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家观点 >

支付行业新棋局 移动支付3年后将成主流

2012-08-31 09:06:17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论:0  点击:



  “多层次、差异化的支付市场格局”

  谢凯:在整个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不是一个特定的行业,而是一个基础设施、一个支撑体系。所以,金融行业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进步和变化的。

  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在电子支付、移动支付等行业不断创新的促进下,电子银行也在进步,并努力地为这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相适应的服务。

  当前的电子支付格局多变而复杂,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与其说面临的是格局变化的冲击,不如说是商业模式的挑战。因为从风险偏好的角度来讲,商业银行肯定还是偏传统的。

  在国外,线上支付的费率比线下支付要高,其原因在于互联网的成本更低,商户的利润率回报更高。尤其在互联网市场上,支付环节对于整个信用体系而言比在线下更重要。所以,基于成本和基于对商户信用支撑的角度,国外的电子支付机构能够收的费用比线下更高。

  但在中国市场则相反。其核心的原因是我们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不是按照金融支付业务,而是按照电子商务公司的商业模式来运作的。我认为,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等应该一起建立起一个和谐的价值体系和合理的市场价格。

  站在一个长远的角度来看,一个合理的市场格局应该是多层次、差异化的。哪怕是一些小规模的支付公司也可以通过差异化的服务、合理的收益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

  “移动支付3年后将成主流”

  李军:目前来讲,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个移动支付格局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金融机构、运营商、第三方支付。

  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联和各商业银行。其中,银行的手机银行业务做得不错,但在近场支付领域主要还是在部分区域进行试运行,关键是用户体验不够好。运营商方面,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都在做,它们有自己的支付公司,基本上跟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模式差不多。但不足的是其缺乏经营经验,以及相关的商户资源,因而需要跟相关方面合作。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还比较小,但其做了不少创新,比如二维码的支付方式。

  总体来看,中国的移动支付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在整体普及率还比较低,多数移动支付业务与产品还处于试商用阶段,产业链各方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整体上来讲还处在探索期。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已经让包括金融机构、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等参与企业积极行动起来,纷纷在移动支付领域布局,进一步促进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德勤《2012~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趋势与展望》的调查显示,66.67%的受访者表示其公司已经制定了移动支付战略并提供移动支付服务,拥有战略但尚未提供服务的占到20.72%,两者合计87.39%。

  在移动支付不断普及的情况下,其将于未来3年发展成为主流的支付手段,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的普及率也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德勤的调查对象认为近场支付在未来3年内会受到高度和中度关注的占到了93%,认为远程支付在未来3年受到中度和高度关注的也占到95%。报吿称,各方对于移动支付的持续关注将进一步推动越来越多的参与方加入产业链以及移动支付工具的创新、推广与普及。

  目前,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各方都分别进行了积极的尝试,2015年这一局面仍将继续。

  金融机构主导的商业模式以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为主,可以整合利用现有的金融网络、清算系统、客户及商户资源,但对终端设备制造商的控制能力弱。反之,运营商模式对终端用户和终端设备制造商的控制能力较强,但缺乏商户资源。第三方支付在用户和线上商户资源上具有优势,但线下商户资源不足,对终端设备制造的影响力也有限。

  各种模式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总体上参与方都持有合作共赢的理念。展望未来,我们认为独立于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的第三方可信服务管理平台拥有巨大的发展机遇。

  原因在于,在当前移动支付产业格局混乱的情况下,需要这样一个可以协调各方利益和技术业务标准的第三方平台的出现,推动移动支付产业进一步发展。

  金融机构、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等各个参与方之间对主导权的争夺,也在客观上促成了第三方可信服务管理平台的发展。未来,随着移动支付尤其是近场支付的进一步普及,第三方可信服务管理平台发展潜力十分可观。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移动支付产业链错综复杂,参与方众多以及各方的利益和资源的争夺激烈,仅依靠单一标准的出台和建立第三方可信服务管理平台很难改变现状和推进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产业链各方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来探索相互可能的合作,整个生态系统的建设应该以融合各方的商业模式、不断更新的规范和持续的平台整合为主线有序推进。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