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在国内多个地区试点运营的一号通业务近日终于得到了信产部的首肯。按照信产部《关于“一号通”类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一号通属于本地智能网业务,具有固定本地电话业务经营许可的电信运营企业均可开展,其结算方法按照现行普通呼叫转移的结算方式执行”。就在通知下发后不久,北京铁通于4月12日高调宣布正式商用一号通。与小灵通用事实上的市场繁荣赢得政策认可不同的是,在此之前一号通的发展情况并不尽人意。即使是有了政策指导的现在,各方观点仍然出奇的一致:“一号通不会是未来固网运营商的热点业务,由于没有移动牌照,互联互通问题将成为它发展的根本阻碍。”
一号通打通了什么?
所谓一号通在本质上是基于本地智能平台提供的呼叫前转业务。运营商在固网上开通一个以700开头的13位虚拟号码,通过网关将对该号码发起的呼叫转移到智能平台,再由智能平台根据用户事先设定的终端(包括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及应答顺序将呼叫依次转接至不同的终端。当所呼转的终端遇忙时,平台可按用户设定的顺序自动转接下一个终端,实现了用户的所有联络方式均通过一个虚拟号码转接。除了呼叫转移功能外,有的运营商还利用“一号通”向用户提供传真存储转发和语音信箱业务。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电信、网通、铁通三家固网运营商均有动作在各地推出“一号通”,但主要仍在南方市场,如电信在海南、广东、重庆、福建、上海开展业务,而网通选择了上海、天津两个大城市,铁通则重点攻占北京市场。和另外两家运营商的低调相比,铁通目前试点区域最少,但推广力度却是最大的。据北京铁通媒体负责人介绍,2002年下半年北京铁通开始进行一号通的商用试验,在低调推广的情况下当年用户量达到了1000户。目前用户数量在4000户左右,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资费方面,铁通“一号通”面对个人用户的资费包括开通费50元、一次性支付年服务费240元,如果用户将“一号通”号码转移到异地,将按照IP长途资费标准收取费用。
北京铁通对一号通的市场前景相当乐观,“政策支持对市场的推动非常明显。我们将抓住这次机遇,力争将此项业务铸造成铁通的品牌业务。”而中国电信媒体负责人方明则对此持谨慎态度,“这个问题很敏感。我们在个别地区的业务试点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市场规模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可以肯定的是,一号通目前不是我们的主打业务。”铁通总公司媒体负责人郭晓昭承认,“铁通总部并没有在全国统一推出一号通,目前只有北京分公司在做。”同样开展了一号通业务的上海电信新闻发言人郑建平此前也曾公开表示,“我们并没有大规模推广这一业务,我们有其他更加重要的业务需要发展,比如无线宽带等。”
等待移动牌照
一号通能否真正成为固网运营商的“品牌业务”?目前看来最大的阻碍仍然是互联互通。得不到移动运营商的支持,一号通也就势必名不副实。在即将推出一号通的广东,广东移动和联通就已经明确表示:“该业务不在信息产业部要求实现的互联互通范围内,不太可能允许在手机上拨打700号码。”业内人士认为,这正是各地一号通推广不理想的重要原因,“要想真正打通一号通,固网运营商自己手里必须有移动牌照。”
信产部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陈金桥认为:“移动运营商不支持是一号通发展的根本障碍。由于目前一号通还属于新业务,在政策上仍然比照固定电话业务来规范,对互联互通没有硬性规定。在技术上,移动运营商只需要在网关上添加一个筛选装置就可以实现不予转接,非常容易。”陈金桥强调,一号通要进一步发展有待于固网运营商经营范围的增大,“如果网通和电信手中有了移动牌照,可操纵的业务更多,那时推出一号通相信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可以想象,固网运营商拿到移动牌照获准开展全业务经营后,可用“一号通”进行内部固话移话整合,不用涉及网间结算,还可以开展增值业务,前景相当诱人。“到那时市场反应肯定不错,但现在还不行。” 信产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学庆也认为,一号通不会是固网运营商的热点业务,它们的主要业务仍然是固话和小灵通。“这是个小问题,真正的关键还是固网运营商什么时候能拿到移动牌照。在移动牌照下发之前,一号通无论对通信市场格局还是运营商地位提升作用都不大。”
面对业界关于互联互通问题的质疑,北京铁通未予正面回答,只是表示“相信在电信监管部门的规范和管理下,此项业务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但从目前来看监管还未顾及到一号通,陈金桥指出,“信产部的通知仅仅是对一号通身份的再次明确,即使在通知下发之前,一号通业务也并非不合法,所以不要高估政策的作用。”
按照信产部的通知,目前“一号通”按照目前普通呼叫转移的标准结算,即根据实际通话过程中发生的网间呼叫,分段进行结算。但是固网和移动运营商之间0.06元/分钟的网间结算标准并不足以让各方满意,各大运营商都在呼吁重新调整结算费用,这种情况下一号通能不能得到移动运营商的支持?这似乎是一个没有多少悬念的答案。此外,一号通的重要卖点是帮用户节省手机费,这被认为会分流一部分移动业务,但事实并非如此。据了解,一号通在国内市场推出已经有7、8个月了,但进展情况和运营商的预想有很大距离。北京铁通方面承认,“单从一号通的业务性质来看,不会对固网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格局带来影响。”
王学庆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室主任,从资费角度来看,他认为一号通目前存在着明显的业务替代性。“现在移动资费已经在不断下降,运营商不断推出各种优惠和套餐项目,据我所知北京地区的手机费最便宜的已经到了6分钱/分钟。即使没有一号通,用户照样可以用手机通知对方拨打自己的座机。因此再为一号通付出一年200多元钱就显得有些多余了。”另一个事实是,在广东电信推出“游子归家”之后,广东移动也随后推出了类似的呼叫转移业务“随身听”,即允许将手机对固话的呼叫免费转移到手机上,可见这一市场竞争的复杂性。
探路“携号转网”
当然,作为一种新的固话增值业务一号通仍然有其积极意义。对固网运营商来说,一号通基本上是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是一项成本不高的新业务。此外,它采用包全年的资费方式、以一个虚拟号码串起多个号码,节省费用的同时方便了用户。陈金桥认为,一号通业务对固网运营商之间互联互通的结算问题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铁通方面则表示,“无论是固话运营商还是移动运营商,在一号通呼叫转移的过程中,每家都会从结算或收费中受益。”
除此之外,关于一号通最令人兴奋的联想莫过于“号码携带”了。所谓号码携带又称“携号转网”,是指用户由原第一类电信服务经营者转换至经营同一类业务的其他第一类电信服务者时,可以保留原使用号码;经营本地电话和移动电话的运营商不得收取选号费用。目前全球实现了号码携带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英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部分北欧国家。号码携带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电信产业的良性竞争。2003年下半年,美国和欧洲相继出台关于号码携带的硬性政策,然而由于技术复杂和各个运营商的自我保护,执行起来还是困难重重。
在中国,《电信法征求意见稿》中针对“号码携带”已经有了原则性的规定,即“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情况下,运营商要承担该义务”,一号通则可以视为是固网运营商在这方面的探路之举。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称,一号通绕过了技术困难和运营商壁垒,巧妙实现了号码携带。王学庆则透露,“信产部已经在考虑号码携带,但意见还不明确,主要是对影响后果还判断不清。移动运营商对此则抱着坚决反对的态度。”陈金桥表示,“真正的统一号码肯定会在中国推广的,一旦NGN上马就会推出。但目前这项工作还属于前瞻性阶段,在我们的时间表上比较靠后,起码几年后才会考虑。据我所知这项工作在国外推广的也很少,主要是一些标准化组织在提,真正做起来难度非常大,一定要有政策上的导引。”
eNet硅谷动力(cio.enet.com.cn)—互联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