域的领先地位逐渐形成。
  “集成电路正在逐步进入中国时代,产业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赵伟国说。2014年10月,在工信部、财政部指导下,国家集成电路基金正式成立,采取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重点投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推动企业提升产能水平,形成良性发展。
  2016年,紫光斥资70多亿元控股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同方国芯,并更名为紫光国芯,聚焦智能卡芯片、特种集成电路产品、存储器芯片及FPGA等芯片设计领域。2016年底,紫光集团旗下湖北紫光国器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湖北国芯产业投资基金和湖北科技投资集团共同出资,在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长江存储,项目一期计划于2018年年内建成投产,全部建成达产后总产能将达到每月30万片,年产值将超过100亿美元。
  “中国集成电路从2013年进入奋起直追的阶段,预计这一阶段要持续到2022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国内开始大规模的投资集成电路产业。”赵伟国总结道。
  截至目前,紫光主导的股权投资交易已有十余起。谈到操持资本与发展高科技企业之间的关系,赵伟国说:“资本是高科技产业的血液,没有资本的支持,中国的芯片产业不可能发展起来。收购为紫光带来了完整的团队、知识产权、产品和市场,并购完成就是自主创新的开始。”
  赵伟国表示,芯片是全球竞争的产业,没有一定规模,进入不了前三就很难生存下去。三星、英特尔在已投的上千亿美元基础上,每年新投入的技术改造资金都要达到百亿美元以上。“以资本追逐资本,必然走上歧路,以资本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才是正道。”他补充道。
  “芯片行业不是靠一两个人和一点点想法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重投入的行业,称得上国之重器。目前紫光展锐累计四千多员工,已经连续投入了十几年。特别2013年紫光集团控股后,每年都有巨额的投入。未来进入5G时代的三到五年,我们在5G总的投入将达百亿元。”紫光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紫光展锐首席执行官曾学忠说。
  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带来的是丰厚的技术回报。目前,紫光展锐国产自主CPU是中国首款拥有自主嵌入式CPU关键技术的手机芯片平台。
  CPU作为智能手机中最重要的部件,需要从最底层开始进行安全设计。只有建立在自主设计基础上的独立安全机制,才能够有效保障信息安全。
  “国家越来越重视信息安全,我们紫光展锐配合国家战略在安全上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希望在国家信息安全的建设过程中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曾学忠说。
  2017年初,紫光展锐与中国移动、工信部电信研究所、电科院共同承担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同时,紫光展锐已推出多款高性能LTE芯片面向全球主流市场。近日,紫光展锐携手英特尔正式宣布双方达成5G全球战略合作,两家领军企业将面向中国市场联合开发基于安卓生态及主流架构的高端5G智能手机平台。“通过自主研发加国际合作,我们对5G时代的到来已经做好了准备。”曾学忠说。
  在存储领域,长江存储已经研发出了32层64G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D NAND芯片;紫光国芯也在DRAM存储器芯片方面形成较为完整的系列,产品接口覆盖SDR、DDR、DDR2和DDR3 DRAM,并开发出相关的内存模组产品投入市场;开发中的DDR4及LPDDR4等产品正在验证优化中,今年会逐步推出。另外,公司开发的2D NAND芯片也已经完成验证开始送样。
  “实事求是说,紫光展锐在产品技术专利上和国际巨头还有差距,但这些年通过技术创新积累了优势,目前是国内唯一在全行业能够与国际同行全面竞争的企业。我们既要看到差距也要看到优势。”曾学忠强调。
  紫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伟国做客央视“对话”节目
  畅谈打造“中国芯”
  云端布局
  2016年,紫光完成对新华三集团51%股权控股,形成了“从芯到云”的战略布局。紫光在紧密布局芯片产业、打造电子工业基石的同时,也将技术触角延伸到数字经济更广阔的领域。
  “紫光以移动芯片设计为突破口,以存储芯片制造为纵深,关联云计算和整个网络产业生态,打造出了紫光特色的‘从芯到云’产业链条,芯片产业提升云计算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云计算产业为芯片产业提供应用市场,使紫光的整体产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战略纵深能力。”赵伟国表示,“从芯到云”战略内的各产业板块是相辅相成的。
  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大数据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对新经济发展和政府治理发挥全局作用。
  紫光集团联席总裁、新华三集团(以下简称“新华三”)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表示,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应从两个维度来进行,第一是变大数据为一种数字化的生产要素,为社会治理和服务提供帮助;第二是企业采取数字化手段大幅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最终提升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长久以来,大量规模以上制造型企业依靠劳动力密集型传统生产模式获取利润。随着用工成本逐年上涨和市场需求升级,这类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
  “中国制造企业很多仍处于大宗产品的传统制造阶段。”于英涛表示,“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实际上在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依然面对着很大的挑战。85%的中国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探索阶段,60%的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受阻于IT技术设施不足。”
  数字化战略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各产业基础紧密结合。当前,受制于中国工业智能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以及IT技术设施不足,很多企业缺乏有效的数字化转型模式。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或者说实现数字经济是一个系统问题。”于英涛表示,企业需要具备系统长远的转型规划,重新组合信息资源,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技术等数字技术对数据进行重新驱动优化,对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形成再造效应,从而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有领先的IT企业担当助推者。”于英涛表示,紫光旗下新华三的定位是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导者。
  目前,紫光旗下新华三拥有从计算、存储到网络的完整新IT基础架构技术产品,可以为用户提供贴近应用场景的全方位数字解决方案。
  “我们每年投入约40亿元的研发经费,保证了全产品线的研发力度;秉承服务中国33年的经验、对未来行业走势有前瞻性的研究、对业务和客户的深刻理解,我们能够迅速根据用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坚持跟国际接轨,不断吸收海外的先进技术,在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有国际领先视野。”于英涛表示。
  根据计世资讯《2016-2017年中国服务器虚拟化市场发展状况与趋势研究报告》,紫光旗下新华三在服务虚拟化市场方面连续两年成为国产品牌第一,采用新华三云计算方案的中国海油和平安科技,获得2017 IDC中国数字化转型领军用户“卓越基础设施”奖。
  紫光旗下新华三目前服务于13个部委级、18个省级以及200余个地市区县级政务云,在苏州工业区开创了“平台+生态+服务”的工业云新模式,并在卫生云、教育云、交通云等方面都积累了深厚的市场基础。
  “我们为很多行业领域的客户提供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于英涛说,“未来,只要需要云的地方就会有我们的身影。目前新华三提供的是私有云方案,未来紫光会正式进入公有云领域。”
  于英涛表示,公有云资源在未来和水电煤一样,是全社会都在用的公共基础设施。
  从打响芯片持久战,到进军公有云,紫光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正从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两条路径出发,对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产品内核和技术架构进行全面布局。
  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而信息安全和产业安全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紫光源自清华,对国家使命和民族产业的担当自不待言。未来,紫光会在技术、产业模式和企业机制方面坚持创新,推动数字中国的早日实现。”赵伟国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CTI论坛无关。CTI论坛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