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海量保险信息:连接“动静两端”

2012-07-25 09:09:25   作者:   来源:金融时报   评论:0  点击:


  在保险公司呼叫中心数百条繁忙的客服电话的另一端,连接着安静却一刻也不能停止的数据处理中心,巨大的信息网络对保险公司的客户资源、电销网销、服务理赔等海量数据进行着分析整合。大多数人不会将自己与保险的联系归结为信息网络,但事实上,随着我国保险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化已经成为决定保险消费者能否享受到优质服务的根基。

  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要求:推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信息共享,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消费金融发展,提高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农业农村的金融服务水平。

  纵观近几年保险业的发展,无论是保险市场,还是保险主体,其规模都在迅速膨胀。“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规模的增长,更是业务内含价值和保险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的增长。面对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控制日渐重要、监管压力更加严格的环境,作为深度依赖信息化的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必须快速发展,才能应对由保费、利润和风险共同构成的“三难”挑战。

  在保险公司呼叫中心数百条繁忙的客服电话的另一端,连接着安静却一刻也不能停止的数据处理中心,巨大的信息网络对保险公司的客户资源、电销网销、服务理赔等海量数据进行着分析整合。大多数人不会将自己与保险的联系归结为信息网络,但事实上,随着我国保险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化已经成为决定保险消费者能否享受到优质服务的根基。

实现有路径的顶层设计

  “一个保险公司没有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防范风险的能力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事实证明,凡是出现重大失误的公司,它的信息化一定是跟不上的。风险防范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必须有技术支撑。所以从监管的角度看,我们要求保险公司一定要建立现代化、效率高的信息化体系,由信息化体系作为支撑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如此,保险公司才能正常运行,减少失误,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在中国人保南方信息中心启动谈及信息化对于保险公司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时如是说。

  当然,信息化对于保险业的贡献并不仅限于风险防范,面对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控制日渐重要、监管压力更加严格的环境,作为深度依赖信息化的保险公司,未来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快速发展,才能应对由保费、利润和风险共同构成的“三难”挑战。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单鹏认为,保险信息化建设要注重“顶层设计”的实现路径。信息化基础建设作为全行业的“公共品”,无法通过市场力量自发完成,需要政府和监管机关引起高度重视、充分调研论证、实施“顶层设计”,把保险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纳入保险、金融乃至国家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当中,系统梳理和挖掘行业需求,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加大基础投入,制定中长期建设规划,专门出台相关规章和办法,为数据共享、安全与管理提供立法支持。

  近年来,监管层一直在加大力度推进整个保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2009年12月,保监会特别发布了《保险公司信息化管理指引(试行)》;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十一五”规划也早已明确提出:保险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要逐年增加,信息化能够有力支撑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对于加强风险管控和决策支持的作用显著增强;去年,保险业 “十二五”规划再次明确指出,要坚持把信息化作为保险业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加以积极推进,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促进行业经营管理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要推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信息共享,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消费金融发展,提高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农业农村的金融服务水平。

重视全行业的信息布局

  计世资讯近期发布的《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保险行业信息化投入为65.5亿元,较2010年同比增长12%,IT投入进入持续增长期。预计2012年,受大型保险公司基础建设、数据集中、核心业务系统升级、新增保险公司IT建设的拉动,中国保险业IT总投入将增长12.4%。达73.6亿元。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已经实现业务数据大集中,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601318,股吧)等大型保险集团均已建立或正在建立自己的大型后援中心,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明显加快。中国平安早在2003年就启动了后援管理中心的立项工作,是国内最早采用后援集中管理模式的金融机构;太平洋保险(601601,股吧)集团于2007年4月建立了会计核算中心和IT运营中心,并在2008年3月通过股东大会决议,斥资10亿元在成都建设IT数据、研发、保险后援增值服务及相关配套设施;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在前几年地市级数据集中的基础上,从2007年开始基本实现了业务处理与会计核算省级数据集中,并正在加快数据中心、研发中心和灾备中心两个中心的建设;中国人保在2011年正式启用南方信息中心,以“全集中,大统一”为方向,进一步推进集团客户资源、数据分析、电销网销等应用系统的整合统一,与此同时,北方信息中心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最终将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备份”的格局。

  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不过,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建设仍滞后于业务发展,按国际标准,IT支出应占营业收入的5%,而我国目前远未达到这个数字。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需要全行业的参与,不是仅靠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就可以完成的,应该鼓励和引导中小型保险公司和新保险公司进行信息化投入。这就需要监管机构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制定针对中小型保险公司的相关政策,并结合实际,帮助中小型保险公司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借鉴外资保险公司的先进经验,争取在短时间内缩小与国内大型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的差距,实现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夯实基础性的信息支持

  提及信息化,许多外行人甚至是保险圈内人,都对其不甚了解或不以为然,信息化与险企业务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被更多人所熟悉。对于信息化与业务之间看似割裂的关系,中国人保集团信息技术部总经理王聪曾公开表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险企不应简单地把信息技术部门看作是从事技术工作的“施工队”角色,信息技术部门也不应把自身禁锢在信息技术的范畴内,业务与信息技术之间应融合互动,即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业务的变革与发展,业务变革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只有业务与信息技术之间实现了互动融合,信息技术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业务转型、管理变革和战略落实的重要力量。险企应从组织结构变革与流程重组等方面为信息技术与业务的融合提供基础性支持,实现信息技术战略与业务战略的有机结合。

  当信息技术与险企业务高度契合之时,其产生的信息化产品也更有市场。“一个没有市场需要的信息化产品是不可持续的,一个缺乏前瞻性的信息系统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单鹏认为:“应当以车险、健康险、意外险等重点领域为突破,划分行业短、中、长期需要,统筹规划行业数据共享、保单登记与认证、数据行业间交互的功能实现方案,探索计算机"云技术"等高科技的行业应用,将满足当前需求与注重建立科技与业务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相结合。”

  事实上,尽管我国信息化起步较晚,但符合市场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已经在为保险消费者提供服务。如北京保监局目前已经建成车险、人身意外伤害险、健康险等信息共享平台。2006年7月1日,以交强险实施为契机,北京保监局指导北京市保险行业协会推出车险信息平台。作为国内最早上线的车险信息平台之一,5年来,平台在保障监管制度落实、规范车险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北京车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据了解,从2007年的车险快速处理制度、2008年的见费出单及代收代缴车船税功能、2009年的尾号限行减免及理赔指标测评、2010年的商业车险费率浮动制度及中介业务平台管理功能,到2011年的理赔时效管理及代位求偿、互碰自赔制度的正式实施,车险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经历了不断完善和积累的过程,每年都会有一二个新功能上线。车险信息平台的成功运作成为近年来北京车险行业发展的重要助力,也为信息化助推保险业发展提供了有益范本。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