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资讯 > IT与互联网 >
 首页 > 资讯 > IT与互联网 >

蒋华良成功发布《AI赋能药物研发》报告 AI与药物研发相融合

2022-12-10 22:29:10   作者:   来源:新浪网   评论:0  点击:


  近日,人工智能(AI)正在与药物研发融合,在生物医药领域引发了一场科技革命。昨天举行的2022首届生命科学院士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蒋华良做了《AI赋能药物研发》报告。在他看来,AI制药有望改变我国原创新药研发能力薄弱的局面,中科院药物所、中科院营养健康所已利用TransformerCPI计算机模型2.0版,在肾透明质细胞癌、急性髓系白血病等疾病的药物研发上取得进展。

  首届生命科学院士高峰论坛由“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奖励委员会联合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上海科技大学举办,以“接续创新,洞见未来”为主题,饶子和、蒋华良、樊嘉、宁光、陈志南、徐涛等6位两院院士以及众多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产业界的生物医药专家参加论坛,深入探讨科技、临床和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原创新药研发能力薄弱,2013年至今,全球获批上市的原创药物有175个,中国只有6个。”蒋华良院士在演讲中说,“我国目前仍以仿制药和fast follow(快速追踪)为主,缺乏原创理论和原创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与新药研发日益融合,中国科技界获得了“弯道超车”的机遇。据介绍,药物研发是一个漫长的系统性工程,包含靶标发现和确证、活性化合物发现、先导化合物优化、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等多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都大有用武之地,就像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阿尔法狗”那样,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机器在学习人类知识后取得的科学发现,弥补人类思维的不足,还可以显著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

  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发布的《2022年AI制药行业观察报告》显示:过去5年,人工智能提高了新药研发的效率,让药物筛选时间从5年减少至3年;也提高了新药研发的成功率,让候选新药的临床试验成功率从12%升至14%。

  《2022年AI制药行业观察报告》还显示:AI制药公司研发的候选新药中,治疗肿瘤的占45%,治疗罕见病的占13%,其他疾病占42%。从决定候选新药是否属于原创新药的靶标来看,新靶标占比28%,未公开的靶标占33%(可能是保密新靶标)。由此可见,人工智能进入生物医药领域后,对原创新药开发具有重要价值,有望给肿瘤等众多疾病带来新的疗法。

  在演讲中,蒋华良介绍了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计算机模型TransformerCPI,它能基于蛋白质序列信息预测药物的靶标作用。这个模型展示了一种新的药物设计范式,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直接从蛋白质序列中发现类似药物的小分子调节剂。

  目前,TransformerCPI模型2.0版已问世。中科院营养健康所、中科院药物所的科研团队利用这个人工智能软件,发现了新型SPOP(治疗肾癌的潜在靶点)抑制剂,有望治疗肾透明质细胞癌;发现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西药)具有抗肿瘤效果,有望拓展这款老药的适应症;还发现了新型UHRF1(一种重要的表观调控因子)抑制剂,有望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

  这种借助人工智能取得的药物研发突破,已在全球多个科研机构和企业出现。“AI制药的发展日新月异,让我们有种跟不上的感觉,只能尽力去做一些点上的工作。”蒋华良感叹。

  无疑,这场科技革命给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将进入“集成化AI药物研发”阶段,从AI模型优化分子到合成路线设计,再到自动合成、自动分析、自动筛选,让智能机器人在无人环境下完成各种化学和生物实验,成为科研人员的得力助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CTI论坛无关。CTI论坛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相关阅读:

专题

CTI论坛会员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