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乃威 2008/01/09
呼叫中心高度仰赖关键指标来运作,也就是大家常常听到的KPI.
平均处理时长是把所有通话时间,加上所有话后处理时间,这个总和再除以总通话次数。
平均处理时长是最重要的效率指标之一,因为它反映了呼叫中心流程标准化的程度,两个呼叫中心来电量相同,服务内容相同,但一个呼叫中心在流程上进行了高度优化,平均处理时长是另外一个的3分之一,这呼叫中心需要的人力,自然比另外一个少了至少3分之一以上。
这个标竿数字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太大,它取决于新旧人的多寡,还有当时服务水平的情况,最简单的一个内部标竿,就是利用我前面谈到的控制图,画出上限和下限,你会发现下限其实就是你曾经做到的『相对比较低,而且做得到』的平均处理时长,也就是你可以努力的目标。
我个人一直认为,在呼叫中心要追求效率指标的最大化,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做的是服务行业,如果追求效率指标的最大化,服务质量就很容易会受到伤害,那我们该怎么做好呢?难道就不追求效率指标了吗?
在追求差异的最小化的同时,难道就不追求效率的提升了吗?
我最近很努力在推动最小方差管理法,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我都会用戴明理论来回答:
(1) 我们先确保座席员的通话利用率有达到69%到72%(如果你的员工是很任劳任怨的话,我也见过不少呼叫中心的通话利用率甚至达到了75、76%,而它的员工基本上还活着),这个标竿数字虽然没有科学根据,却是很多呼叫中心实证的结果,这数字跟你在那个产业没有关系,这是讲一个座席员在强大压力下工作时,她个人心理和生理的极限。
我常说考核排班师和现场管理者不能用平均值来考核,也就是服务水平到达了多少,这个数字跟排班师的努力是没有关系的,只要人多,排班师躺着都能让服务水平的平均值很高,只要人不够,排班师怎么做都没法让服务水平的平均值达到公司要求。
排班师和现场管理者的任务,其实是让座席员达到她的工作极限,也就是让通话利用率达到上面谈到的标竿数字69%到72%以上。
(2) 你让员工的利用率达到她心理和生理的可承受限度之后,要小心的安排你的小休率。戴明理论最核心部分是谈到要让企业的管理进入控制状态,就要首先控制特殊原因,一旦特殊原因被识别、被管控,下一步就是要改善共同原因,我认为呼叫中心的特殊原因最大元凶就是小休率,特殊原因是少数人引发的少数事件,但却是管理上的最大敌人,因为它是少数人引起的,它躲藏在我们管理的各种阴暗角落中,而小休率衡量的就是座席员是否违反了呼叫中心最让人头痛的问题:二郎原则,二郎原则讲的是现场人员变动不能有集体行为,不能过份剧烈,少数的差异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座席员被安排到值机台值机,但却没有发挥生产力,这就是人为的特殊原因,而小休率的考核就是在衡量这个特殊因素。
小休率到底应该要安排多少,其实要看候机等待的情况,候机等待就是在值机台上等电话,但电话没有来,就坐在那里枯等的时间比率。我看到不少呼叫中心座席员的小休率很低,不到5%,但候机等待率就高达25%,这代表座席员每天只被允许不到0.4小时(8小时*5%)可以站起来离席,但却高达2小时的时间(8小时*25%)是坐在那里枯等没事干拍蚊子。如果有这么多时间没事干,为何不干脆让座席员轻轻松松的去喝杯咖啡呢?公司落个人性化的好名义,员工感觉也很棒。
从人的心理和生理承受力来看,候机等待加上小休加上培训、开会,应该要做到25%左右。
但小休率一定是要单独考核,因为二郎原则是呼叫中心最大的特殊原因制造者,小休率的考核重点,不是它的平均值,而是它的离散系数,也就是它震荡的是否剧烈,特别在黄金时段,每个座席员的小休率是否有巨大差异,如果有,代表这呼叫中心出现了黄金时段一来,少数人就往厕所跑的特殊事件。
座席员的小休率如果被良好的控管,整体效率就会提升。
(3) 一旦小休率做好了控管,特殊原因被充分识别和管控,这时就应该要来关注共同原因了。我认为呼叫中心的共同原因就是流程,而体现流程好坏的就是平均处理时长。一旦小休率受到了控管,下一步要提升效率,就是要严密观察平均处理时长。
平均处理时长包括两部分,是平均通话时长加上平均话后处理时间。
我在很多呼叫中心上课时,常常观察到大家每天平均通话时长会出现戴明说的6、9、12法则,也就是会出现特殊原因影响,常常平均通话时长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自己并不知道为什么,如果你不知道为何会下降,甚至连有下降这件事都不知道,那效率在这段时间的提升,很容易就会再次丧失。
如果要真正测量并了解共同原因的改善成果,最好要针对主要的关键流程进行平均处理时间的测量,也就是要有能力讲的出来:我的客户主要是因为某某原因打来的,而要处理这项业务平均要花的时间有多长。
上面简单的重述了一下前面谈到的主要KPI指标,我们将在下一节谈效率指标的最后一个,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服务水平。
关于作者:许乃威 呼叫中心资深顾问 email: will_hsu@126.com
作者供稿 CTI论坛编辑