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变革成为网络世界的永恒主题。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世界,我们依稀可以分辨出网络社会发展的主线,那就是由基础构建到综合应用,由单一人群到社会大众,用一句话说,是由网络就绪到网络效益。
网络效益期(2002年至今)。2000年以来,互联网经济走向低迷,人们在感受互联网带来巨大的摧毁式创新的同时,也在开始质疑,网络不仅仅要具备外部特征,而且也要从中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有效益的信息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期待。
为此,消灭"IT 黑洞"和"信息孤岛"成为业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从技术层面上讲,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解决组织信息系统的"异构"问题,使政府和企业信息化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组织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多年自发式的信息化建设,致使局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组织内部信息系统各自为政,新旧系统共存,相互无法真正有效的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孤岛",组织无法实现对整体业务运作和流程管理的全面掌控。信息系统的这种"异化",不仅降低了系统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引发的组织管理决策上的"异化"已经成为组织发展的致命隐患。针对这一问题,从2000年以来,各大型IT企业都在各自的领域提供解决方案,促进企业和机构实现网络效益。微软的.Net ,Sun的SunOne、IBM的OnDemand、BEA的基础件和思科的智能化信息网络都是对此作出的回答。
网络效益最终主要体现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这两大领域上。
就企业信息化而言,要实现真正的网络效益,必须遵循"协调发展、分步实施、业务为本、效益为先"的原则。"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企业内在需求和现状的协调以及实施人员之间的协调;"分步实施"是指从企业的基础 e 化(即内部信息化和供应链信息化)和进程e化(即电子商务)两大基点出发,从信息化存在、互动、交易、变革四个阶段,分别进行考量和测评,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信息化方案;"业务为本"是要求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应以管理的规范与优化为基础,必须围绕企业的产出为重点;而"效益为先"则要求企业信息化应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
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网络效益"包括两大类指标:"网络协同效应"指标和"网络生命效应"指标。"网络协同效应"类指标的特点是这类管理离不开网络,当然,不一定局限于互联网,但是互联网是发挥这类管理的最佳理想设施。"网络生命效应"类指标的特点是聚焦于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统一,聚焦于人的自我实现和企业组织的发展。(引自《企业信息化测评理论和方法的转变》)
"网络协同效应"指标,包含以下四类:
★ 外溢效应型指标:聚焦于如何利用资源、技术的外部特性。典型应用于企业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知识共享和技术扩散等。
★ 网络协调型指标:主要应用于虚拟企业、企业联盟等方面;
★ 社会资本型指标:聚焦于"关系"和"信任"。它可以成功解决企业关系网和诚信的量化价值;
★ 流程重组型指标:集中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特别是打破职能界限的效益。
"网络生命效应"指标",包含以下五类:
★ 竞争能力型指标:聚焦于企业及机构的综合能力的获得与释放;
★ 知识管理型指标:聚焦于企业及机构中知识的自组织和自激发,包括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本;
★ 技术创新型指标:聚焦于企业及机构的创新机制;
★ 决策理论指标:聚焦于企业及机构自身目标的实现;
★ 企业仿生型指标:聚焦于企业及机构的生命力。
就电子政务而言,"网络效益"体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公众效益"上。"经济效益"指使用电子政务系统后,企业成本、公众成本和政府运营成本降低,同时也指获得直接的投资乘数效益;"社会效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开放度;政府组织机构精简扁平,政府事务简化、快捷、准确;减少政府官员腐败,改善投资环境;减少欺诈,增加诚信,增进社会秩安。"公众效益"包括政府服务覆盖面扩大;政府反馈速度提高;使用政府服务灵活性增加;对政府事务参与度提高;以公众为中心;弱势群体参与;公众信息化意识技能提高。
总体而言,从网络就绪到网络效益,是网络从宏观走向微观,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客体走向主体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无论企业还是政府,都面临着一场再造和改革。如今,这一序幕刚刚拉开,真正的高潮即将扑面而来。
Cisco供稿 CTI论坛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