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依照CompactPCI标准设计生产的刀片服务器从2000年底诞生以来,因其技术上的众多优势而曾经被众多厂商和专业媒体寄以厚望,而刀片服务器也的确在2001到2002年间在全球掀起过一阵热浪,但它在过去的3年中并没有成为人们所预计的打破传统服务器市场秩序的黑马。
IDC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底,刀片只占到全球服务器市场1%左右的份额。但IDC此前曾预测,到2007年,刀片的市场份额将占到整个服务器市场的25%。
曾经有人把企业的IT人员比作庖丁,而刀片服务器则是庖丁手中的“解牛刀”。那么与传统塔式、机架式和机柜式服务器相比,轻薄许多的刀片服务器也可以算得上是“无厚”了,但是在刀片刚诞生的时候,实际的应用情况却并不如设想中的那么“游刃有余”,原因何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刀片的起源。
应电信需求而生
刀片服务器的诞生,与电信业务的变迁有非常重要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全球Internet迅猛发展,电信业务在与之融合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发展演进,国内称之为电信业务的智能化。电信运营商在业务的发展中需要大量符合电信标准的专用服务器,市场规模非常可观。这一市场早期被一些电信厂商生产的专用服务器所占据,利润丰厚。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以及企业内部网络的快速发展,企业和网络信息提供商开始面临集中存储及处理无限增长的数据问题,集中计算成了网络发展的趋势。于是“节约空间、便于集中管理、易于扩展和提供不间断的服务”,成为对服务器提出的新要求。作为网络重要组成部分的服务器来说,性能已不仅仅是评价服务器的唯一指标了,用户更关心的是符合自己实际需要的产品。随着网络向更深层面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尤其是众多IDC)对服务器的物理尺寸和快速部署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采用CompactPCI标准(简称cPCI)生产的刀片服务器应运而生。
所谓CompactPCI,是一种高性能总线标准,由美国Ziatech公司在1994年推出。而cPCI服务器就是刀片服务器的原型,而发展标准化的、功能更完备的、更高密度的刀片式服务器,也主要源于上述的电信业务需求。
三代刀片谱系
令人感兴趣的是,世界上的第一台刀片服务器并非由著名的服务器厂商所推出,而是由一些小公司在2000年推向市场的。第一批推出刀片服务器的厂商有美国的RLX、我国台湾的Nexcom等公司,现在RLX和Nexcom都已经成为重要的刀片服务器的OEM制造商。
2001年12月4日,HP在服务器一线大厂中率先发布了Powerbar系列刀片式服务器产品,并宣布其“刀片服务器开放标准”,当时参加HP刀片服务器联盟的厂商有Accton、Agilent、AMD、F5 Networks、Intel、Oracle、RealNetworks、ServerWorks、Transmeta、TurboLinux等数十家,该联盟包括了IT业重要的处理器、芯片组厂商,还有一些软件厂商。
HP的举动引起了众多一线服务器厂商的强烈反应,在与HP的合并案未见分晓之前,Compaq在2002年2月也紧跟着发布了自己的ProLiant BL10e刀片服务器。HP与Compaq合并后又连续推出了Proliant BL20p、Proliant BL40p和Proliant BL30p三种刀片。
IBM在刀片的推出上显得稍晚,它一面与RLX签约,一面研发自己的产品。IBM在2002年中推出了BladeCenter HS20刀片服务器,随后与Intel达成同盟,两家共同制定了一种刀片服务器生产标准,并获得包括Nokia、Cisco、Nortel等十余家大厂商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IBM的BladeCenter可以安插Nortel的2~7层交换机。2003年,IBM发布了基于PowerPC平台的BladeCenter JS20刀片,今年3月则发布了第三代刀片产品BladeCenter HS40,同时,IBM也把刀片技术作为其下一代技术战略发展的方向之一。
Sun则在2003年春开始发售采用SPARC平台的刀片服务器,以及去年年底增加的采用Opteron芯片的B100x,看来Sun在刀片市场上也绝不放手。值得一提的是,Sun的Fire BL600刀片平台在3U的机箱中最多支持16个基于 UltraSPARC处理器或Intel的x86处理器的刀片,这也是目前唯一能够提供跨越Linux、Unix和Windows平台的刀片服务器平台。
Dell在2002年4月推出了配置双CPU的PowerEdge 6600和PowerEdge 6550刀片,以及安插它们的Chassis——PowerEdge 1655MC,3U高的PowerEdge 1655MC内最多可插6个刀片。由于Dell的特长并不在硬件研发,所以Dell也并没有过多宣传硬件上的创新技术,而是宣称其Open Manage Remote安装工具可以让用户建立并捕获服务器操作系统中的信息,并通过网络传输给其他的刀片,以方便地配置新的刀片。不过现在看来,在国内市场上,Dell推广机架的力度远大于刀片。
国外的刀片厂商还有美国的F5 Networks、日本的富士通、NEC和Visual科技等。
在国内,主要的厂商除上面提到的新汉(Nexcom)之外,台湾网虎(Coventive)公司曾在2001年初推出其网虎Blade 32660刀片服务器。2002年初,伴随国际厂商进军刀片服务器领域,国内的联想、浪潮和曙光也都跟上了步调,相继推出自有品牌的刀片产品,分别是联想万全309r、浪潮英信超群109和曙光TC1600。据悉,曙光即将推出其新一代刀片产品NexBlade416和刀片机群系统曙光4000B;而首次进入此领域的方正科技通过与Intel的紧密合作,也将推出名为方正BD-10的刀片服务器;此外,北京八亿时空、深圳星盈科技和台湾凌华科技也推出了各自的刀片产品。
标准和性能是主因
第一次刀片热潮之所以悄然冷却,除了全球IT进入寒冬的大背景,另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第一代刀片服务器因为采用的cPCI版本不一致,再加上厂商有意无意地制定各自的生产标准,让用户采购时心存疑虑,从而影响了刀片的发展。
而除了标准差异之外,影响第一代刀片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性能较差。例如当时常见的刀片配置是:1颗PⅢ 1GHz处理器或者P4-M甚至是Transmeta 5600处理器(其性能只相当同频率PⅢ的30%),配备ServerWorks LC-E芯片组、Intel 815芯片组或是Via Apollo Pro 266芯片组,最大支持带有ECC功能的3GB内存,硬盘则大多采用2.5英寸的笔记本硬盘。而且当时的刀片从外观和功能上看,大多和采用cPCI标准制造的用于工控系统的全长卡没有太大区别。
因此,正是因为标准的不统一和性能上的缺陷导致了第一代刀片成为许多用户眼中的鸡肋,导致了第一次刀片热潮的冷却。
典型刀片系统示意图
相关阅读:
评论排行
- uc营销管家——高效率的销售软件(28)
- 代替人工拨打电话的软件:亮剑天下自动...(15)
- 商路通技术总监黄河专访:技术上叫板的疯子(13)
- 华晨汽车客服中心通过CC-CMM应用级L1认证(7)
- 小米挤下HTC,居中国消费者常用手机第五(6)
- 因科美E350不需电话会议平台就能实现多...(6)
- 技术上叫板的疯子(5)
- 亿伦公司推出新版本“智能外呼营销平台”(5)
- 小米挤下HTC,居中国消费者常用手机第五(5)
- 葡萄牙电信携手华为部署LTE商用服务 (4)
- 客服人生:入职凡客四年半的她,刚“被...(4)
- 杀毒先锋2.0新版发布,功能升级(4)
- 腾讯EC与金伦合作 开启云联络中心新里程(4)
- 金伦企呼云呼叫中心备受媒体及用户关注(4)
- 态度是一把钥匙(3)
- 未来的联络中心:克服商业与技术变革带...(3)
- 电话、电话、更多的电话:如何管理?(3)
- 亿群发布GSM/3G IP通信解决方案(3)
- 华为与瑞星建立云计算虚拟化防病毒战略...(3)
- 塔迪兰Aeonix统一通信和协作(UC&C)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