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弹性光城域网:应“云”而出 承载未来

2014-06-11 10:18:08   作者:   来源:通信世界网   评论:0  点击:


  互联网的发展,正在以惊人的脚步前行,信息洪流在另一个世界中澎湃奔腾。微博、微信、网上购物、在线视频、云游戏……丰富的业务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一天的流量已达惊人水平,据统计,每天上传到Facebook的照片叠加起来,相当于200个埃菲尔铁塔的高度,而微博每天产生的流量相当于过去770年杂志的信息量。

  未来10年:流量催生网络向“两云三网”演进

  按照网络先于业务的建设经验,目前国内运营商已将用户普遍入户带宽提高到4M,部分省市已经按照20M甚至是100M的接入标准来建网;移动互联网方面,随着LTE的商用,用户获取高带宽更加便捷。3D影像、4K电视这些令人兴奋的技术已成为现实,互联网本身亦存在无限可能。在近日举行的2014年中国光网络研讨会上,华为传送网副总裁王丽彪在发言中指出:“未来十年网络流量仍将不断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球IP流量将增长6.6倍,网络设备容量从接入到城域、骨干,甚至是洲际干线都将有十倍或者数十倍的提升。”另一方面,运营商的网络架构也在不断随着业务的发展向前演进。从TDM、ATM、Ethernet等多种技术并存到IP一统天下经历了10年的时间,展望下一个10年,网络将会是一个以数据中心为主,面向云和应用的ICT架构模型,“固定网络将逐步云化,具体就是三网连接两云,这两朵云分别是超级DC云和DC前端云,而城域网、骨干网和DC互联专网三网协同起来,形成云间的超宽带、低收敛的流量交换管道”王丽彪对未来网络架构如是描述。而在应用端,像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巨头都在自建云平台,大多数企业也已经从租用机架走向使用云服务。由此可见,ICT的云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它需要传送网具备大带宽、融合和开放这几个特征。”王丽彪表达了华为对于未来传送网特质的理解。

  城域传送网何去何从:弹性架构  平滑演进

  国内三大运营商在2013年开展了100G骨干传送网的建设,经过1年多的布局,100G技术在干线网络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面对流量的增长,城域传送网该如何建设逐步成为运营商关注的下一个焦点。预测显示,到2030年,全球将有59%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在我国,2013年政府出台了城镇化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到2020年将有1亿农村人口进入到城镇落户。由此可见,中国未来的网民多集中在城市中。各省级运营商也将建设大量的数据中心,让流量尽可能在城域之内流动,从而提升用户的体验。“未来流量从数据中心流出,集中在数据中心和城域网内,将达到91%,而骨干网的流量仅为9%。”王丽彪给出了未来网络的流量模型。我国对于城域传送网的建设并不领先,投资也相对骨干网要少很多。王丽彪在发言中表示:“未来城域传送网的理想模型是一张独立存在的统一承载的弹性网络,当LTE过渡到5G时代,当个人用户需要10G的接入带宽(比如全息电视),当企业用户需要400G的专线,城域传送网架构均不需要调整,真正做到一次建网,十年无忧。这里的弹性是基于统一的光电平台实现带宽在网络各个层面的灵活扩展,平滑升级,比如说在城域的核心层,目前已经使用了单波100G的技术,那么在未来应该能平滑升级到400G;相应地在汇聚层和接入层,也可以能够像更大带宽平滑升级。”在末端光纤资源不足的区域,微波可以代替光纤作为可靠的接入手段,具王丽彪介绍,目前华为的E-Band微波已可达到2.5G的带宽。“而整个带宽的管理与调整,是基于T-SDN对全网带宽资源的统一集中控制,构筑弹性城域网,在保护运营商投资的同时,实现业务的高效承载。”王丽彪深刻阐述了华为对弹性城域网核心价值的理解。具了解,华为已经与Telefonica、沃达丰、中国电信等全球大T展开T-SDN的联合创新实践,积极推动SDN的商用化进程。

  流量增长带动城域传送网建设的规律已出现

  在3G时代,相应的固定接入带宽一般为2M左右,这个时期全球运营商都在做一个事情,就是将波分从干线网络向城域核心延伸。到了LTE的时代,固定接入带宽发展到10~12M,波分将首次部署在城域汇聚层,比如Vodafone在发展固网向全业务运营商转型时期,为了适配FMC的网络扁平化,汇聚层部署了华为大容量的OTN设备,提升其网络的竞争力。展望未来到LTE-A阶段,固定接入带宽需求为50M,接入层将大规模部署波分设备,比如Swisscom,作为一家发达的综合运营商,LTE深度覆盖,其部署OTN设备到接入层以缓解光纤压力。由此可见,当用户的固定接入带宽提升,无线信号深度覆盖之后,波分将进一步向末端延伸。对于中国运营商来说,中国移动在获得固网牌照以后,统一传送是其固移融合后的必然选择;而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虽然其光纤资源相对丰富,但向统一传送的城域网架构演进也将成为一种趋势。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