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NGN的基本要求是构架于可管理的IP承载网之上,也就是说,IP/MPLS多业务融合承载网是NGN的网络基础。
其次,融合的推动力是用户的业务需求,但融合的业务体验却并不完全依赖于核心网的融合,可以通过业务平台的融合来实现。
第三,融合的核心网的建设周期和建设投资在整个融合网络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第四,IP/MPLS多业务融合承载网的建设难度很大,且十分急迫。中国运营商需要面对遍布全国千余个节点的超大规模网络,需要为已有的高价值业务提供可靠的网络承载,需要边建设边试验、边部署边优化,而且与核心网的投资不同,承载网的建设完全能够做到投资保护。
因此,笔者认为只要建设好了NGN和3G的共享“比特管道”,切实解决好融合网络的承载问题,就等于完成了网络融合建设的主要工作量,剩余的工作主要是随着融合技术的成熟、硬件技术的发展,适时地进行融合的核心网、融合的业务平台的试验和部署。
目前,中国的几大主要运营商都不约而同地在承载层面展开了大规模的网络建设和网络测试,如中国电信的CN2、中国移动的IP移动专网、中国网通的 NGN/3G承载网,开创了中国IP/MPLS承载网的建设新纪元。在建设IP/MPLS承载网之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IP/MPLS承载网与传统IP业务网之间的关系。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大家的共同选择都是在面向互联网应用的传统IP业务网之外再新建一张面向电信级业务的IP/MPLS承载网,实现双网的差异化运行。
在规划具备弹性的下一代IP/MPLS多业务融合承载网的同时,非常有必要借鉴TDM网络的设计理念,尽量做到高效的传送效率、平滑可调节的流量分布、可控制的差错影响。在实际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一、网络拓扑和流量设计问题,这与网络规模和流量模型息息相关。对于域内节点数量超过1000的超大规模IP/MPLS网络来说,无论是IP路由还是 MPLS路由都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论证的课题。而且,到了IMS/FMC时代,网内流量模型将是P2P与C/S的混合模式,IP/MPLS多业务融合承载网要同时承载传统的纵向型流量和大量出现的横向型流量,需要通过合理的网络规划,明确正常和异常运行状况下的流量路径,在网络出现异常时将网络的振荡范围控制在最小范围,如:核心流量不经过汇聚节点转发,汇聚流量不经过接入节点转发等。
二、QoS问题。目前运营商主要采用超量带宽和MPLS+Differserv模式来实现粗放型QoS,网内业务等级不超过8个。将来随着大量不同资费、不同QoS需求的业务的涌现,运营商要进行高效的业务分类和调度,将期待于ITU-T、TISPAN等研究的RACS体系结构的建立。
三、可靠性问题。为了实现99.999%的可靠性,运营商需要在全网部署GR/NSF、快速路由收敛、FRR(包括TEFRR/IPFRR/VPNFRR),并结合快速故障检测BFD以实现50ms以下的故障倒换。
四、安全问题。要探索全方位的网络安全机制,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安全域,以确保将运营商的网络与用户接入网络完全隔离开来。要保证IP/MPLS多业务融合承载网的管理平面和控制平面不受外界的攻击,大量的逻辑数据承载平面(目前主要以VPN的形式出现)要做到充分隔离。
中国信息产业网(www.cni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