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华为云中大学未来已来,打造高校数字化转型新模式

2020-10-10 09:04:54   作者:   来源:CTI论坛   评论:0  点击:


  如果说今年最流行、最火的领域是什么?云办公、云课堂、云医疗……这些与云沾边的领域无疑占据了C位。可以说,在疫情的冲击下,一个“云上社会”正在加速到来。
  相较这些,云中大学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18年10月,苏州大学与华为就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打造一个镜像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云中大学;经过两年的建设,苏州大学在云中大学的建设上已经初见成效,“云中苏大”也成为华为高校数字化转型目标第一个样板点。
  不仅如此,“云中苏大”的建设,目标是成为未来大学的典范,为未来高等教育向全数字大学的转型提供可以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可以说,在高校加速数字化转型迈向智慧校园的今天,云中大学正在成为高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新模式和新形态。
  相比较高校上云、高校数字化转型、智慧校园等,云中大学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云中大学是对智慧校园的重新定义?云中大学又能够给高校教育带来哪些变革?这成为教育行业数字化转型领域最热门的话题。
  云中大学≠高校上云
  一说到云中大学,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许就是高校上云,事实上,高校上云是实现云中大学建设的前提,但并不等同于云中大学。
  近年来,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高校上云已经成为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比如,在基础设施层面,高校上云主要体现在通过公有云、私有云等的应用,打造更具弹性、可扩展性的ICT基础设施;而在应用层面,高校上云则是业务系统的云化,比如通过云课堂、云就业和云招聘等的应用,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服务。
  相比较而言,高校上云是一种动作,强调的是对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过程;而云中大学则是一种状态,体现的则是对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结果。两者尽管都是对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描述,但在对新技术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上却有着明显区别。
  正如华为中国政企教育业务部总经理曾伟经所指出的,未来大学的形态应该是在云中,云中的大学由现实和虚拟两部分组成,而且两部分是有机融合,互相促进的。也就是说,云中大学打破了传统物理大学的限制,在云中实现了对物理大学的镜像,同时两者又是同根同源,互相印证。
  云中大学不是简单的“传统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而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大学进行全面、系统性的重塑。比如,终身化学习、扁平化管理、个性化教学、混合课堂、自律自主性学习等,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将这些新的理念和方法落到实处。
  云中大学这一理念是苏州大学与华为共同提出的,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看来,未来将会有“三所大学”:第一所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物理空间的大学,第二所就是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来办的一所云中大学,第三所大学则被称之为“看不见的大学”,它是依托物理空间大学和云中数字大学,凝练出的一所精神永存、灵魂永驻的大学。
  美国密涅瓦(Minerva)大学颇有几分未来大学的样子:这所成立于2013年的大学完全没有校园,4年里,学生将在全球7所城市学习和生活;不仅如此,这所大学也没有固定的教室,教授也不讲课,每堂课不超过20个学生,大家通过密涅瓦自主研发的“主动式学习”网络平台参加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学生只要能连上网,在哪儿上课都可以。
  不管在密涅瓦大学这样的新兴大学,还是苏州大学这样拥有悠久历史的百年高校,在数字化时代,他们都在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教学、教育进行着尝试、创新和探索。
  数字孪生助力 云中大学带来全面变革
  在云中大学的建设中,数字孪生的应用是关键一环。数字孪生是指物理空间中的对象在虚拟空间中的数字模型,该模型通过传感器随时获取真实物体的数据,并随之一起演变、成熟甚至衰老。利用该模型,人们可以对物理对象进行分析、预测、诊断或者训练,从而优化和决策。
  数字孪生并不是一项全新的技术,而是建模仿真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发展之一。与一般的建模仿真相比,数字孪生的模型是数字化、动态的,数字模型与其物理对象始终保持一致。但如今,数字孪生的应用已经不仅限于制造领域,而是成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一座城市,物理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均可拥有数字孪生模型。在物理空间的大学形态同样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基于数字孪生等技术建立起的镜像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云中大学,将以前所未有的技术优势融合各种资源和力量,突破教育固有的时空、资源、身份等限制,为传统大学教育带来全面变革。
  在云中大学中,数字化是基础,镜像化赋予数字以生命,让数字变成数据,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让现实校园更智能。具体来说,云中大学建设,为大学带来的变革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 首先,云中大学的建设,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不仅可以打通学生、学校、教室和老师的界限,实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还能通过虚拟大学与现实大学的对接,打造沉浸式课堂,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多维感官来全面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 其次,云中大学可以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框架,让教育资源更加普惠,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学习计划,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能与老师更加深入的沟通交流,真正让“学习者”成为教学的主体,实现以人为本、因人施教。
  • 第三,云中大学还能让大学管理与服务变得更加精准。其中,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可以让老师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同时,帮助高校管理者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到大学发展的态势,预测大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正如华为和苏州大学所践行的那样,云中大学的建设,将催生高等教育从传统的“一所学校、一间教室、一位教师、一群学生”转变为“一张网络、一个终端、成千上万名学生、学校教师任挑选”的新型教育形态,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学习,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行进在“上好学”的路上。
  携手“懂行人”,云中大学重新定义智慧校园
  从云中大学所带来的变革来看,这已经超越了传统智慧校园的范畴,成为高校数字化转型的一种新模式和新形态。
  在传统意义上,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也就是说,过去的智慧校园更多侧重于网络的感知和联接能力。
  如今,具备数字化、镜像化和智能化三大特征的云中大学,正在重新定义智慧校园的建设模式和建设目标。新型智慧校园的建设,需要通过数字平台的构建,实现ICT基础设施的融合和升级,进而更好地承载各种数字化应用系统,实现对物理空间大学的镜像;并通过数据统一和对数据价值的挖掘,真正实现科研、教学、管理等的数字化、智能化。
  携手教育“懂行人”,云中大学的建设正在迈向全面落地。比如,苏州大学通过与华为的合作,已经建成了中国高校第一个数字平台、第一个“5G+VR”的360教室,入驻了第一个“云中苏大”原住民。在此基础上,苏州大学还将与华为共同打造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教育息壤数字平台和应用,并发挥云中大学模式的示范效应,为中国高校数字化转型做出贡献。
  而上海理工大学则通过与华为的合作,致力于建设“全数字化大学”,为此,华为帮助上海理工从整体设计入手,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形成“一盘棋”的整体战略思维,并制定出学校未来3~5年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同时,华为也已经帮助上海理工实现了“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的有机结合,用数据驱动大学管理服务流程、治理变革,以办事应用的场景化集成提升师生服务体验和管理效能。
  去年,东南大学也提出了“数智东南”的建设目标,为此,东南大学也在通过与华为的合作,加速推动ICT基础设施建设与场景应用的深度融合,以网络、平台、应用建设,推动网上东南和一站式服务。
  从苏州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实践可以看出,借助数字技术的应用,这些高校正在加速推动新型智慧校园的探索和创新,距离云中大学的建设目标也越来越近。在这些示范高校的带动下,从传统的智慧校园到新兴的云中大学,未来的高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必将有更多高校加入到云中大学的建设中来。
  云中大学作为一项创新工程,并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唯有靠合作和创新,需要高校、华为和行业伙伴共同创造。未来的云中大学,不仅可以实现学校完全数字化,实现校园内的人、景、物以及学术活动、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全息复制,还能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实现校园的智能化升级。同时,随着云中大学这一新模式的成熟,也将在更多高校进行复制,开创未来大学新形态。
  云中大学建设离不开教育“懂行人”。华为深耕教育行业多年,致力于成为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懂行”伙伴。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华为不仅通过科研计算平台助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同时还将助力高校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空间,以态势感知支撑决策、提升管理效能。面向未来,华为将继续深入“教、学、研、管、服”等核心场景支撑教育行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新基建”的“人才底座”,为教育现代化的达成和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看“云中苏大”,话智慧校园
  10月16日,中国·苏州
  云中苏大-全国智慧校园建设峰会
  一起见证未来大学新形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CTI论坛无关。CTI论坛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专题

CTI论坛会员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