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由市科协副主席贺慧玲主持,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曹曲京;中国网通副总裁兼北京通信公司总经理、北京通信学会理事长赵继东;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北京通信学会副理事长林金桐;中华知识生产力协会理事长陈芬玉女士;京港学术交流中心总裁李乃姚先生等出席了开幕式。
赵继东理事长、李乃姚先生、陈芬玉女士分别在会上致辞。北京通信学会常务理事、青年委员会主任唐雄燕博士;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院院长王文博教授分别主持了论坛交流会。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网络融合与演进,参加此次论坛的成员有政府机构高级代表,电信运营商的专业人士,电信及网络科研和教育机构的业内青年专家、学者260余人。来自京、港、台的知名青年科学家围绕目前所关注的电信网如何向下一代网(NGN)演进,NGN的技术进展与发展策略,移动通信与固定通信网的融合,电信网与IP网的融合,传送网与数据网的融合,三网融合的机遇与挑战,网络融合所带来的业务创新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为更好地共同推动中国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本次论坛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下方面:
一、下一代网络融合与演进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所长刘多介绍了国际、国内NGN标准化工作情况,关于NGN的定义虽然一直是讨论的热点话题,但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
ITU-T对NGN给出明确的定义:NGN是基于分组的网络,能够提供电信业务,利用多种宽带能力和QoS保证的传送技术,其业务相关功能与传送技术相独立,使用户可以自由接入到不同的业务运营商,支持通用移动性,实现用户对业务使用的一致性和同一性。NGN的主要特点有:支持业务多样化,提供开放的业务接口;是可方便的管理调度和维护的,具有低的维护成本;保证质量和有足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承载。
目前对NGN全面研究的标准化组织主要有ITU-T和ETSI。ITU-T专门成立了NGN FocusGroup研究有关NGN业务,QoS、信令、安全、融合以及未来基于分组技术的网络等方面的标准,ETSI也成立了一个TISPAN小组,它是基于3GPP的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进行NGN研究的,TISPAN制定NGN项目的路标是固定和蜂窝NGN的融合、预计TISPAN在业务、体系等方面的研究速度会快于ITU-T
NGN标准在国内的研究主要是由中国标准化协会(CCSA)进行的,主要包含接入网,传送网,软交换体系,IPv6和移动网等几个方面。NGN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标准化工作要有一个过程,尤其是NGN的体系架构,服务质量和安全性等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我国在NGN的研究和标准化方面与世界标准化组织的研究处于同步发展阶段,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
中国电信研究院赵慧玲副院长在会上介绍了网络与交换技术工作委员会的NGN标准工作进展情况,同时也带来了国际NGN标准化进展及国外运营商关于NGN的考虑的最新讯息。国际电信联盟2004年世界电信标准化全会(WISA-2004)确定NGN2004~2008年研究重点。NGN研究组(原SG3)重点研究NGN网络架构、业务需求、网络性能、网络互通、网络演进与融合等内容。网络融合、网络演进,可管理性及服务质量是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
网络融合是NGN体系架构研究的重点。指固定网与移动网融合。目前以欧洲ETSI为代表的TISPAN计划提出了基于IMS的体系架构为NGN的主体架构,认为IMS代表了NGN网络发展方向。IMS系统采用SIP协议进行端到端呼叫控制,这为IMS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接入提供了技术基础。使网络融合成为可能。
网络演进特别是PSTN的演进是目前各运营商关注的焦点。在网络演进过程中必须尽可能的保证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及迁移的平滑性。关注业务服务质量,路由计划,编号等方面的问题。
可运营可管理的IPQoS电信网是网络演进的关键。作为电信运营商NGN的演进必须选择和折中这是一个渐进过程。吸取国外电信运营商对NGN演进的经验。中国电信对NGN也有如下的考虑:电信网的交换网将向软交换网络演进,城域网选择MSTP多业务平台方案,互联网发展将以宽带业务为主,承载网络采用IPv6标准。最后她还指出运营商应更关注业务层面融合,通过构造一个统一的业务平台(即Killer Service Platform)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中国联通技术部新技术处王明会处长在会上介绍了中国联通NGN的发展策略。中国联通目前是国内唯一同时具有固定、移动运营权的综合电信运营商,并已建成了覆盖全国的CDMA移动网,GSM网,长途电话网,互联网,VoIP电话网和ATM数据骨干传输网。如此众多网络今后如何协调发展和演进是目前亟待研究的严峻课题。联通专家表示联通公司固定网技术发展方向将积极向一下代网络演进,目前已开展了固定网NGN试验,同时也非常关注移动软交换技术及固定网与移动网融合技术的进展。
中国网通研究院唐雄燕博士从固定运营商角度交流了业务创新与网络演进的体会,他指出,业务创新将是固定网运营商焕发活力和赢得未来的根本途径,所以必须认识到固网增值业务的战略价值。固网依然有自身优势,例如稳定可靠,宽带网络,必须在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业务创新。而向下一代网络演进是业务创新的必然需求,网络演进是创新的基础。下一代网络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和融合,它是运营商引入NGN的驱动力,并将推动行业价值链的开放和多元化。运营商发展软交换网络是业务创新和网络演进的重要途径。部署软交换网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能提供更加丰富的业务应用,以更优的价格,更便利的方式,更有吸引力的业务组合方案来满足客户与市场的需求,同时推动传统电信网逐步向开放、融合的NGN迈进。目前软交换网已由试验阶段逐步走向商用阶段,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向NGN演进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NGN不仅意味着网络技术的变革,也意味着业务类型和服务方式的革新,NGN的成功不仅需要新一代的网络技术,更需要新一代的经营理念和运营机制。
来自香港大学的李安国教授展望了网络融合的发展方向,他认为网络融合应包括业务融合、传输融合、产业融合和设备融合。业务融合将提供给用户综合业务,例如通过互联网提供电话业务;传输融合是指由不同网络所组成的网;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公司合作或合并融合成一个多媒体产业;设备融合是指用户终端设备融合,例如融合PDA功能的智能化手机。网络融合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如下:由于IP是一个尽力而为的系统,所以必须保证QoS;运行在以IP为基础网络上面的电信业务的可靠性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为保证用户的隐私性,还必须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包括认证和信息机密。最后李教授强调:网络融合已经发生,并将产生大量机遇,而网络融合最根本目的就是降低投资,节约成本。
大唐电信科技公司副总工陈山枝博士分析了信息产业融合的驱动力,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政策管制三方面。他表示融合将会在服务、终端和网络三处发生,终端融合与服务融合是网络融合的最初出发点与最终归属点。终端融合即3C融合,它涉及到射频,软件无线电,电池,IC和SOC(Systerm-on chip)以及显示等关键技术。服务的融合是指运营商需要从目前的增值业务向增值服务转变,运营商应提供一站式服务(如:一点开通,统一帐单等),电信业务与行业应用结合,如娱乐业、消费业、商业交易业,通过收入分成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张,对消费者屏蔽行业的差异,实现服务的融合。网络融合具体体现在:无线的融合,如WLAN,WIMAX,数字视频广播(DVB)与移动网融合;固定网与移动网的融合;移动网与互联网的融合;融入新型网络技术,如传感器网,家庭网络,内容分发网(CDN),网络。最后他指出业务与终端将决定NGN的最终形态,而用户需求的迫切程度将决定融合的先后次序。
二、下一代互联网
由于互联网的崛起,IP无处不在,所以NGN还是选择IP作为其统一协议。
下一代互联网将以IPv6协议为基础,IPv6能提供更大容量的地址空间,也将给中国信息网络建设带来新的契机。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主任马严教授介绍了建设中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以及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IRNET承担建设的CNGI主干网之一CERNET2的建设情况。CNGI项目目的是使中国在2005年前建成世界上最大的IPv6网络并争取成为在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网络研究和产业化领域领先的国家。建设项目包含下一代互联示范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实验和示范系统以及产业化开发与应用推广三大组成部分。其中,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建设内容包括支持IPv6协议主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的建设以及国际互联和交换中心的建设。
研究IPv6网络的核心技术并开发出一批关键应用对CNGI的成功实施非常重要。CERNET2是CNGI的主干网之一,其建设目标是建成我国学术性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在满足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建设项目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兼顾先进性和实用性,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国内外成功经验,提供开放性科研服务,支持技术试验与示范应用,为孵化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提供基础环境。CERNET2主干网是基于CERNET高速传输网进行建设的,采用纯IPv6协议,用户网将逐渐实现对IPv6的全面支持。
三、数字北京与数字奥运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予北京电信业一次难得的机遇,而下一代网络技术的系统结构,组网目标,业务提供形式能够很好地满足奥运会通信系统的需求,因此,本次会议上北京市信息办数字奥运办公室张宇航副主任也给出了2008“数字奥运”通信网络设想。
2008年“数字奥运”的目标要求基本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奥运相关场所都能够安全、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取可支付得起的、丰富的、多语言智能化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数字北京”是北京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北京市民带来信息化服务和便利的形象化概况。“数字奥运”是首都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数字北京”发展和前进进程中的里程碑。同时也是“数字北京”工程的加速器,是推进首都信息化高速发展现实的需求,最重要的机遇,最有价值的品牌和最直接的动力。以人为本的信息服务是数字北京,数字奥运的发展目标。奥运会对通信的需求包括移动通信系统,固定通信系统,广播电视技术,数字集群电话和无线电频率协调,目前北京正大力开展奥运相关信息化建设,包括建成非紧急综合服务平台和应急综合平台,以完成通信保障任务。
本次会议,专家、学者还介绍了与NGN相关的最新技术,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傅承鹏教授介绍了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最新研究成果——第四代通信(4G)的传输协议。他表示4G的动力在于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而现有的传输协议还不能满足4G的需求,4G的核心技术在于应用认知,无缝服务和高性能。正在研究中的VenoII是适合4G的传输协议,它相当于传输层TCP协议,但功能扩展了许多,支持SST等语音、数据、多媒体,可作为一个统一的,支持无缝连接移动性的TCP协议。台湾专家也交流了下水道光纤铺设技术的实施方案,这种技术可带来降低成本,铺设灵活,避免重复开挖,节省地下空间等好处,对于已发展大城市的光纤铺设工程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围绕移动通信网络相关技术和移动业务运营状况,专家分析了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并指出下一代网络与3G的关系在业务方面二者是一致的,只不过3G在多业务网综合方面先行了一步。3G网络建设还是具有艰巨性的,需要分阶段规划。
此外,电信政策方面的专家、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政策所所长陈金桥也介绍了中国电信的监管政策,主要包括市场准入、互联互通、电信资费、普遍服务、电信资源管理、电信技术、外资管理和电信服务质量监督等政策。未来监管政策趋势将是更加法制化的监管体系,专业化监管机构及融合管制。
本次论坛,来自京、港、台的青年科学家共同探讨了网络融合与演进方面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技术及新方法,交流各自在网络融合与演进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与取得的经验。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促进京、港、台在网络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相互借鉴与合作,促进科技与产业的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为今后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北京通信学会肖彤供稿 原文刊登于首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