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家观点 >

中国外包国际营销的六大劣势

2012-10-24 14:29:44   作者:   来源:中国外包网   评论:0  点击:



  【劣势 4】政府角色与法务监控

  我们多次提到,中国外包业中,政府,园区与企业的复合角色是国际外包买家最为困惑的因素之一。国际买家代表大都是经过MBA教育,职业培训过的市场营销专家。他们对项目,技术,市场,供应商的分析细分到了小数点的地步。对于三者合一的供应商代表,他们大都不知如何交流最好。例如中国本土举办的外包峰会之中,最重要的来宾都是政府官员与园区领导类,企业高管要么没有很少,要么难以进行直接的交流。全球IT界最为出名的Gartner ITExpo峰会或者Outsourcing Summit上,除了来自中国,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团有官员外,别的全部都是企业高管。企业高管们都习惯以自己的专业为交流互动基础。 一旦他们遇到一个政府官员带领的代表团,首先有一种文化差异而致的困顿;再次就是专业不匹配而致的交流疲乏。中国的代表成员同样如此感受。时间一长,美欧日企业真正管事的高管,对参与中国本土的IT峰会越来越缺乏热情。而中国参与国际峰会的效果也越来越差。 同样是Gartner的一级赞助商, 中国外包在Gartner峰会期间举办的赞助商招待会是Gartner客户参与最为低沉的之一。最近几年,中国外包企业前十位的高管们也慢慢远离了这个全球IT界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营销平台。

  源于历史,文化与市场规则,中国外包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乃至指导。2012年9月放弃在美国上市的博彦科技发布了自宣布全部收购美资外包公司-大展科技-之后的第一份半年财务报告。在2012年前半年,博彦科技营收总额3.54亿人民币,营收利润3619万人民币,利润率为10.2%;其中政府补助了406万人民币的真金白银,相当于营收利润的11.2%。没有补助的话,博彦科技的利润率只有区区9%,低于城市里的大排档。这些信息是绝大多数国际外包买家可能不知晓,也不能理解的。中国外包业中政大于企难以在短时改变,但在国际营销的渠道中,扬企避政以适应市场需求也是关键一举。

  【劣势 5】非预期成本-隐形成本

  我们在《中国外包的优势不在成本》一文中提到,离岸外包中人力成本只是其中一项,而且在日益流动的人力资源国际市场上,相对比例见少。 根据Stephanie Overby在其《离岸外包的隐形成本》-《Hidden Costs of Offshore Outsourcing》中指出国际性的外包业务,除了人月价格外,至少还有以下六项开支以及所占外包业务总预算的比例:

  1) 评估与审核外包供应企业成本–总额的1% -10% ;
  2) 项目与知识转移成本–总额的2%-3%;
  3) 企业裁员成本(美国国内)–总额的3%-5% ;
  4) 国际文化障碍成本–总额的3%-27% ;
  5) 外包资源扩充与减少的成本–总额的1%-10%;
  6) 外包项目管理成本总额的6%-10%。

  基于中国的离岸外包业务还有一些特殊的成本:

  『1』超出别国的公关费用–估测3%-10% ;
  『2』风险防范与管理(当地化的IT系统,安全数据中心,合同失败措施)-估测2%-3%;
  『3』信心成本(更多的调研,审核与批准流程)-估测1%-3% ;
  『4』超过别国的税率与资本管理费用–估测1%-2% ;
  『5』超出外包成熟地企业的交流与培训成本(质量监测,商业过程,交付流程等)-估测3%-10%;
  『6』政治成本(美国内公关, 中国政策变化准备)估测1%-2%。

  换句话说,一个离岸外包项目,在中国的实施成本统计而言会高出印度同行的12%,甚至会高至外包项目总预算的30%。可谓大矣。这些数字意味着中国外包企业就算是报出全球最低的人月价,但在买家的成本预测表内,TCO (TotalCost of Ownership)上的竞争力依然落后于别的国际同行。反过来说,中国外包企业假如能够在如何减少国际外包项目的经常性成本,减少中国外包的特别隐形成本,提出安全可行的办法,就会增加企业的吸引力与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力。 价格的制定权不在企业的人数,而在外包企业是否能够解决买家的问题,并减少他们的风险的能力上。

  【劣势 6】文化兼容性

  这是一个看似空泛,但又是影响外包营销过程方方面面的话题。外包是个生意。既然是生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重要的。我们提到,饮食习惯,营销传统,交流特点,历史背景,商业习惯,管理理念与发展哲学等都是国际外包中的必须面对的文化差异。解决的好,我们称为增加了世界平面化的丰富性;解决的不好,就称为难以理喻的鸿沟。 这不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而就是结果决定过程优劣的典范。

  相对于国际外包市场的主要服务提供国家,中国与国际外包主要购买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应该说是最大之一。同属亚洲文化体系的印度,由于在制度,司法,财政,书面语言上的互通性,其文化差异反而变成了一个正面的促进。 但对于中国企业与机构而言,文化的差异目前还是服务外包业务的阻力因素。

  如何改进这个劣势,这是一个涉及到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系统工程。在减少文化差异而致的负面影响过程中,我们力荐企业与决策人遵循以下原则:《1》建立信任: 文化差异导致的是文化的互补还是文化的互斥,关键在于文化的载体之间是否有足够的信任。同样是难以理解的英语口语,美国企业为什么就不那么排斥印度高管的主动交流,而对中国代表却担心犹豫?同样是国际企业,中国的中兴,华为在美国政府采购市场上被持续性地限制竞标?

  美国企业IBM,HP,Microsoft在中国却是享受着比国企与别的国家还要优惠的地位。差别何在?就是“信任”两个字。 目前中国外包的营销重点都在那些国际买家并不十分关心的地方:低廉的价格,充沛的人力资源,等,却很少提及那些买家真正关心的话题: 财务安全,数据安全,合同安全,赔偿条款等。 《2》生意买卖中,卖家的文化以遵循买家的为主。中国人都是敏感,自豪的群体。 美国人同样也是敏感,天性自大,尤其当自己是出钱的一方时。在个人与企业尊严得到尊重的基础上,任何商业购买过程都是以买家的规则为主导的。服务外包也是如此。不必深究,以得到订单为指导;美国的务实精神值得借鉴。

  二十年前,一部座机对美国家庭来说已是自然得不能再自然的了,中国大多数家庭还在以书信交流。座机电话依然属于奢侈品,是家庭地位的表示。二十年后,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电话国度。在城市里,手机不再是富豪们放在餐桌上的炫耀,而是一个连农民工都有的生活必需品了。认识到自己的劣势,不等于缺乏自信,而是变劣势为优势的第一步。中国的通讯业如此,服务外包业也将如此。

  作者简介:

  鼎韬服务外包研究院特聘专家Stephan Sunn: 任职于一全球领先的技术研究与咨询公司,负责亚太区的CIO,服务外包与企业IT战略的市场推广。之前服务于中美两国知名技术企业与电子商务创业公司,从事商务咨询,市场研究,产品研发等工作,具有丰富商业应用与技术创新经验。

  鼎韬服务外包研究院特聘专家翁卫东: 任职于一中国最大银行的IT管理与技术应用部门。之前服务于政府机构,金融服务业的IT服务管理部门。在技术当地化,风险管理与人力资源配置上具有二十余年的丰富经验。 

相关热词搜索: 外包

上一篇:云计算未来发展将深入你我生活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