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运营商推类微信产品或是又一错招

2013-03-29 09:33:40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论:0  点击:


  前几天做了一个有关运营商和微信的采访,“我不想让大家以为运营商被微信逼疯了。”采访对象一再强调说,可是近期的各种“风声”和传言似乎都在透露相反的结论。

  先是中国移动数据部召集互联网基地、国际公司、移动研究院等相关部门召开飞信业务重构专题会议,计划将飞信与飞聊合并,以统一对抗微信。

  紧接着,昨天又有消息称,中国电信计划推出“翼信”,这款产品的目标同样是正面对抗微信。

  其实,在明确了微信对运营商传统业务的挤压和冲击之后,摆在运营商面前的选择并不多:一是向微信收费,当然这其中又分为向腾讯收费和向用户收费两种,向用户收费不太可能,腾讯已经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这“天子”就是微信的3亿用户,无论从舆论上还是道义上,运营商向用户收费都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至于向腾讯收费,则涉及到以什么理由收费、如何收费、收什么费的问题。这取决于运营商和腾讯双方的谈判及手中的筹码,现在还不得而知。

  运营商的另外一种选择,就是用自有产品“干掉”微信。用中国移动内部文件的说法是:“以正面迎击的方式构建自有融合通信产品来应对未来OTT的竞争”。

  问题是,运营商能做到吗?从过往历史来看,自有IM产品对三大运营商来说都不新鲜。中国移动有飞信和飞聊,中国电信有天翼LIVE(后改名翼聊),中国联通有沃友。

  其中发展最好的还是中国移动于2006年发布的飞信。现在,飞信已经成为仅次于QQ的第二大IM工具,不过用户体验和用户活跃度不敢恭维,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产品没有发布具体数据,但仅从周围用户的使用率来看,用户规模还应该非常有限。

  运营商发展自有业务有毋庸置疑的优势,即使撇开列入各省KPI考核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之外,运营商仍然可以通过终端提前内置、配合强大的营销资源等在短期内发展“拉”来一定规模的用户,不过,如何留住用户、并让这些用户成为活跃用户是另一回事。

  但运营商始终受制于电信思维,而且缺乏互联网基因,内部体制和机制复杂、僵化,期望运营商能打造一款用户体验更好的互联网产品,这对于广大用户来说无疑是奢望。

  退一步说,假设运营商能培养一款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能分流一部分微信用户,这是运营商摆脱困境的明智之选吗?事实可能未必如此。

  微信对于运营商的竞争在于冲击了短信和语音收入,即使运营商再培养一款“类微信”产品,也不过是进一步加速对短信和语音的替代而已,对于抑制运营商核心业务的下滑毫无意义。为了对抗而对抗,实乃下下之策。

  运营商发展自有产品能够给运营商带来短信和语音之外的其他收入,这与是否与互联网产品竞争没有太大关联。比如,飞信对中国移动的意义是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入口”,2012年飞信业务平台为中国移动实现累计收入17.22亿元,为各基地业务贡献超过2000万点击和超过1000万用户,为支付、阅读、音乐、游戏基地引入超过1600万元的用户消费。

  OTT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和历史潮流,不可逆转。运营商应该思考的是商业模式的转变,这才是应对OTT的根本之策。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在前不久的一次采访中指出,4G时代运营商商业模式的转变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4G时代运营商提供给用户的是流量套餐,短信和语音业务有可能无限量提供,到那时,所谓微信对短信和语音的冲击就不再是问题。

  当然,这种对未来4G时代商业模式的设计还只存在于理论上,美国运营商AT&T和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也只是刚开始探索,是否成功还有待观察。

  也许中国移动对竞争形势的判断更具有前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竞争本质上是对用户的竞争,中国移动应该重塑号码的价值”,但结论不应该是与OTT“正面迎击”,其中一条重要路径和选择应该是探索各种方式,充分挖掘运营商现有用户的价值。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