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通诱导系统、停车诱导系统等智能交通缓解拥堵难题,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城市规划、环境监测,未来的上海将通过发展人居环境信息化来应对城市高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病”,改善城市效能。昨天(5月20日)在沪举行的“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第4届年会、上海人居与信息化论坛”上,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为上海未来人居环境建设把脉。
“人口膨胀、住房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突出的‘城市病’。”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主任江绵康认为,运用信息化手段深入地分析研究“城市病”,有望从整体上统筹解决这些难题。近年来,上海围绕人居环境已开展了一系列的信息化建设,人居环境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数字城市”。
据了解,“数字上海”将以宽带城域网为基础,采用3S(GPS、RS、GIS)、海量数据存储等技术,对上海的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利用,建立城市建设领域的公共数据目录和共享数据库,搭起一个实用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近期,上海在人居环境信息化方面将加强服务功能,在今年上半年建立支持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的统一呼叫中心——12319“一线通”,服务领域将涵盖自来水、煤气、房地产、市政工程、交通、水务、港务、环保、市容环卫、绿化等行业,同时为电力、电讯等其它行业的接入预留方案。市民只需要拨打统一的12319服务热线,就可能获得包括设施维修、业务咨询、问题投诉、账单查询等服务内容。
今年,上海还将在现有1000多万张上海公交“一卡通”的基础上,开发在轨道交通领域内一次性通用的“一票通”,实现所有轨道交通的一票换乘。“公交‘一卡通’是储值卡,主要针对经常乘坐城市交通工具的上海市民,而‘一票通’将大大方便短期在上海逗留的游客和流动人口。”江绵康表示。
上海还将建立对水资源、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城市环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的信息系统,建立中心城区、景观道路等重要市容市貌的电子监察系统,为市民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