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北京计划3年内将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统一为“120”

2019-11-28 11:09:48   作者:   来源:北京日报   评论:0  点击:


  3年内,市民呼叫急救车时,只需拨“120”一个电话号码即可。昨天,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及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意见建议。
  副市长卢彦介绍,本市计划用3年时间,将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统一为“120”,实行全市统一指挥调度,逐步实现一个急救号码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同时,将实现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小于12分钟,急救呼叫满足率大于95%,服务满意率大于98%的目标。从本月起,999符合条件的车辆和人员将启动纳入120急救服务体系。
  将开展社会车辆不避让急救车专项整治行动
  卢彦介绍,今年1月—10月,全市新增运行急救工作站42个,新增运行救护车35辆,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约16分钟,同比缩短3.1分钟。目前全市急救呼叫满足率提升至95%,较年初提高近11个百分点。
  在加强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方面,将群众电话呼叫需求分为急救和非急救两类,按需求分类调派不同急救资源提供服务。率先在市属医院实现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启动了院前院内急救信息衔接项目,依托120指挥调度系统实现调度中心、救护车及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此外,实现了急救指挥调度系统与百度、高德等导航系统衔接,引导社会车辆主动避让救护车。未来,将由交管部门牵头,开展为期3年的社会车辆不避让急救车专项整治行动。
  符合条件的999车辆和人员纳入120
  卢彦介绍,议案反映的问题包括,本市院前医疗急救长期存在2个急救呼叫号码、2套指挥调度系统,尚未实现统一指挥调度,统一监督管理困难。
  对此,本市已实现120、999急救调度“首接负责制”,建立了“谁先受理谁全程负责到底”的工作机制。目前120、999之间每日互转呼叫近200次。下一步,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统一为“120”,实行全市统一指挥调度,逐步实现一个急救号码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具体来说,一是将999符合条件的车辆和人员纳入120急救服务体系。在999救护车上加装120车载信息终端,车身喷涂北京急救统一标识,实行统一指挥调度,计划于本月启动该项工作。对999提供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由政府购买。逐步将999号码回归红十字会“救灾、救助、救护”职能,999将逐步加强承接非急救转运服务和航空医疗救援任务。2021年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主要由120承担,999可作为重大突发事件和重要活动保障的补充力量。
  同时,完善120指挥调度系统。增加按病情轻重缓急进行分级分类调度的功能,预留与二级、三级医院的信息接口和居民健康档案的数据接口。加强与110、122、119三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共用,研发手机客户端急救呼叫功能。
  每个乡镇街道至少设1个急救站
  在急救体系规划和站点建设方面,将采取“市级统一规划、属地政府主建、行业部门主用”的原则实施。计划推进东城区、西城区、亦庄地区和通州区由北京急救中心直接负责,其他13个区由本区负责,接受市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和绩效管理。
  此外,年底前编制出台《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全市每个乡镇(街道)至少设1个急救工作站。在此基础上,加强回天地区、亦庄地区等人口密度较大区域急救站点的建设。
  急救医师优先享编制保障
  急救队伍建设方面,卢彦介绍,为了解决医师短缺问题,将对专业技术要求高的人员,如医师和部分指挥调度人员,优先使用编制保障;对护士、驾驶员、担架员等通过劳务派遣、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补充。支持和引导二级、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人员以轮转方式,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2020年启动主治医师在晋升高级职称前到院前医疗急救岗位服务一定时间。设立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席位序列,与薪酬挂钩。
  此外,对在本市院前医疗急救岗位工作的非京籍医师,在人才引进和职业培训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人大支招
  坚持院前医疗急救的基本公共服务定位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认为,市政府高度重视议案办理工作,在议案办理过程中,认真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也发现,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与市民的需求还有差距,与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安全运行的要求还有距离。针对议案督办中发现的问题重点,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开出了“药方”。
  问题1 120和999尚未实现统一指挥调度
  虽然两套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网络实现了“首接负责制”,但各自独立指挥调度和运行的问题仍未解决,重复呼叫派车、浪费急救资源的状况依然存在。
  问题2 999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公益性边界模糊
  999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从事院前医疗急救调度转运的同时,还从事着非急救转运、医疗上门服务等市场化业务,并在事实上与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捆绑运行,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公益性边界模糊,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 支招
  坚持公益属性尽快统一呼号
  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承担着急危重患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的紧急救治,以及突发事件和其他公共安全应急处置等职责,是基本公共服务和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政府主办,确保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公益属性。
  因此,应落实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尽快将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专用呼叫号码统一为“120”,尽快实现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统一指挥调度、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监督管理。按照2021年后“120”承担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目标,加快北京急救中心和120服务网络的改革。
  问题3 全市急救站点运行管理模式过于复杂
  120服务网络共有20个分中心和214个急救站点。其中,北京急救中心管理的5个直属分中心、37个直属站点分布在东城等8个区,由市级财政统一保障。其余15个区级分中心(西城区未设分中心),有完全独立法人、依托医院的独立法人、依托医院的非独立法人等多种模式。区属的177个急救站点有依托医院设在急诊科的,有由医院提供场地独立运行管理的。各区分中心和急救站点隶属关系和运行管理模式各不相同,发展很不均衡。市直属分中心与所在区的分中心存在职能划分不清,服务范围重叠交叉等问题。
  • 支招
  合理划分职能和服务范围
  科学构建市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点和院内急诊组成的全链条急救服务网络,合理划分市直属分中心与各区分中心的职能和服务范围,防止制度建设碎片化。
  加强中心城区急救资源的统筹能力和保障力度,将计划中市急救中心直属队伍直接服务的范围适时由核心区扩大到城六区。统一规范各区分中心的职能,市区院前医疗急救实行统一财政保障标准。
  问题4 院前院内衔接不够畅通
  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建设滞后,院前院内缺乏实时沟通的电子信息平台。院内医疗支持院前医疗急救总体上不足,一些大医院急诊科人满为患。
  • 支招
  统一全市急救车辆医疗信息设备配置
  加快推进急救体系信息化建设,推动院前医疗急救、院内急诊、居民电子病历和健康管理档案等信息共享。加快推进二级以上医院急诊科室能力建设,全面落实急诊科预检分诊分级。统一全市院前医疗急救车辆的医疗信息设备配置,实现急救车与目标医院急救信息实时沟通对接。
  问题5 非急救占用急救资源
  目前本市还没有提供非急救转运业务的专业队伍,加上急救知识宣传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非急救转运需求的人群拨打急救电话呼叫急救车辆,占用紧缺的院前医疗急救资源,以及“黑救护”等问题日益突出。
  • 支招
  建立急救与非急救分类服务监管体系
  从院前医疗急救的基本公共服务属性出发,合理界定急救与非急救的服务范围,落实急救车不得从事非急救业务的要求,尽快实现急救服务和非急救服务的剥离。
  加快制定非急救转运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明确非急救转运准入条件、收费标准、设施配备、服务规范,实行急救和非急救分业监管。加快999向非急救服务转型。
  问题6 院前医疗急救队伍人才短缺
  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强度较大、职业风险较高、岗位待遇普遍偏低,缺乏有力的保障和激励措施,从业人员招不来留不住。
  • 支招
  长期从事院前急救人员享积分落户优待
  加快薪酬制度改革,以同级公立医院相应岗位平均水平为参照,建立公平合理的院前医疗急救人员薪酬调节机制。建立院前医疗急救医生定期进修机制,加快推进落实长期从事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在积分落户、转岗择业等方面优待政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CTI论坛无关。CTI论坛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专题

CTI论坛会员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