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 > 文章精选 >
 首页 > 新闻 > 文章精选 >

聊天机器人不是用来聊天的 (上)

2018-05-18 10:11:16   作者:Grandsys 创新研发部 Pei   来源:CTI论坛   评论:0  点击:


 聊天机器人不是用来聊天的 (上)
  是的,你没看错,聊天机器人(Chatbot)虽然名为聊天,但并不是用来聊天的。藉由这波聊天机器人的热潮,让我们来聊聊人工智能吧。
  去年四月,脸书公司执行长祖克柏宣布了新版的Messenger平台后,「聊天机器人」便成为软件圈的一个新玩具。新创公司和软件大厂纷纷推出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开发工具,让传统企业可以轻松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聊天机器人。无可避免地,这个趋势也开始冲击传统客户服务产业,银行与电信业也急于推出自己的聊天机器人。然而一听到「机器人」,消费者脑中便会浮现长期以来对「人工智能」的想象。要接触到机器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已经有各式各样的聊天机器人出现在社群媒体等聊天平台上。我们每天都离不开这些聊天软件,但当你面对一个显然是机器人的账号,却能够做出类似真人的复杂响应时,好奇心便会被激起,会想要测试、揣摩「人工智能」到底有多厉害。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概念毫不陌生,或许都要归功于过去几十年来看了无数的科幻电影。
  在科幻电影的世界,人工智能一直是非常热门的题材。我们预测未来科技发展会打造出更聪明的机器。举几个经典例子来说,像是威尔史密斯在《我,机器人》里所呈现的人机冲突,以及最近的电影《机械姬》中那逼真地足以玩弄人类情感的女性机器人。我们对这种人造的智慧感到害怕,怕机器人越来越像人类,甚至超越人类。有些电影中的机器人是没有形体的。像是《魔果终结者》里的天网,或是《钢铁人》史塔克的智慧助手贾维斯。不管有没有形体,这些电影都在告诉观众:机器人有朝一日会在各方面都比人类优秀。但我们真正恐惧的不是那些超凡的能力,而是电影中的机器人开始做一件事:独立思考。如果机器人学会了独立思考,有了自我意识,它就不再是为服务人类而生,也就意味着它能违反人类的意识来行动。我们希望机器拥有智慧,却又对这种反扑的可能性感到害怕。
  然而,这真的是科幻电影才有的情节吗?这几年确实越来越常看到「人工智能」出现在报章媒体上,谈论人工智能如何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机器人在各种竞赛中不断击败人类;以及越来越多知识工作,甚至传统认为极其复杂的决策工作都可以由人工智能执行。我们也看到科技大厂频频推出各种标榜「智能」、「智慧」、「机器人」的产品。按照这样发展下去,彷佛我们内心的担忧正在一点一点成真。科幻电影中高度智慧的机器人将会诞生。有一天,我们必须面对足以和人类媲美的个体。甚至,会不会有一天脱离人类的掌控?就像科幻电影那样。
  然而,这种担忧是出自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理解。
  在学术上,人工智能可以粗略地分成两种。第一种,是过去我们定义一个「聪明的人」所拥有的技能:博学、强记、分辨事物等能力。现在的机器要做到博学强记已经非常容易,我们有成熟的搜寻与储存技术,像是人们已经很习惯使用搜寻引擎查询信息,或用行事历和记事软件来处理待办事项。事实上,在手机计算机问世前,博学强记也曾被视为是「智慧」的表现。但到了现在,已经没有人认为这些可以称为智慧,这只是每个机器都拥有的基本能力。我们期待机器应该变得更智慧,也就是能像人一样分辨各种事物。在过去,认知能力一直是人类能做到但计算机很难做到的事。常见的认知能力有影像辨识、语音识别、理解语言等等。如果计算机得到与人类相仿的认知能力,就几乎可完成所有以往只有人能胜任的工作,也就变得像人类一样「智慧」。但在计算机科学的领域里,博学、强记、分辨,并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最终目标,只能称为「弱人工智能」。另一种人工智能等级是「强人工智能」,其野心,是要让机器得到自主思考的能力,甚至能够理解感情,拥有自我意识等人类的核心价值。简单来说:弱人工智能是认知能力,强人工智能是思考能力。
  很多人混淆了认知和思考,认为只要机器能够认知,就终究能够思考,事实上不是这样。现在的人工智能能够让机器人取得认知能力,却不会让机器人变成科幻电影中的高度智慧。现在的机器人能听懂你的话,是因为它的语言认知能力可以把句子拆解分析,找出语意类别,分析情绪,并作出设计好的响应。但这不代表它有产生任何想法,或是自我意识。
  每个人对科技发展都有不同的想象与期待。然而过度乐观或悲观,都会让我们错失重要的事物。现在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也是如此,有些人过度吹捧(或过度恐惧)其力量;有些人过度轻忽其影响:而大多数的人也未曾真正认识人工智能应有的角色。现在,让我们来谈谈这些谬误。
  过度吹捧人工智能
  第一个谬误就是过度神话人工智能,如前面所说,科幻电影中那能够自主思考的强人工智能,从学术的角度看只是一个理想。
  许多科技乐观主义者相信,科技发展有加速成长的效应。因为我们可以用今天计算机打造明天的计算机,再用明天的计算机打造未来的计算机。就像金钱有复利成长一样,计算机运算能力并不是以线性成长的(1,2,3,4,......),而是以指数成长(1,2,4,8,......)。过去有个非常有名的摩尔定律,就是说明计算机硬件运算能力会呈指数成长,在过去的50年来,这个定律一直没有被打破。指数成长的力量非常可怕,数十年前的人们完全无法想象现在的计算机科技。可以想象,人工智能的未来也会呈指数成长,所以强人工智能的出现也是有可能的。支持这类论点最有名的是未来学家库兹威尔(Raymond Kurzweil)教授。他把强人工智能的出现称为「奇点」,认为在未来人类的大脑将可以上传到云端,甚至创造能够理解爱的机器人。根据他的预测,这个转折点可能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就会发生。
  但如果你仔细审视当今的人工智能技术,这类预言并没有太多根据,只是一种推测。计算机科学家并不知道怎么创造出心灵、意识。事实上,整个科学界根本还没弄清楚人类的意识是怎么运作的,更不要说如何打造一个。当然,你可以说任何事都有其可能。科幻小说家与未来学家的共通点就是他们都在寻找可能性。但我们也要知道,越是对未来有高度期待或恐惧的言论,越能吸引读者注意,报章媒体也偏好这类言论,使得社会大众对人工智能有着完全错误的期待。许多专家也试着从实务的角度提出建言。李开复在今年的《人工智能来了》趋势论坛中提道:「其实强人工智能根本不存在,未来十年内发生机率是零。」换言之,以现行的技术,强人工智能是不可能的。
  我们需要强人工智能吗?新锐历史学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他的新书《人类大命运》中提到,虽然我们不知道要怎么创造出意识,但目前的人工智能不需要意识也可以运作得很好。机器人不需要像人类一样,有想法,有欲望、有感受,就可以完美执行复杂的任务。现行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做出非常复杂的任务,从机智问答比赛中获胜,到能够开车上路。但从软件的角度来说,这些行为都只是追求优化的算法,其中不需要任何自主意识的参与。
  另一方面,我们也未必希望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和心灵。就像我们害怕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反扑,你会希望你的手机拥有自我意识吗?你能想象你的手机有一天可能会对你有意见、讨厌你、甚至背叛你吗?我们总还是希望机器是为了服务人而生,赋予其意识并没有必要,我们也还没做好心理准备该如何与之共处。
  所以,强人工智能只是一个理想概念,但事实上做不到、不需要做到、也没有心理准备做到。社会大众必须舍弃对强人工智能的预期,才能正确理解现今人工智能的角色。
  低估了认知革命的可怕
  另一个对人工智能的谬误则是忽视。显然,如果对新的科技浪潮太过无知,必然会冲击到你的职业生涯。但如果你已经认识人工智能的分野。知道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聚焦于让机器拥有博学、强记、认知能力的「弱人工智能」。你或许会感觉,弱人工智能是不是真的很弱呢?那么,你显然不知道认知能力是多么强大的一种能力。
  有赖于这几年大数据的快速发展,让过去没有机会发展的深度学习算法得到了重要的燃料,而那是近年机器学习领域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机器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强调让人工智能能够像人类一样学习的关键。有了深度学习算法,机器就开始可以识别影像(例:我看到图片里面有三个人。)、听得懂语言(例:我听到他刚刚说‘你好’。)、还有各种以往要靠人类的感官才能分辨的任务,这些都是属于不同的认知能力。事实上,人类也不是一出生就能分辨所有事物,而是根据经验慢慢学习而来。算法赋予了机器学习的能力,也就让机器可以认知各种事物。
  认知能力不只是分辨五官接收到的讯号。事实上,所有复杂的决策工作都是由不同层次的认知阶段组成。视觉辨认物体,辨认语言文字,辨认情绪等基本认知能力,这些主要是提供我们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人可以结合过去经验,做出较高层次的决策。像是医生能够辨认出病患是得到什么疾病,警察能够辨认出谁嫌疑重大等等。如此复杂的分辨工作,机器有可能学会吗?答案是可能的,不管是什么领域,人类之所以能做出专业判断,靠的是经验累积而成的模式辨认能力。专业人士或许很难用语言描述这些模式,但他们的大脑已经形塑成能快速辨认这些模式。深度学习算法运用非常类似的方法做模式辨认。人类是用经验形塑大脑,算法靠大量数据调整参数。除了知识工作会倚赖模式辨认,很多应属于创造性的工作,也都是只是把我们脑中既有的模式表现出来。像是作家、音乐家、艺术家在创作时,都必定有可以重复运用的模式和技巧。当机器人拥有模式辨认的能力,就可以「创作」出相仿风格的作品。除了少数一些全然开创性的工作,绝大部分的工作都有模式,也都可以被机器学习。
  仔细想想,几乎所有人类赖以为生的工作都是属于认知能力的范畴,机器人都可以透过巨量数据学习,得到与人相仿的认知能力。换句话说,只要你的工作是有重复性质,即使是传统认为难以取代的白领工作,拥有高超认知能力的机器人都可以取而代之。
  李开复和雷军都曾说过类似的话:「人工智能将导致50%的人失业。」科技的加速成长效应,虽难以带来强人工智能的自主意识,但却足以把弱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推升到人类望尘莫及的境界。机器的认知能力会不断进步,直到比地球上任何一个人类都好。像是,社群网站脸书的人脸识别能力已经可以认出数十亿张脸孔,这显然不是任何人能够做到的事。在未来,我们会看到人类在其他面向的认知能力都渐渐输给机器。许多我们以为适合人来做的工作,由机器来做都更好。
  弱人工智能一点也不弱,我们「只」是赋予机器人认知能力,却有可能带来人类史上最大的科技性失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CTI论坛无关。CTI论坛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