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家观点 >

中国公有云市场的格局与“三观”

2014-10-15 08:47:52   作者:   来源:比特网通信   评论:0  点击:


  公有云落地这还是去年在讨论的话题,今年的国内公有云市场不仅国际大牌齐聚,国内的厂商也是百花齐放。这种百花齐放的状态,也很快就形成了几股势力分居在市场的不同领域。有以AWS为首的国际巨头,也有阿里云所带领的国内互联网厂商,同时还有一批专注于企业级市场的传统IT厂商。各方的势力都不容小视,同时所针对的市场也各有不同。国外巨头的一举一动对国内市场来说,确实有着风向标的意义,但国内厂商占据地利优势,更清楚这片“土地”需要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内云计算市场在不断的成长着。

  公有云市场中互联网厂商的“价值观”

  在国内云计算市场的几股势力中,互联网厂商不论是财力还是技术水准都是公有云领域较为领先的,以国内互联网三巨头百度、腾讯、阿里为代表。他们有着雄厚的商业客户资源,以及对用户需求的高度敏感,使他们能够快速的占领市场,而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良好的应用创新能力也让其云计算服务能够快速的顺应市场需求。

  总体来看互联网厂商做云计算的模式,属于圈地建生态的方式。阿里云的生态圈建设的最早,所以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个。阿里的优势在于供应链和产业链,采用的策略以挤占为主,这样的方式必然有很多追随者。但云计算的市场很大,选择的机会也很多。

  百度云与阿里云都属于较早投入的互联网企业,两者的云服务已经体系化。百度做云的思路更倾向于Google的方式。利用搜索引擎的特点,如分布式计算、海量数据处理等方面发挥优势。

  阿里则更像Amazon,同是电商起家,Amazon最初便是因为自己计算能力的富余租给第三方,基于此推出的AWS。阿里也有着类似的情况,日常交易量与双十一高峰期的落差,也有充分的闲置计算资源。提供的服务与AWS也十分相似。

  腾讯云虽然作为后来者,但腾讯独有的资源是社交数据。因此腾讯的社交传播、社交广告、社交数据挖掘上具有优势。社交推广、用户基础和游戏变现能吸引不少游戏和娱乐类的客户,这也是它可以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地方。单看基础能力,腾讯的优势是实时和可靠的在线服务。由于有着QQ和微信这两样产品,这意味着它所提供的云服务在网络方面的稳定性,是有着长期积累的。

  在距离没有拉开之前,国内众多规模实力不一的云服务厂商实则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当前,国内多数云服务厂商都发布了自己的云服务生态圈策略。

  除了BAT阵营外,京东围绕电商云致力于打造电商生态圈。据悉,京东将开放云服务作为京东云四大业务之一,今年将重点开放“支付”、“供应链”、“数据”相关的API,并推出数据开放平台,向ISV合作伙伴开放“商家数据”、“商品数据”、“点击流数 据”等细颗粒度的基础数据。

  不管是三巨头还是京东这样的电商,互联网所代表的阵容,都给人一种财大气粗的感觉,当然在云计算还没有形成一种生态环境之前,先入为主一定有它的优势所在,但当公有云落地之后,市场开始细化,用户的需求也开始更为清晰,以服务为核心的云计算,需要在差异化上有所动作。

  公有云市场中IT厂商的“世界观”

  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的IT厂商则有点幕后英雄的意味,随着微软Windows Azure的落地,打开了国外厂商进入中国的大门,AWS、IBM、HP都相继在国内找到了运营商为其运营相关的云服务。

  Windows Azure在2012年与世纪互联达成合作,这也是国内第一家获得公有云牌照的国外厂商,这种合作模式也为之后的厂商提供了参考模板。Windows Azure借助世纪互联这块“着陆点”使得自己的软件服务得以施展,与其他提供IaaS服务的厂商不同,微软作为一家软件公司,所提供的云服务也围绕着自身的软件生态所展开,而微软在国内的市场基础,使得这一战略迅速“发酵”。

  世纪互联可以说为微软提供了目前国内最国际化标准的服务,据了解世纪互联为Azure提供了高达99.95%的企业级服务等级协议(SLA)保证,这意味着每年停机检修时间不超过4.38小时。单从这一标准来看,不论是微软还是世纪互联对于在中国市场中的服务要求是非常看重的,这也符合了云的本质,凭借这一点,Azure能够成为目前国内落地走的最快的云服务也不足为奇了。

  从落地的速度来说,IBM与微软相比没慢多少,但落地效果没有Windows Azure来的明显,原因有几点,首先IBM处在转型阶段,所以在反应速度上会有一些延迟,其次,IBM主攻的方向是企业级市场,所以并不会看到像互联网企业那样大张旗鼓。实际上IBM在企业级市场已经开始发力,前不久将已经落地的SCE+正式更名为CMS,其定义也更加明确,中国第一和唯一的应用于企业核心业务的云平台。这样的定义一方面放映出企业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则暴露了目前公有云服务的缺失。虽然目前市场上很多提供云服务的厂商也主打企业市场,但选择这些云服务的大多都是中小企业,或者新兴业务。中间件、数据库、ERP等传统企业级核心业务鲜有实施案例。

  与IBM奋战多年的老战友惠普在云的这条路上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这与惠普多年秉承的创新个性十分契合,其不同之处有两点,首先惠普采用了开源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云计算平台Helion,第二惠普于前不久宣布与国内的服务提供商阅联合作,使用基于OpenStack技术的惠普Helion建设并运营社区云。OpenStack和社区云成为了惠普云计算的两个关键词,OpenStack作为目前开源领域的一个代表,由于其开放,自由的特点受到了很多企业的青睐。惠普也正是看重了这两点。由于惠普产品线的多样性,从硬件到软件,OpenStack可以很好的将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发挥惠普的优势。

  至于社区云这个概念,很早以前在惠普的一些解决方案当中就能看到它的影子。所谓社区云服务,指的是提供一个基础设施供多家志同道合的企业和组织共享,例如垂直行业或相同地理区域,在安全、保密、性能和合规性上面要求一致的企业和组织。惠普的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Martin Fink在与阅联合作时就表示:“社区云将在中国变得越来越普遍,因为利益相近的社区能够通过利用共用的云基础设施来提高效率和速度。通过与阅联的合作,我们将能够为客户们提供完整的混合云解决方案,利用OpenStack技术迅速可靠地建立社区云。”

  与国外这些厂商相比,国内的IT厂商则更注重对行业的深入挖掘上,不管是联想、华为、浪潮、曙光。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果严谨的划分的话,某些云服务并不属于公有云,而是私有云。由于厂商众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以联想为例,在联想刚刚发布的云计算战略上,与IBM、惠普的路数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也是目前国内IT厂商的基本做法,由于是IT基础架构供应商,所以云的出现也会围绕硬件做文章,同时对硬件设备做一个很好的连接。

  公有云市场中新兴势力的“人生观”

  相比于这些巨头,国内正在形成一股新兴的势力,他们“身形”不大,但却有着灵活的思维。同时对于技术的创新使得他们在国内的公有云市场中,形成了一朵“新云彩”。这朵“新云彩”他们有着清晰的思路,明确的市场定位,在迅速找准位置之后,开始逐渐壮大。目前国内这股势力比较有代表性的像青云、UnitedStack、华云数据等。

  青云在这一股新势力中并不陌生,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它的背景却不普通。来自腾讯、百度、IBM的三位创业者希望借鉴AWS的思想,在技术层面上做出更优化,做到真正意义上的IaaS平台。而其提出的秒级响应速度和计费方式,也着实吸引了不少业界的目光。

  UnitedStack作为新兴势力里走开源路线的厂商,其前景是十分值得关注的。UnitedStack恐怕是目前国内拥有OpenStack工程师最多的公司,作为与AWS抗衡的OpenStack架构,目前已经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不但因为通过它能够打造属于自己的云计算平台,还因为开源的方式更加灵活和自由。UnitedStack前不久也和全球三大云计算运营商Rackspace合作,使得自己在云服务的实力上更加坚实。

  华云数据与阿里云等互联网云服务厂商不同,其专注于研发和运营商用云计算基础设施,是面向国内及全球客户的IT解决方案与外包服务的云服务供应商。华云在IDC领域深耕多年,这也使得它能够在云计算领域得到很好的发挥。目前华云采用“传统IDC转云战略”和“对软件公司进行云化”的双生态圈战略,来开拓市场,并为用户提供融合的云计算服务。

  对于新势力来说恐怕需要的是时间以及市场的认可,云计算市场需要细分,细分的是服务,不同的客户需要不同的服务,目前来看能够真实为客户提供适合发展的云服务厂商还不多。

  不论是IaaS、PaaS还是SaaS,最终的落脚点在服务上,华云提出的3个5标准可以看出新兴势力在服务上所花费的心思。在拼价格、拼资源、拼技术之后,今天的云计算已经进入到拼客户的时代,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本土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完善、周到、满意的服务,就能够获得市场。中国的云计算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所开发的程度还远远不够,所以对于这些“新云彩”来说,做好服务不怕没市场。

  公有云市场“三观”齐在的未来发展

  纵观整个中国云计算市场,可以看到中国正处于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传统的IT运营商,IBM、微软、戴尔、惠普,在快速向云计算服务商进行转变,并且将公有云服务置于战略地位,在全球范围内纷纷推出公有云平台和服务;同时新生力量在不断加入这一战场,如青云、UnitedStack,华云数据等。而互联网巨头们,将传统的互联网作为基础平台,也俨然成为云计算供应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目前国内公有云市场的现状来看,国外厂商力图用本土化策略,积极与合作伙伴创建生态圈来打开中国市场。它们在基础设施和技术领域拥有很大的优势,但中国本土的公有云服务早已不是刚刚起步,中国的云计算用户正逐步拥有自己的认知与习惯。国外云服务产品能否在中国市场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具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服务,是确定它们是否能在中国市场尽快扎根,并借助自己品牌与产品实力迅速拓展市场的关键因素。而国内的云服务提供商在对本土客户的需求认知、价格与细分市场等方面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它们可以细分用户、拓展海外业务等方式来弥补自己的短板。

  随着IBM、亚马逊、微软对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大力介入,将加速云计算业务模式的成熟,以及服务水平和安全性的提升,包括加大对混合云战略的接受度。同时,中国政府对云计算的推进,将公有云作为IT服务交付,更是一种新的服务业务。AWS所提供的是大而全的公有云服务,其服务产品丰富。而国内的云服务提供商,包括阿里、腾讯,则通过为中国用户提供定制的云计算服务,充分发挥中国市场的经济规模,更进一步推动中国市场云计算的发展。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