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家观点 >

固网智能化“落地”业务转型是关键

2007-02-07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中国特色转型思路促网络和谐发展
  中国固网运营商运营着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网络,由于起步晚,相对欧美等发达地区的网络条件,这一遍及960万平方公里的庞然大物在技术先进性上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问题恰恰出在了这里,面对上述网络转型的挑战,中国运营商面临的压力更大:如何确保这巨大的已有投资,而又能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固网智能化显然给出了答案。
  固网智能化改造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在汇接层面采用软交换替换传统汇接局,并引入HLR将用户业务属性上移,从而在优化网络架构的基础上,提升原有固网业务触发的能力,使得业务平台从原有的智能网平台逐步发展到具有NGN特色的多媒体业务平台,从而具有更强的业务承载能力。可以看出,相比全盘推翻、重建一个新的NGN网络来说,中国的固网智能化改造体现了网络发展“循序渐进”这一和谐理念,确实展现出其很强的现实性和适应性,不失为最佳的转型选择。
  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我们看到,自始至终,“业务”是固网智能化改造的核心。从短期来看,固网智能化将能为全网用户提供集约化、规模化、个性化的电信服务,可以有效拉升ARPU;而从长期来看,固网智能化能够为NGN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固网运营商在固网智能化这一“准NGN”时期,可以为以后增值业务的推广积累经验,完善商业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5年,中国网通第一个固网智能化演示中心在青岛诞生,迈出了中国网通对其固网改造的试探性一步。一年之后,黑龙江通信启动了被称为“NGNNI”的固网智能化改造项目,全面实现了本地、汇接、长途和新业务等业务功能在全网的快速分布,最大限度地满足网络智能化的要求。另外,通过利用软交换技术覆盖范围广的特性,将原来的各中小本地网整合成为扁平结构的虚拟大本地网,大大提高了网络运营能力,中国网通的固网智能化改造如预期般在全国各地顺利铺开。中国电信固网智能化改造近两年也在全国各省区市如火如荼地展开,再加上承载网CN2、长途骨干传输网DC1等一系列项目的推进,使中国电信的业务提供能力得到了相当大的提升……固网智能化这一中国特色的演进思路在中国大地逐渐生根发芽。
“业务转型”让固网智能化平稳落地
  网络转型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基于原有网络不能提供的业务,从而带来新的收入,因此如何让网络智能化改造“落地”,产生现实效果就是运营商在完成网络改造后面临的最大课题。仔细观察移动通信当前最受追捧的业务,如彩铃、一键通、预付费、多业务嵌套、跨网业务等都是用户属性触发业务,它们以新颖、独特的用户体验获得了用户的广泛认可。然而由于以往固网没有建立起集中用户数据库等,用户属性触发业务等不能得以提供,或是有些业务的生成要经过电路的迂回处理,高昂的成本使运营商丧失了开展的机会。
  固网智能化的引入就是为了帮助固网运营商重新夺回提供灵活业务的主动权,从而真正让网络转型“落地”,产生实际收益。固网智能化的思路就是通过固网用户数据的集中放置,引入用户集中数据库,增强新业务引入的灵活性,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网络的业务支撑能力,减少交换机属性触发能力不足造成的负面影响,无疑,固网智能化将打破固网的业务瓶颈。早在2004年,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等固网运营商就基于固网智能化改造的成果向用户推出了固网彩信、彩铃、主叫预付费、号码可携带等以往只有移动通信才能提供的业务,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用户的热烈追捧。
  固网智能化改造,不仅丰富了运营商现有的业务体系,为业务营收带来了一丝起色,更为重要的是,为今后网络的融合打下了基础,是向网络转型成功迈出的扎实一步。有专家就指出,固网智能化是所有固网运营商实现现网增值,将PSTN、PHS、IP等网络有机融合,以及面向NGN、3G等先进架构平滑演进的关键战略,其将用户属性与交换设备分离的组网思路使各种形态的网络在业务层面上的融合成为可能。的确,在近期,我们看到固定电话与小灵通的融合带来的号码可携带、Centrex等业务就是网络转型的成果。而从长远来看,如果固网用户数据能集中管理,将会对今后固定移动网络的完全融合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在网络演进的道路上,固网智能化虽然为我们的电信转型开了一个好头,丰富的业务让网络转型初步平稳落地,但是毕竟固网智能化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固网智能化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固网故步自封的尴尬局面,但是距离从业务到网络的全面融合目标还有很多困难和挑战,电信业转型依然任重而道远。

中国信息产业网(www.cnii.com.cn)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