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小i与Siri 智能语音专利“混战”初告捷

2014-07-14 14:22:08   作者:赵陈婷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论:0  点击:


  苹果公司为了争夺Siri专利,状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要求其确认国内小i机器人的专利权无效,结果在一审中败诉。

 

 对于尚未“盖棺”论定的专利争议,业界更加好奇的是,在今年如此高关注度的智能语音市场,是否迎来比较集中的商业爆发机会?

  Siri身陷侵权门

  与众多专利权案件一样,漫长的诉讼过程不仅考验着诉讼双方的财力、物力,也挑战着公众的耐心。

  2011年,苹果公司的Siri技术首次在iPhone 4S上使用。随后,上海智臻公司发现Siri与自己公司2004年申请专利的“小i机器人”十分相似,于去年3月在上海将苹果公司诉至法院,称Siri技术涉嫌侵犯公司智能语音系统专利权。

  苹果公司认为,小i机器人拥有的专利应该无效,于2012年11月19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申请,请求宣告小i机器人专利权无效。2013年9月1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做出决定,维持小i机器人专利权有效决定。

  7月8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苹果公司起诉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行政诉讼案作出一审宣判,维持专利委员会之前对苹果侵权的裁定有效,苹果败诉。对于此判决结果,苹果代理人当庭表示继续上诉。

  随着上述判决结果的公布,有观点认为,由于法院支持了小i机器人专利有效,这意味着苹果公司今后在中国就必须停用Siri系统。

  对此,苹果中国公司在一份简短的声明中表示,“很遗憾,在我们推出Siri之前我们对智臻公司的专利并不知晓。而且,我们认为我们并未使用该项专利。”

  在资深IT战略咨询专家王煜全看来,如今这个时间节点,在语义识别上的一些基础性技术各家都已经具备,只是技术专利上有先后之分,而专利保护最早做出来的产品。

  易观智库分析师罗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对于智能语音产品来说,语音语义识别是主要技术壁垒,的确会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不过,目前智能语音产品如果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相对语音来讲,语义技术壁垒会更高。

  个人语音识别的商业盲区

  相比Siri和小冰,成立于2001年的小i机器人在名气上要逊色不少,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与其产品定位有关。

  按照其官网提供的信息,作为中国智能机器人第一品牌,小i机器人业务已经涉及通信、金融、政府、电子商务、智能家电和汽车等行业,在智能人机交互(文本、语音等)的全渠道(Web、MSN、飞信、QQ、微博、WAP、短信、电子设备等)整合应用上领先。

  小i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招商银行联合小i机器人陆续推出了Web、微信、QQ、微博等全渠道服务,其中业内首款“微信客服机器人”,每天的交互量超过60万次,准确率达98%,节约短信(1800万/年)、替代人工电话成本3000万/年。

  “最早的一批互联网人只要使用过MSN的基本都知道小i机器人,曾经在MSN上火爆流行,通过与用户的聊天调侃逗趣,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当时的小i也提供包括百科、笑话、星座等多项查询服务。”小i机器人总裁兼首席技术官朱频频此前公开表示,从1995年的Alice到2002年的Smart Child,再到2011年的Siri都大致经历了几乎相同的发展历程。

  在易观智库分析师罗兰看来,小i更偏向于企业级客户,Siri更偏向于iPhone使用群体,小冰覆盖面更广,面向大规模的普通互联网用户。

  “今年智能语音市场的高专注可以看做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一个结果,用户在移动端的使用习惯已经养成。加上小冰借着微信的高活跃度进行市场推广,增加了这类产品的关注度。”罗兰坦言,从目前具体产品表现来看,还没有在用户体验上取得普遍的良性认知,所以短期来看商业化方面还面临一定的挑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CTI论坛无关。CTI论坛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专题

CTI论坛会员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