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 > 文章精选 >
 首页 > 新闻 > 文章精选 >

青云QingCloud CEO 黄允松、关于未来的创想

--整合·平衡·生态·迭代

2017-08-09 10:06:37   作者:   来源:CTI论坛   评论:0  点击:


  「传统 IT 在向新 IT 模式进行转变,构筑于 IT 之上的应用,也改变着各个行业对于数据的获取、传输、存放以及建立模式,使得生产和应用的流程处理,变得极度廉价和足够快速,而当成本与速度解决之后,一切都不再是问题。」
  本文由青云QingCloud CEO 黄允松在 QingCloud Insight 2017 上的演讲内容整理而来,共 5573 字,阅读大概需要 15 分钟。
  青云QingCloud CEO 黄允松
  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一年一度的 QingCloud Insight。今年的会议议程比去年扩大了一倍,今年是两天,去年是一天,希望我们的准备工作能够让各位愉快度过两天,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寻找商机,也能感知我们在科技上的投资对未来商业起到的良好推进和帮助作用。
  如果是去年参加过第一届 QingCloud Insight 大会的来宾,应该记得我曾经讲过,为什么我们这样一家小公司会做这样一个 Insight 大会。原因在于:在 IT 行业向云端转型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变化,简单说并不是说把物理设备变成虚拟化、容器化的设备就是云计算,这仅仅是一个技术手段。更重要的原因是整个 IT 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云模式下,应该包括舞台的搭建,多姿多彩的应用程序,以及服务的呈现。从 Insight 内容安排上看,青云自己占的分量很轻,大概占 20 - 30%,剩下 70 - 80% 是来自于我们的合作伙伴和客户。我们搭建这个舞台是希望大家能够共同探索未来商业和服务的科技之动力所在。
  今天,我主要分享从上一届 QingCloud Insight 2016 年 7 月至今,我们的一些变化,并分享一下我们未来一两年在产品和科技方向上的一些想法。
  在过去 12 个月里,我们在基础投资上的增加量非常大。在楼下展板上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对于设备投资、数据中心投资、骨干网的投资都有显着的增长。我经常有一个类比:今年夏季雷雨特别多,天气不太好,依然无法阻挡广大人民群众出差,或者旅行的需求。为什么?因为有了高铁,交通更为便捷。同理,我们把传统 IT 向新 IT 模式引导,需要有良好基础建设的投资,但并不是乱投资。这就好比十几年前,并不是简单的把德国的技术搬到中国,就能很好的落地。从科技的角度来说,购买并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照搬更加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根据国情、社会需求、客户需求和方案的实际需求,做相应的投资。因此,我们投资硬件、网络和数据中心的思路,跟业界广泛的投资策略还是不太一样的,这中间的差异非常明显。
  在过去一年,统一纳管在 QingCloud 平台下的数据中心达到 28 个,新增了 11 个。目前来看,至少在中国,我们应该是在统一平台下纳管数据中心最多的。熟悉我们的人知道,我们的运维团队的规模是非常非常小的。
  迭代
  去年内,我们发布了很多新产品,这里我列举几个对行业非常有意义的几点。比如 SDN Passthrough,在去年年底发表,做了很长时间。研发这款产品是为了解决容器在网络性能上的瓶颈,也就是如何在高压力的网络负载情况下帮助容器承载这些负载。我们推出这项技术,科技媒体圈的说法是「青云为容器网络指明了发展之路」,我们也非常欣喜地将这项技术进行了开源,发表在 GitHub 上。
  另外一个是 MySQL Plus,于今年刚刚发布。为什么当业界都在谈论创新数据库的时候,我们仍坚持在 MySQL 进行投资。原因是超过九成的数据库负载依然是偏传统的。如果大家向青云一样会服务很多传统行业,大家应该可以深刻的感知到广泛存在的来自传统系统带来的压力。然而你让这些用户完全抛弃过去几十年的累积,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会使得整个应用程序的终端,甚至社会流程、社会服务的中断。我们的看法是,求新的同时尽量确保应用程序在原来的模式之下,用户的投资可以得到尊重。
  接下来是我们最近刚刚推出 GPU Instance,为应对广泛存在的对海量数据并行处理的需求。现在我们做的比较简单,目前我们偏向的是 NVIDIA 的芯片产品,在未来我们会采用更多厂商的技术和产品,这意味着我们要对底层的框架做调整,而这正是我们团队擅长的地方——对于底层框架的调整。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明天产品发布会上也会有几个项目与之有关,就是 QingStor? 产品线。我们现在几乎完整打造全系列的存储产品线。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品家族,从对象存储、NAS、分布式块存储;从普通机械设备驱动到目前流行的电子设备驱动。整个产品线基本覆盖所有我们对于数据的管理、存放、分析这类作为底层存储后端的广泛需求。后面写了TM,因为我们觉得这很重要。
  服务矩阵,我们在原有公有云、私有云两项的基础上,在过去一年中尝试新增服务矩阵,推出托管云和混合云。目前全球范围内能够做到四位一体,暨公、私、混、托,四位一体通过一套代码逻辑进行统一管理,只有我们一家。无论中国和美国,应该没有第二家。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因为从云的角度来说,非常基础的一点,是为什么要做云?因为我们希望通过一套系统屏蔽和透明化所有异构的资源层,不管是设备、操作系统还是基础层软件,这是一个对云计算比较基础的期待。如果我们的客户在生产环境中,有 A 云、B 云、C 云、D 云,每个东西实现完全不一样,最后找系统集成商做一个 Web Portal 门户系统集成开发。相信没有人认为这是云,它只是以云的名义做传统 IT 系统集成而已。所以我们对服务矩阵的看法是非常认真的,未来我们会增加新服务到我们的矩阵中,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的云都是一套系统。大家会说这样会不会有太强青云的烙印,当然不会,我们选择开源。目前为止,在青云大小 70 个项目中,已经开源了十几个,速度和力度是非常快的。
  生态
  大家今天在进入一楼时应该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我们对于 AppCenter 的投资和重视,我相信没有会人认为 Richard 只是想做秀。2015 年 5 月,我们推出 AppCenter 以及它的 1.0 版本。那么一两个月之后,全中国所有的云服务厂商都有了自己的 AppCenter。但是大家可以打开看一下,青云的 AppCenter 和其他任何一家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对于 AppCenter 的看法非常严肃的,因为它承载着 IT 行业唯一正确的发展方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认为有一家公司能够将地球上所有的企业级 IT 应用程序的需求做得干干净净,大家认为这样的公司有可能存在么?绝对没有这样的公司存在,因此我们一定需要有一套统一的框架,对应用程序进行多样性的保护和接驳。仅仅是做接驳,而不对实现层面的内容进行强约束,这点是 AppCenter 真正的精髓所在。
  今天上午的大会后,欢迎大家到一楼展区看看各家具有代表性的合作伙伴。前天晚上,我试用了一下 AppCenter 最新上线的 Kubernetes 应用,印象深刻。如果在座有做技术、运维、开发、管理的朋友知道,Kubernetes 是高度复杂的项目,学习成本和学习曲线非常艰难。前天晚上大约花了 5 分钟完成了一套完整的集群部署,这是 AppCenter 的核心意义所在。它使得所有的技术细节被屏蔽,又保留了完整的、原生的多样性。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始研发 AppCenter 2.0, 今年年初,我们在北京开了一个小型发布会宣布了 AppCenter 2.0 上线。2.0 版本最大变化是,使得任意第三方系统的对接变得极为容易。高度复杂的系统对接只需要一两周,一个典型系统的对接就可以完成了。大家现在可能会觉得是不是应用过少,但这不是重点。现在将近 100 个应用,我们之所以控制数量的原因是确保每一个 App 的质量非常高。接下来的一到两年时间内,青云会花很大力气对合作伙伴和客户的 App 在全行业进行推广,以及联合解决方案的设计。
  关于 AppCenter,我有两个态度,也是两年前我们设计 AppCenter 之初时提到的。第一个态度是云平台必须被透明化,具体指的是 QingCloud。我渴望看到的事情是 Insight 大会这串词组上没有 QingCloud 这个单词,就叫 Insight Conference。我希望作为平台供应商,它可以被完整的透明化。第二个态度是供应商的多样性和原生性,没什么比供应商的多样性和原生性百分百被保护来得更重要了。作为 CEO,我比较满意用户增长。今年下半年应该会有更好的表现。
  平衡
  行业覆盖。我们公司的起源是从金融行业开始,尤其是传统金融行业和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就是创新的金融行业,这是我们擅长的本业之所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身和来源,我们来源之所在来自于泛金融行业。但我们作为一个技术型、通用型和平台型供应商,我们渴望为社会中更多的行业、伙伴和用户们创造直接的价值,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非常大的心愿。可以从片头广告看到,有很多行业在里面,包括医药、设计、家居、自动化驾驶、电动汽车等。青云渴望能为整体社会面临飞跃式的变革时有所助力,从而进入更多的行业。
  目前我们基本从金融走向传统的线下商业及部分以 O2O 为代表的线上电子商务,以及大交通行业,包括北京、江苏、广东,我们都有良好的系统部署,帮助交通行业变得更加智能和智慧。对于教育行业、政府行业这些偏国家管理的行业,我们重视度非常高。我国是强政府驱动型和国有资本驱动型的国家,这跟欧美是有区别的,我们对公共事业重视度非常高。我们渴望跟所有行业的同事们携手共进,创造更广泛的价值。刚才在台下和济南的作为科技有限公司也谈了一些关于流程型驱动工业的合作。在油、气、热、电等领域,我们相信通过结合后端云平台和中间离散式的边缘计算,以及最末端 IoT 系统,会对流程型工业驱动产生良好的收效。
  我们起步于北京,一年半前,北京的收入占我们全部收入的 62%,这让我非常担心。截止今年 7 月,从统计可以看出目前我们在全国得到良好的均衡,我们会继续努力的。能看到我们还是基本偏重在经济发达地区(东部沿海一带),我们希望更加深入中国西部、中部等腹地,这需要跟各位携手向前。
  2016 年实现千万级税后净利润,这是我非常骄傲的一点,我们 2014 年开始做生意,第三年完成良好的审计后净利润收益,这为我们可能的 IPO 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团队的增长,还是比较迅速,相对一年前的增长,我们基本上是翻倍了。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依然在招聘。刚才大家看见的片头宣传片,拍摄场景是我们北京的办公室,非常漂亮!大家有兴趣可以跟我们 HR 谈谈。
  整合
  其实以上这句话可以代表我对青云从头到尾的设计。更全面、更一体化的整体 ICT 交付,这才是真正的技术。卖几个盒子及系统集成定制化开发项目,这跟技术没什么关系,这只是项目。我的看法一向比较纯粹,我认为科技具有生命力,就像一个人必须有手、脚、脑袋、鼻子、嘴巴,这才是一个人。他必须是全面的,ICT 交付,不仅是 IT,一定也是 CT。
  资源层,它不仅仅是某一种类型的资源,它一定是多元化的。首先来说,大家可以看到物理主机一定是广泛存在的一种资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但不能忽视虚拟化,它已经引起了全球的认可和追踪。而最近四、五年,容器又重新崛起,至少在工程师领域是非常热门的话题及技术选择,但在生产环境下远远没到主流,然而至少我们看到了它的趋势。
  那么从 Unikernel 在整个 SDN(软件定义网络)领域的广泛采用,可以看出 Unikernel 已经成为目前最佳的软件定义网络控制层的选项之一,有太多开源项目与此有关。在我们看来这些都是资源,如何统一协调地用一套机器人系统调度、识别和管理他们,这是青云的使命所在。我们并不认为某一种类型的资源会优于其他品种的资源,但我们认为某一种类型的负载适合某一种资源类型来承载,这是正确的对技术的看法。任何厚此薄彼的对资源的选择都是错误的。相信在座诸位如果从事过高度复杂的IT系统建设和管理,会高度认可我的看法。在存储层面,不管是块存储(Block)还是对象存储(Object),还是文件存储(NAS)、都是多种生态、业态和需求驱动的,使得它如此呈现。比如,虽然我们认为对象存储(Object)非常好,但也有大量的场景不能跑对象存储。比如需要跑传统关系型数据库集群模式,怎么用对象存储跑?反过来,这不能证明块存储(block)的盒子一定是好的。如果我们是一个面向互联网和手机的应用,毫无疑问对象存储是唯一的选择,这也是多样性的存在。对于资源层来说,我们的目标是对于所有类型的资源,不管是多少年前或是最近流行的,不管它工作在计算、网络、存储任何一个层面,我们都用一套机器人系统予以统一调度、识别和管理,我认为这才是最关键的事情。
  对于骨干网的认知,我相信这三年我的不断分享,可以帮助大家慢慢认可我的观点。没有骨干网,没有一切。最悲剧的事情是我国没有真正一体化的骨干网。我们从 2014 年开始投资这个项目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定要完整的打造一个百分百地互联互通的,中间没有断跳的骨干网,覆盖整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是百分百由 SD-WAN 完成驱动管理的。这周二,我看到同事给我看的新骨干网的 Demo,做得非常漂亮。我们已经开始在北上广三地部署中,即将开放基于 SD-WAN 的骨干网服务。我们明年会继续在其他地区加大投资,我们一定会始终不渝的坚持到最后,完成对整个国家的覆盖和投资,确保每一个应用程序和负载得到百分百骨干网的支持,百分之百 BGP 的。做这个事,非常费钱,也没有利润,但它非常重要。因为没有他,就无法保证整个国家在线上的平稳运行。
  应用程序的生态。我们认为资源层最终目的是被完整的屏蔽和透明化。那么如何确保 ICT 行业能够面向最终客户,就是通过 AppCenter 中的 App 完成对用户需求和功能的整体交付。为了达成目的,我们要做两件事。一是向下走,二是向上走。向下走的核心,一是在纯硬件层面的创新,二是在基础软件层的创新。我这里简要的介绍一下。我们正式推出了2U4规格的超融合硬件产品,高度集成、高密度。今天大家在展区能看到我们展示的硬件设备,现在的还是 X86 的芯片。透露一下,我们已经完成了在功能层面对于 ARM 指令集芯片的支持。
  明天大会我们会有更详细的发布,并且有来自芯片合作厂商的演讲。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 ARM,一切都与成本结构有关。整个 ICT 运行成本占社会成本太高,耗电量太高,计算机行业是目前最耗电的行业之一。而电是怎么来的火电、水电,核电,这些是消耗了其他大量工业资源下换取的非常珍贵的资源,但我们在拼命的浪费它。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云计算、基础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创新,确保我们的能源得到足够的能效。
  同时我们也会推出网络层面芯片级的方案、以及与之配套的驱动程序,同时需要在调度系统对新的芯片进行识别,从而降低延时,提高吞吐。明天我们同事有一个很好的演讲与此有关。硬件层的创新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性能。软件层面,现在正在进行 QingCloud Next Generation,其核心包括三点: Next Generation SDN in Data Center,这里指在数据中心内的网络;Next Generation SDS 下一代的软件定义存储;Next Generation QingCloud Co-ordination System,下一代青云的核心调度系统。这些预计会在明年下半年发布。
  另外一点,向上走,目的主要是面向客户、面向应用及面向数据。这里我写了 99% 依赖第三方,但熟悉我的人了解我希望做到 100%,但很多场景无法做到 100%。这才是真正的云计算平台,这是唯一正确的思路,没有其他 A 或 B 的选择。
  举例说明,帮助大家理解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的应用方向。首先,是最近非常热地 Generic PaaS方向,这是目前业界一个主流的思路。那么青云欢迎一切不同的技术实现,不论是 CS base,还是 Container Base,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样的东西。然后是关于 IoT 及 BlockChain 的应用。BlockChain 来自于金融行业,但并不仅限于金融行业。不要被最近的 ICO 刺激了,觉得BlockChain 是骗子的代名词,它是一个技术,好人拿好技术做好事情,坏人会拿技术做坏事情。最后还有 AI 应用。
  我再花一分钟谈谈有 IoT 及 AI 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方向。对于 IoT 全栈开发平台,青云只是一个环节。剩下的部分,不论是硬件开发平台、消息服务平台以及场景化开发平台都来自于广泛的第三方。IoT 肯定是一个高度分散的结构,因为行业差异性非常大,业务逻辑极大,我们无法把一个管桌子板凳的 IoT 方案拿来做管输送天然气管道的方案。这跟我们用 Python 写应用程序不一样,差异性非常大。
  我们做云计算、边缘计算、骨干网、Data 管理和存储、大数据并行处理框架等,那么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我相信各位最近一年听得足够多,这一切都是为了 AI 的来临做准备。前面三轮 AI 其实都失败了,为什么我对这一轮这么有信心主要因为工具真的成熟了。AI 的前提,一是足够量的数据,二是数据能够被处理。足够量的数据来自于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和数据获得的手段。第二要有分析工具,最好的分析工具是海量并行计算机系统,这就是云。云计算使得整个行业对于数据的获取、传输、存放以及建立模式后面对生产和应用的流程处理,变得极度廉价和足够快速。成本与速度解决之后,一切都不再是问题。
  我对这一轮 AI 兴起和最后跨越河流走到对岸是很有信心的。站在青云的角度要做好四件事:一是算力,类似 AI 层面的 IaaS 层;二是数据整理生命周期的管理;三是对于模型、开源及商业化的AI框架的支持,比如 CNTK、TensorFlow 等;四是模型化,数学家们会建立很多模型,以后甚至出现模型仓库、模型市场。青云将会投资这方面,为 AI 时代提供低廉的环境和运行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CTI论坛无关。CTI论坛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