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4
改变宽带业务模式、发展家庭和企业用户,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共识。但是如何满足用户对业务高可靠性和开放性的需求?建设一张强大而高效、能够承载全业务的IP网络成为前提条件。目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都已经建成了这样一张电信级IP承载网,通过应用MPLS、IPv6、链路捆绑等多项技术,新的IP承载网摆脱了安全性低、可靠性差的瓶颈,成为下一代网络的最佳平台。2004年中旬至2006年8月,中国电信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鸿篇巨制的CN2项目。这个超级“豪华”的IP承载网开创了电信业内多项先例:第一个电信级IP网、第一个全网支持MPLS的网络、第一个实现大规模路由器设备测试的项目……随着VoIP、软交换、大客户VPN等业务的加载,中国电信对3G业务的网络优化也同时就绪。
中国移动在IP承载网建设上采取的策略有所不同。2004年中旬,中国移动IP专网一期工程动工。2005年初项目结束后,便立刻加载了三分之一的长途话音业务。之后,经过2005年底的一次扩容,直到今天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的IP专网三期工程还在进行当中。很明显,中国移动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建网策略,根据业务需求量来扩容网络。这样的优势是风险小、节省成本,但同时要面对升级时设备互联互通和需要随时调整网络结构的问题。
中国网通IP网建设启动较晚,其二期工程要到2007年中旬才能结束,但其规模和性能直追前面的两位先行者,而且由于使用了不同厂商的软交换设备,其网络开放性更高。
据悉,目前,中国联通也启动了电信级IP承载网项目,目前正处在设备测试和招标阶段,预计近期就会有具体结果出炉。
中国运营商的举措只是世界电信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世界范围内,固网运营商转型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话题,以英国电信21世纪网络项目为首的一些国外运营商更是早已迈开了网络转型的步伐。当前,世界上几大运营商都在身体力行地推动向IP网络的转型。其中AT&T的Lightspeed项目,投资40亿~60亿美元;英国电信的21CN网络,有17.6亿美元的转型投资,目标是将语音和数据业务承载在一个公共的IP/MPLS网络上;澳大利亚Telstra的“Titan计划”,投资80亿美元,目标是为家庭和企业市场提供高端数据和语音服务,满足家庭市场“第二根线”的市场需求。
中外数家大运营商对电信级IP网技术的认可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IP承载网的升级已经触动了全网技术“蜕变”。
随着以软交换为基础的NGN技术的发展,电信核心网络正发生快速变化。IP技术由人们公认的非电信级网络技术一跃成为各种电信业务的公共承载平台,从而促使相关网络的各个层面也不得不相应变革。
IP技术是随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但互联网一度被认为非电信级网络,不具备QoS功能。随着最近两年NGN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分组的技术理念推动着IP网络技术不断发展。IP领域技术发展带有明显的技术驱动的特点,新技术层出不穷:包括基于IP网络的快速转发技术MPLS、基于IP网络的业务组网技术MPLSVPN、基于IP网络的QoS技术IntServ/Diffserv、基于IP网络的流量工程和保护技术MPLSTE/MPLSFRR、基于IP网络的OAM技术等。IP网络技术自身的发展正在逐步适应其角色转换,IP网络正逐步演化成传统电信运营商的基础网络平台,成为人们可以接受的电信多业务承载网平台。由此,电信级IP承载网触发了全网的“蜕变”转型之旅。
面对3G及三重播放网络转型的大势,部署新一代IP承载网无疑是正确的选择。新一代的IP承载网主要能够提供QoS保证,保证业务需要的带宽、满足业务安全需求。正因为IP技术是网络转型与融合的关键之一,IP承载网的建设也将会在2007年继续扩大规模,并将继续拉动其他相关网络层面的升级配套工程。
比如目前运营商正在把电信级IP网理念向下延伸到城域网:在物理层面减少网络层次、减少跳数,用核心层路由器替代三层交换机;改造城域接入业务控制点,增加业务路由器,在设备上增加业务接入识别控制能力,并在DSLAM上支持组播。这一系列举措使得运营商对业务的识别和控制能力都上了一个台阶,差异化运营已不再是一句空话。再比如针对沉寂已久的传送网络层面,日前京移设计院专家高军诗就表示,传送网一直作为基础网络存在,是各种业务网络的承载网络。但前面提到IP技术高速发展,软交换、IMS等交换技术的出现使得“一切over IP”成为现实。如今IP网作为电信网络平台的思路和做法已经十分流行,形成更高层面上的基础网络,这样原来的传送网加上IP网形成更高层面上的大承载网。此广义的承载网必须具有提高QoS和业务可用性的功能,但这些功能能够以不同的设备形态来体现。传送网和如今的IP网络都具备提高业务可用性的功能,甚至局部重叠。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情况可能会越来越明显,由此也带动了光传送网络的升级换代。如烽火通信就宣布成功中标联通IP承载网升级改造的配套传输项目。
由此不难看出,在网络融合和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电信业的现有网络在整体向IP网络转型,因此从本地网、汇接网到长途网,都在向IP转型。由电信级IP承载网升级触发的全网“蜕变”之旅才刚刚开始。相信未来随着电信网络IP化的不断深入,将给业界伙伴带来更多的机会,以挖掘网络潜力提供可盈利的整体解决方案,与运营企业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