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家观点 >

解决最后一公里垄断:泰龙模式挑战监管真空?

2003-06-01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这位姓王的副总经理不愿透露公司的名字。据他称,他们公司以前也曾尝试过类似“泰龙”的业务,但走了弯路。他说:“我们肯定会引进泰龙模式,只是监管层还没有表态,泰龙事件还没有结果,所以我们没有最后确定以什么方式引进。”
  “我认为四川联通与泰龙通信的合作模式非常成功。”成都联通数据部经理杨晓波5月2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相信这一模式将得到迅速推广。”
  据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官员透露,有关泰龙的情况已经汇报给信产部,目前正在等待监管层的最后表态。
  一石激起千层浪
  泰龙通信不过是成都一家普通的民营企业,但其董事长张贤清曾任成都市电信局任职多年,也正是这一点奠定了泰龙日后生存的模式。
  长时期以来,固定电话都是由中国电信一家垄断。小区建设时通常开发商都要预装中国电信的线路,最后一公里基本由中国电信垄断,联通和网通、铁通等运营商进入固定电话市场,步履维艰。
  泰龙电信与小区开发商谈判,出资建设小区通信设备和线路,然后租给铁通、联通这样有需要的运营商,通过分成获利。
  泰成的出现受到了联通、铁通的热烈欢迎。四川联通成为泰龙的第一个合作伙伴。联通最早在成都、重庆、天津3城市试点固定电话,当时在天津大规模投资自建驻地网,结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有了泰龙后,联通节省了建设最后一公里的成本,双方合作,不亦乐乎。
  但一直居市场老大的中国电信却下买泰龙的账。结果是,一些由泰龙承建电话线路的小区把中国电信挡在了门外。
  4月初,成都电信接二连三地在当地报纸上刊登公告,指责泰龙通信搞市场垄断,导致成都电信的通信线路无法入户。随后,泰龙通信和与其合作的蜀都花园等小区做出回应,刊登公告,称责任在于成都电信不肯合作。
  4月22日,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紧急召集电信、联通等固话运营商以及泰龙通信开会,要求各方停止口水战。同时提出,要保护消费者自行选择运营商的权利和运营商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权利。
  各方很快暂停了口诛笔伐,坐下来谈判。
  5月27日,成都市副市长唐川平再次召集成都电信、四川联通、成都铁通、四川网通和成都泰龙通信5家的老总开会,要求各方不管谈判结果如何,先把用户的电话装上。
  矛盾更有缓解,但泰龙的经营模式是否合法始终没有定论。由于泰龙模式打的是“擦边球”,游离于政策边缘,省、市级通信管理局都觉得难以裁断。
  据四川省通管局官员透露,他们已将此事整理汇报给信产部。
  据记者了解,经过几轮谈判后,泰龙通信、牵涉到的各地产商已和成都电信达成协议,由成都电信暂时免费接入相关社区,至于钱的问题以后再具体协商。目前各方都在等待监管层的最后表态。
  同行蠢蠢欲动
  张贤清告诉记者,泰龙事件曝光以后,很多公司上门取经。
  事实上,据记者了解,在成都市场还潜伏着大量虚拟电信运营商。
  新龙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也是当地联通的亲密伙伴。该公司拥有驻地网、ISP、和ICP牌照。2000年10月,新龙开始与四川联通合作数据业务。次年4月,新龙公司开始代理联通市话,并向联通租赁驻地网,该业务目前覆盖用户数为12532户,实际用户2321户。
  业内人士认为,该公司与四川联通的合作或多或少与泰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新龙网络总经理屠晓斌坚称,他们公司的定位是“互补型的通信服务商”,不会与任何主流电信企业发生市场矛盾。
  “我们与泰龙业务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屠晓斌向记者解释说,“准确地说,我们并不是经营语音业务,只是在一定区域内向主导运营商提供接入业务,从来没有尝试过拥有号码资源。”
  而张贤清则认为,泰龙同样没有号码资源,也只是为电信运营商提供接入业务。“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规模还没有对成都电信构成威胁,而且他们大都只和一两家运营商合作搞语音接入,不像泰龙是面向所有电信运营商的开放平台。”张说。
  推倒多米诺骨牌
  业内人士认为,泰龙通信运作模式有可能成为打破中国电信固话垄断格局的一个突破口。
  为了打破垄断,信产部先纵切一刀,从业务类别上将电信切分出移 动、联通。再横切一刀,把电信南北拆成电信和网通,但是这离打破电信垄断的愿望还有很大距离。
  “现在出现了泰龙这样的个案,我们就可以想像,信产部的下一刀可不可以从业务链的上下游关系上再切一刀,把驻地网接入业务从电信身上切下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垄断问题,互联互通的问题就不会再悬而不决。”一位业界专家分析说。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阚凯力教授认为,短期内要这样切一刀难度会非常大,“因为先期垄断者必然会协力反对,但是如果真这样切一刀倒是好事,很多电信监管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现在泰龙模式已经发展成熟,而随着连通、铁通和网通出现带来的固话竞争范围扩大,它的模式就极易为其他企业所借鉴”他说,“可以相信,1年以内像泰龙这样的企业会在全国各个城市出现,而在成都这件的城市,容纳10家到20家不成问题。”
  而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即使信产部承认泰龙,那么以后如何监管、上下游结算价格、质量认证标准、企业门槛、竞争规范等一大堆问题将接踵而来,否则越来越多的泰龙出现,将出现监管的真空。

新浪科技(tech.sina.com.cn)—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