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际 >

西方媒体对华为态度或悄然改变

2012-08-08 09:45:58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论:0  点击:


  尽管仍然面临巨大的争议,但西方国家对华为的态度或许正在发生悄悄的改变,从西方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丝痕迹。

  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把《谁在害怕华为?》作为封面报道。封面上,几个代表华为的巨大手机屹立在全球化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但手机的屏幕上是鲜红的中国国旗以及一只警惕的眼睛,视觉上颇为惊悚和震撼。

  但这种构思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华为在过去一段时间全球扩张的遭遇,尽管到今年上半年为止,按照销售额计算,华为已经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但西方国家对“安全问题”的忧虑仍然是阻碍华为继续扩张的最大障碍。

  最直接的莫过于美国市场。尽管华为在美国之外徘徊多年,但一直不得其门而入,特别是2004年与思科的世纪知识产权之战,直接把华为挡在美国之外好多年,之后因为“安全问题”,华为在美国市场除了手机销售之外,基本处于“颗粒无收”的状态。

  更糟糕的是,“安全问题”是个全球问题。在印度市场,华为(包括中兴)一直面临来自政府的各种安全审查,并被看作是恶性竞争者。今年3月,澳大利亚国家宽带网项目,华为同样被拒之门外,理由仍然是澳大利亚政府担心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

  任正非曾经入伍的经历以及华为一直保持的低调和神秘是西方国家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成为他们攻击的主要“箭靶”,尽管任正非1983年创办华为时已经从部队转业,但这丝毫不能减轻西方国家的担忧。

  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全球市场,任正非都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凭借当年的价格战以及员工的奋斗精神,华为展示给全球一个全新的形象:一个技术创新者以及一个全球品牌。

   但持“阴谋论”的批评声音认为,华为的崛起肯定还有其战略之外的其他原因,比如接受中国政府的补贴。一直有人怀疑,华为会在网络中内置类似“特洛伊木马”的网络后门,一旦处于战争时期,中国政府可以轻易控制这些“后门”从而导致对方网络瘫痪。

  不过,这种声音似乎更多来自销售人员的“说辞”。颇为讽刺的是,据美国《连线》杂志调查,思科公司的销售人员同样会向销售对象承诺思科的网络易于监控,更讽刺的是,思科做出承诺的对象是中国。

  当然,在国家与国家的政治博弈背后,主张“华为威胁论”还有谋求经济利益的巨大空间,因为限制华为的做法将让华为的竞争对手获益。

  在此基础上的“安全论”似乎仅是个口号。如今,不论哪个设备商的产品恐怕都包括中国部件,不少设备商已经在中国实现完全的本地化生产,仅仅审查华为似乎并不能解决西方担忧的“安全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一视同仁,对所有设备商的硬件来源和软件代码建立审查制度,可惜,美国并没有这样的制度。

  现在,华为已经在试图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来迎接全世界的目光,可是,如何才能真正消除西方的疑虑?《经济学人》提出,华为应该进一步开放,其中包括采取上市等手段,但这在不少华为人看来,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作为中美贸易的缩影,只要中美贸易仍然存在政治和经济博弈,类似华为的问题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值得欣慰的是,作为西方媒体,《经济学人》已经看到,至少,技术民族主义肯定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