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中国移动本月初正式发布彩信业务的时候,已经准备好了数码照片发送、收发贺卡、网上游戏、接收新闻、有声天气预报等几大类、几十种业务应用。为什么单单把数码照片发送拎出来大力推广呢?原因还是在于这项应用在海外,主要是在日本市场有成功的先例。最近来自日本第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的一则消息一定让中国移动非常振奋:J-Phone表示,其可拍照手机用户已超过700万户,也超过其整体用户数的一半。J-Phone公司人士甚至表示,“人们现在视拍照功能为手机标准配备。”来自日本市场的信息似乎证明了数码照片发送确实足以担当彩信业务的“先行军”,但近日来自国内媒体的报道却又为这种自信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据报道,为了了解手机用户对短信息的使用情况和未来使用趋势,北京九力营销顾问公司对北京市100位手机用户进行了电话访问调查。针对短信服务,调查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年轻、高学历、高收入群体是用户主力。报告称:“40岁以下的群体是短信息的主流使用群体,尤其是23岁至30岁之间的上班族年轻群体。另外通过对比不同学历手机用户对短信息的使用情况发现:学历越高的手机用户使用短信息的比例也越高并呈上升趋势。”对于刚刚起步的彩信业务,调查也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从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收入水平手机用户对MMS的感兴趣程度来看,年轻群体,尤其是22岁以下的群体对MMS比较“感冒”,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水平,收入水平在2000元以下的群体对MMS的意向比较高。稍加对比就会发现,如果像现在这样以数码照片发送定义彩信,那么它的发展就存在很大的隐忧:那些年轻、高学历、高收入的用户在大量使用一毛钱一条的、“物美价廉”的短信服务,而对于六毛钱一条、相对而言要贵得多的彩信业务兴趣十足的却是22岁以下、低学历、低收入(也许还没收入,因为还在上学)的群体。而问题的主要症结就在目前过高的手机价格上。
在调查中,当被问到必须更换手机会不会成为使用彩信的障碍时,有40%的消费者表示即使需要更换手机也还会考虑此项业务。但不知道消费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没有被告知,他们需要更换的彩信手机只有寥寥几种,而且没有一种售价低于5000元。人民网近日报道了可拍照手机在南京热卖脱销的消息,消息称“可拍照手机虽然价格高达5000多元,但非常好卖,现在这款手机都已脱销,购买者的年龄多是30岁左右。”看来,在终端价格承受能力方面,彩信服务主力消费群体与彩信终端主力购买群体之间存在不小的断层。
以我之见,虽然数码照片发送确实是彩信服务中最新奇、最吸引人的一种,但它更多的是为手机厂商提供了新的卖点。因此,手机厂商们把数码照片发送等同于彩信业务还可以理解,但是中国移动进行如此片面的推广就很不明智了。从以上的分析看,对于运营商来说彩信业务到目前为止只吸引了消费能力很弱的一部分群体的兴趣,而且这部分群体又难以承受使用数码照片发送业务的高昂成本,既然如此,就应该多向他们推荐诸如收发贺卡、有声天气预报等对于终端要求较低的业务。像现在这样,把彩信业务仅仅等同于数码照片发送,一旦消费者形成这种以偏概全的片面印象再想要扭转过来会是很麻烦的。
其实,困扰着彩信业务发展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发送信息耗电高、发送时间过长、费用较高等等,但在彩信业务刚刚登场的时候让用户对其形成全面、而不是片面的认识应该是这个阶段的当务之急。
新浪科技(tech.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