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IT与互联网 >

上海证券交易所CTO白硕“沪港通背后的IT新力量”

2015-02-03 10:47:06   作者:   来源:畅享网   评论:0  点击:


  2015年1月22-24日,由畅享网与上海CIO圈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信息化领袖峰会暨上海CIO年会”在上海太阳岛旅游度假区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的CIO、政府部门领导、畅享网历届信息化贡献人物以及国内外知名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200多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未来企业创新转型之路。上海证劵交易所CTO白硕为大家讲述了“沪港通背后的IT新力量”。

  上海证劵交易所CTO 白硕

  以下为上海证劵交易所CTO白硕线上的精彩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CTO,今天很高兴和大家分享一下沪港通的历程。沪港通中文全称是沪港股票交易互联互通交易,是李克强总理在4月10日宣布的。

  沪港通在2012年就开始酝酿,发源和技术关系非常密切。整个思路发端于一份技术调研报告。这份报告详尽地分析了国际交易所之间在技术层面互联互通的机制,特别介绍了东南亚和交易所之间的互联互通的机制。这份报告递上去之后受到上交所领导的高度重视,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11月17日沪港通开通受到全世界高度关注,美国人说这是资本市场的伟大创新。金融时报说是欧元以来最大的金融创新。

  建立互联互通的机制有什么组织原则?

  一个原则是对等。双方没有谁比谁高,谁比谁低,是同等的身份。加入谁的市场,就服从谁那边的法律规则,就接受谁的监管,同样也向哪边交税。另外就是封闭运行的原则。双方证券不能相互转换。另外,我们是外汇经济,在大陆的额度是受控制的。

  一般来说,简单的互联互通是这样的:香港一些上市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海上市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上海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本来是指交易上海的股票,香港的投资者本身也只交易香港的股票,建立互联互通机制之后,双方可以交易对方市场的股票。但没有那么简单,还会分谁是真正的持有者,谁是合法的中介机构。这都需要通过SPV的法律程序,双方都有自己所在对方市场的分支机构,这个分支机构代表己方市场加入对方市场。

  在沪港通中是到哪边就遵循哪边的规定,包括回转交易。港交所当日可以回转,上交所是当日不得回转。交收日港交所是T+1上交所是T+2。交易日非常麻烦,内地有内地的法定节假日,港交所追寻香港特区的法定节假日,设计的时候有三个方案。现行的小方案是取双方交易日的交集对方的交收日为己方的工作日,等于一年要卡掉十分之一的交易日。

  双方在价值控制方面也有差异。我们实行静态价值控制,采用涨跌幅,动态价值控制。香港交易所没有涨跌幅控制,但是有动态的价值控制,根据当前的价位衍生出可交易的价位。在这方面都是追寻对方的主场,这是法律文件体系。双边的监管协议和两所两司合作协议,SPV授权协议。

  换汇是双方的结算公司取得对方的货币。结算汇率,买入卖出的参考价用于风控,盘后会给出正式的价格用来交收。沪港通推出的时候,有一些传闻说太黑了,赚买入卖出的差价。实际是瞎说,实际上是一个价格来结汇的。大致这样的业务框架,下面再看看技术上怎么配合的。

  2013年年底,沪港双方的高级领导在深圳一家茶馆进行长谈,发现了共同需求,之后就开始悄悄推进这件事。在保密情况下,预备期将近一年。这一年里保密工作做得很好,没有任何人透露一点消息。因为是悄悄做,所以涉及的范围很小,包括技术也很受限。就算有一个强大的军团也只有几个人上场,别人不能上场。但这几个人很重要,需要把架构搭建好,后面基本都是遵循这个架构的,消息宣布后再正式启动,我们也邀请了技术能力比较强的券商跟我们一起做市场端的技术方案准备,他们也要牵头搞定承诺书。

  宣布启动之后只有6个月的准备期,其中包含开发、测试、布置和市场联调。方案发布后,方方面面的议论中都含有不得不重视的成分。重视可能就要对业务发展调整,一旦做调整需求也就跟着变。技术范围涉及到订单物流、接口转换、行情发布与业务管理、网站等等。港股通是专为港交所定制的,这边的检察也要为港交所那边的账户要进行监管,公司管理系统也会投票等等。通信方面涉及沪港通信专网。业务管理要对港股可以交易的股票进行管理,还有发布额度信息,港交所的报盘子系统,部署在我们这里。

  简单提一下政治任务对一些高可用的设计要求。我们有两个同活双环数据中心,每个数据中心部署两个订单路由主机,两台接口转换主机,两台港交所报盘主机。我们自己的系统包括两个数据中心都是实时接管。但港交所不是,报盘主机在两个数据中心切换,可以实时监管。一般要切到另外一边,手工操作的时间反复演练后是15分钟。我们觉得要做通信,不能因为一端的通信坏了而导致要手工切换。因此建了各建两条跨境专线,我们是南下,他是北上。

  通信专线也是高可用设计。我们在上海市区内可以同城迂回,香港市区内数据中心可进行迂回,两个专线要有两个运营商。内地是两个,香港也是两个,主机断了、信息断了,基本上现在可以通信保持。

  开发过程在保密阶段是一个很小的团队确定一个很大的项目。启动后实施需求也一直在变,包括额度的控制、标的证券的管理等。我们把正常流程被迫调整为敏捷流程,考验我们的敏捷交换能力,经过锻炼后发现是可以的。开发团队的内部测试、测试团队的验收测试及实验室测试时间上本来是串行的,现在被迫重叠在一起,对港交所的交易系统和报盘子系统的接口有一个熟悉的过程。除了我们自己的设施外,市场也安排了很多测试。包括双方运维、技术安排等,都经过反复的谈判,交易所担任督促市场就绪的任务,派出人员去券商哪里检查。

  中国在资本市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香港也很有影响,上海也很有影响,现在1+1>2。随着沪港通的开通人民币境外使用规模扩大了。人民币国际化了,中国资本市场也越来越开放,引入了全球的投资者涌入,使得内地资本市场的订价更准确,同时也为国际资本市场进一步互联互通树立了标杆。

  不管背后是IT力量还是变革的力量,最初都是我们学习先进的经验,追求互联互通的理想。这个报告引发了最后一系列的声音,在需求多变客观的环境下,一些政治任务不得不想。

  沪港通无论是主机还是外部接口转换,互相之间都采用了不同底层可以互动的架构。这个过程中体现了沟通的力量,连接的不仅仅是两个冰冷的系统,还有两个鲜活的文化。在系统对接时感受到的是文化的对接。这也是逻辑的力量,技术人员和技术人员谈判,大家都很严谨,形成的技术合作法律文书无懈可击。最主要还是细节的力量,在测试过程当中双方都很认真。包括出现了订单失联,不明确的状况都没有放过,进行了认真的探讨,逐渐了解了他们的特性,知道了这种状况应该如何应对。

  大家注意到开通仪式很酷,但背后也是非常认真的磨合。开通仪式有倒计时,倒计时实际上也有时差,因为两地信号传输有时差,倒计时的时候最后一声锣响要把当天第一笔成交双方的股票爆出来。所以我们不能严格的按照对钟。之前也做了很多演练怎么把数据正好跟锣声匹配起来。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效果,但是致其中也有很多IT技术的艰辛。

  金融领域要设计出一个真正有影响的技术,需要理解业务、理解技术、理解风险、还要理解左邻右舍的关切。沪港通的推出涉及到央行货币方面、税务总局方面等。金融领域推出一项有影响的创新,需要用国际视野、前瞻的思维、高效的协同和狼性的团队,天时地利。沪港通刚刚起步,需要更多时间去熟悉、检验、完善和优化,回顾整个过程,IT不仅是支撑,而且某种程度是引领了沪港通的创新过程,展现了强大的力量。

  谢谢大家。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