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IPTV自04年发展之处,就因为特殊的政策体制,独特的产业环境,盘根错节的集团利益,使得其一直在电信和广电的博弈中苦甜徘徊,命运多舛。
2005年5月17日,上海文广百视通和黑龙江网通联手推出哈尔滨模式,在IPTV运营牌照这一产物下,开创了广电和电信联合运营的新模式,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而陕西、江苏、广东、北京各地的IPTV招标活动,直接掀起了第一轮的IPTV高潮,但好景不长,就在业内认为IPTV会进入成长期而欢欣之际。2005年12月26日,泉州广电一纸通告,封杀了百视通在当地的IPTV业务,“泉州事件”便直接导致了2006年上半年的IPTV整体冷场。
直到2006年4月28日,随着央视国际获得第二张牌照和上海开始招标的两大利好消息,开始逐渐恢复产业生机。并随着十张地方牌照和上海模式的发展而再度火热攀升。
从2007年起,上海百视通和上海电信的IPTV用户,急剧增加,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广电和电信双方合作模式的可行性。但就在业内各界纷纷为IPTV获得突破,开始步入正轨而欢欣之际,突兀而出的“四月危机”事件再度令人心寒,莫非泉州事件将再度重演?
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中国IPTV产业环境过于特殊,而相关部门间的利益交集则直接加剧了产业的复杂化程度。产业规则非真正合理化,导致权力和政策在这场完全应该是由市场为主导的较量中变得格外刺目。
此次的“四月危机”所辐射出的效应可大可小,尤其批复中的第三点主体明确性问题,很有可能完全推翻现有的任何IPTV模式,使得广电和电信间的矛盾全番暴露,再无缓冲。小则在个别地区,当地广电以此为号令,打压电信IPTV业务,成就自身的数字电视空间。但无论大小,对于IPTV产业而言,均是不可承受之痛。
而受伤最深的莫过于看好IPTV产业的众多厂家,一个不按市场规则出牌的游戏,将使得他们在受创之后,心怀隐痛的再不信任中国的产业市场。最终伤害的还是来之不易的产业基础。
此次“四月危机”,个人认为其起因在于地方广电面对电信IPTV业务飞速发展的心态失衡,或许还勾起当年电信对广电语音业务封杀的无限怨气。虽然广电总局的批复更多带有安抚诸侯的意味,但却容易成为地方广电手中挥杀四方的上方宝剑。
IPTV由广电主导运营的起因是为了做好对宣传传播的把控,而此次批复将运营主体的职责变化为了业务的行使主体,虽有依据,但不符合产业现状,难以具备可行性,却会将产业推入乱局、死局。
从如今事态现状来看,此事还暂时是处于地方广电的单向层面,还尚未撼动如今IPTV的发展整体格局,但由小窥大,此事足够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切实将其予以妥善解决,以免真正引起产业的恐慌。
所以我们觉得,借助这次危机,需要:
产业各方应更好的依托目前IPTV良好的态势,切实面对,共同进行一次危机公关,使此番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能得到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引导事件向好的方向转变,化危为安。毕竟无论是电信为主导的IPTV,还是广电为主导的互动数字电视,IP化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只有产业共荣,产业各方才能各有所获!
中国信息产业网(www.cni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